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12篇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12篇

时间:2022-06-05 18:50:08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12篇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1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坝上”是一群为林场奋斗一辈子的老林场人,他们有着执着的信念,不忘自己的初心是把树栽活,还有对林场的坚守。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拥有乐观主义情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三代的奋斗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每个难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拥有乐观主义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功成名就,不必在我。记者专访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时,他提到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儿就干不成。塞罕坝林场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林场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获得了公众认可。塞罕坝精神是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从55年前的黄沙漫天到今天碧波万顷的绿色天堂,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义无反顾地追逐绿色梦、生态梦的奋斗史、光荣史,正是共和国几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起来、好起来的写照史。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我们都能够保有不消极、不懈怠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干出精彩,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注入无穷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而艰苦的努力。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2

  中央一套热播《最美的青春》引发观剧热潮,屡登排行榜首位。掀开这部热播电视剧的外衣,它的核心要素是“发扬塞罕坝精神”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这部剧则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河北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了坝上,克服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的故事。

  塞罕坝精神是艰苦奋斗的青春本色。

  塞罕坝顾名思义,是塞外人迹罕至的高岭地区,自然条件极其复杂艰苦。气候条件恶劣。而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一批批塞罕坝人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直面困难、勇往直前,他们不言苦,不言累,用血水汗水与泪水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六女上坝”之一的张曼玲上坝三年不曾回家探亲等。不论何时,艰苦奋斗都是不能丢掉的宝贵财富,如今走进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就像一股清风,告诉我们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创新时代。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3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勤奋肯干。只有刻苦勤奋,只有拼搏进取,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是灵魂、是源泉、是动力。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

  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我们一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科学求实,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只有坚持做下去,一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4

  自观看塞罕坝先进事迹介绍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地方,现在,成了大家学习、超越的榜样,是什么让大家如此关注塞罕坝机械林场呢?是的,很长时间没有这样激动的心情了,甚至,我连续好几次回放了这段视频,因为,许多方面的介绍,又重新点燃了我的奋斗激情,就好像自己又重新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视频介绍上得知: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境内。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来,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2年组建了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当观看到在建场之初时,条件是那么的恶劣,没有房屋居住,就临时搭帐篷,晚上老鼠钻进被窝里,没有干净水喝,喝着污浊的脏水、冰水解渴,粮食送不进来,吃野菜来充饥,虽然名称是机械林场,但是,许多人干的却是纯手工的体力劳动,当时甚至连犁地的牛也没有,为了完成垦荒任务,年纪大的林场员工手把手教年轻人,用肩扛人拉,把人当成牛马,就是这样,也要完成开垦任务。有的员工病了,可当时没有驻场医院,连简单的诊所也没有,只好临时调用拖拉机送到附近城市去就诊。有些员工,因为耽搁了最佳就诊时间,无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塞罕坝这块土地上……。

  改革开放以来,得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产业,许多规模小的传统产业企业经营困难,大多数都已破产,状况好些的也被大企业兼并。而塞罕坝机械林场呢,并没有走这两条路,全场一千多名员工,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们不等不靠,主动转变思想,适应新形势,在林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他们由当初单一的造林垦荒,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开始搞多种经营,党委会上,林场领导要求大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转变思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这就需要分级的负责,每位领导都要包片包人,去耐心的做思想工作。终于,有了好的开始,第一份新产品的订单有了;第二份;第三份……,直到后来,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成功的实现了企业转型。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塞罕坝一千多名员工这样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的为这片土地付出自己人辛勤的汗水呢?我想,这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从前的她,抒写的是一部他创业史,而现在的塞罕坝人呢,正在重新抒写着一部新时代的壮丽诗篇,参加写作的,正是这群朴实无华的塞罕坝员工们,他们用热血和激情、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正在塞罕坝这片热土上耕耘着,他们收获了累累的硕果,收获了两代人的期盼和希望。

