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3篇

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3篇

时间:2022-08-25 19:05:03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3篇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优选020篇 【导语】 大国崛起读后感优选20篇由***整理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3篇

篇一: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

崛起读后感

 优选 0 20 篇

 【导语】

 大国崛起读后感 优选 20 篇 由***整理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

 篇 1: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2: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3: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4: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5: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6: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7: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8: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9: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0: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1: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2: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3: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4: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5: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6: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7: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8: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19: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 20:大国崛起读后感

 【正文】

 篇 1: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厚重的书。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 15世纪以来 9 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书中提到的 9 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经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在区委开展“书香夏都——品味书香感悟礼貌”全民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 29 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礼貌。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日,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礼貌程度

 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经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以往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提高性。

 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大家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所以