  我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时,作为一个国企人,我也感到了惭愧: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以前的那种拼搏、奋斗的劲头渐渐的没有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和他们相比,我确实感到惭愧,甚至是羞耻。自从观看塞罕坝林场事迹介绍后,我暗自下决心:要在本职工作中重新振作起来,以塞罕坝精神为榜样,学习先进、追赶先进,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勤劳的双手,去编织一个快速高效、畅通文明的京石高速公路,让人们们愿意选择行驶京石高速公路,自愿为我们的真诚服务点赞加油。就是要有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京石高速公路的再次腾飞做出自己的应有的奉献。到那时,我才可以欣慰的说:“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我为京石高速的发展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5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发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情怀;更坚持依靠科学精神解决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破除能源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欠账,都不是一次冲锋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不能解决,什么大事不能干成?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6

  沙进人退,人退沙进,肆虐的风沙给我们人类拉响了警报。上世纪50年代,北京附近的滚滚流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沙尘暴频袭北京城。专家断言,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北京城下。而距北京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如果这个沙源锁不住,较之海拔43米的北京城,就如同站在屋顶向院里扬沙,必须扼住浑善达克风口。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

  1962年2月,国家在围场塞罕坝成立大型机械林场。?塞罕坝成为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关键的一道绿色屏障,面对肆虐的风沙,塞罕坝人勇敢地向风沙宣战,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林场职工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汇聚荒原塞罕坝,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40%,是全国知识分子集中的林场,这支年轻的队伍吹响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集结号,塞罕坝人以高昂的干劲踏上了建设绿色屏障的伟大征程。

  塞罕坝自然环境恶劣,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已经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浑善达克沙地不断南侵让其沦为茫茫荒原。塞罕坝人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乐观精神,投身于改天换地的沙漠治理,他们每天睡地窨子,啃凉饼子,喝雪水,满怀革命豪情战斗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

  经过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三代人的拼搏和奉献,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建造出森林总面积112万亩、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百万顷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环首都城市圈特别是北京、天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这是一场战天斗地的绿色革命,塞罕坝人以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了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壮举。“人定胜天”,伟大的塞罕坝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是塞罕坝的五大精神。我们要以塞罕坝精神为旗帜,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让我们的家园山清水秀天更蓝,让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成为沙漠高原的新景色。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以塞罕坝人的创业思想和奋斗精神为指南,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党员自身修养,“不忘初心,”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塞罕坝精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鼓足我们的“骨气、勇气和志气”,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河钢承钢的美好明天拼搏奉献。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7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勤奋肯干。只有刻苦勤奋,只有拼搏进取,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是灵魂、是源泉、是动力。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

  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我们一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科学求实,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只有坚持做下去,一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8

  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片片绿色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精神。

  京石高速从老到新约二十八年的历程,与塞罕坝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京石高速公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通初始,各收费站地处荒郊野外,交通、生活都极不方便,收费站的设施也极为简陋,居住、用餐、饮水等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过去了许多年,京石人也有许多父与子、夫与妻同岗,甚至孙辈也加入到京石高速大军中,坚持坚守、不离不弃,为了京石高速公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京石高速人,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更好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每一位员工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公司机构改革、人事改革、任务繁重等都不是得过且过的理由,更要摒弃“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维,积极倡导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不忘初心,持续前进。塞罕坝人面对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与艰苦条件,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十几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终将漫天黄沙改换成绿水青山,成就绿色的奇迹,这就是对爱岗敬业的最好诠释。

  学习塞罕坝精神要摒弃功利之心,踏实做事。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绿色青山也非一日成就,而是数十年来塞罕坝林场人不懈坚守、代代相传、初心不改、接力不止的成就与结果。塞罕坝人始终坚守理想与信念,牢记使命与担当,更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大胸怀,不计个人得失与功名利禄,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甘于做成功大道上的铺路石。作为京石高速人,做事也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来自于自身的坚定信念,来自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定力与韧劲。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9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坝上”是一群为林场奋斗一辈子的老林场人,他们有着执着的信念,不忘自己的初心是把树栽活,还有对林场的坚守。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拥有乐观主义情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三代的奋斗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每个难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拥有乐观主义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功成名就,不必在我。记者专访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时,他提到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儿就干不成。塞罕坝林场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林场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获得了公众认可。塞罕坝精神是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从55年前的黄沙漫天到今天碧波万顷的绿色天堂,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义无反顾地追逐绿色梦、生态梦的奋斗史、光荣史,正是共和国几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起来、好起来的写照史。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我们都能够保有不消极、不懈怠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干出精彩,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注入无穷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而艰苦的努力。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10

  沙进人退,人退沙进,肆虐的风沙给我们人类拉响了警报。上世纪50年代,北京附近的滚滚流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沙尘暴频袭北京城。专家断言,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北京城下。而距北京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如果这个沙源锁不住,较之海拔43米的北京城,就如同站在屋顶向院里扬沙,必须扼住浑善达克风口。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

  1962年2月,国家在围场塞罕坝成立大型机械林场。?塞罕坝成为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关键的一道绿色屏障,面对肆虐的风沙,塞罕坝人勇敢地向风沙宣战,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林场职工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汇聚荒原塞罕坝,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40%,是全国知识分子集中的林场,这支年轻的队伍吹响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集结号,塞罕坝人以高昂的干劲踏上了建设绿色屏障的伟大征程。

  塞罕坝自然环境恶劣,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已经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浑善达克沙地不断南侵让其沦为茫茫荒原。塞罕坝人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乐观精神,投身于改天换地的沙漠治理,他们每天睡地窨子,啃凉饼子,喝雪水,满怀革命豪情战斗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内。

  经过塞罕坝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三代人的拼搏和奉献,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建造出森林总面积112万亩、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百万顷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环首都城市圈特别是北京、天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这是一场战天斗地的绿色革命,塞罕坝人以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了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壮举。“人定胜天”,伟大的塞罕坝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是塞罕坝的五大精神。我们要以塞罕坝精神为旗帜,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让我们的家园山清水秀天更蓝,让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成为沙漠高原的新景色。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以塞罕坝人的创业思想和奋斗精神为指南,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党员自身修养,“不忘初心,”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塞罕坝精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鼓足我们的“骨气、勇气和志气”,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河钢承钢的美好明天拼搏奉献。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11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坝上”是一群为林场奋斗一辈子的老林场人,他们有着执着的信念,不忘自己的初心是把树栽活,还有对林场的坚守。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拥有乐观主义情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三代的奋斗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每个难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拥有乐观主义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功成名就,不必在我。记者专访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时,他提到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儿就干不成。塞罕坝林场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林场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获得了公众认可。塞罕坝精神是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从55年前的黄沙漫天到今天碧波万顷的绿色天堂,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义无反顾地追逐绿色梦、生态梦的奋斗史、光荣史,正是共和国几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起来、好起来的写照史。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我们都能够保有不消极、不懈怠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干出精彩,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注入无穷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而艰苦的努力。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篇12

  人才是塞罕坝林场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

  50年前,正是因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专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人才队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坝林场。

  28年前,塞罕坝林场迎来第二批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现任党委书记刘海莹就是那时来到塞罕坝的。正是他们这一批大学生在老一辈塞罕坝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经营,才有今天塞罕坝林场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每年可采木材10万多立方米的骄人成绩。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让我们欣喜的是,从2019年起,每年都有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通过河北省统一招考来到塞罕坝林场。

  阴河分场的杨丽就是其中一员。这位来自河北农大园林植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在林场工作两年多。由于林场地处偏僻,到现在都还没谈上对象。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来这里,她说“这里可以让所学的专业派上用场”。当我们再问是否觉得寂寞时,她说“习惯了就好”。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无奈,但她的眼神透出一种坚定。

  在北曼甸分场,我们还遇到了一位也是从河北农大毕业的女研究生,她虽然已经结婚,但爱人在秦皇岛工作,由于防火期工作紧张,夫妻俩已经有两三个月没见面了。

  令人欣喜的还不仅仅是有不少青年学子愿意来林场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到来之后,不是要求呆在机关,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经营抚育等生产一线,以至于我们调研团动议想在下午开一个青年职工座谈会时,林场领导说:“他们都在山里,下山回到分场,再从分场赶到总场,来不及。”这给我们留下的不单是遗憾,还有感动!

  新生力量,新鲜血液,为塞罕坝林场开启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瞄准了建设现代林场、争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明晰了“推进分类经营、优化人居模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三条改革发展主线,制定了“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发展战略。我们坚信,塞罕坝的明天将更加辉煌,塞罕坝精神将在薪火相传中永放光芒!

推荐访问:感悟 精神 学习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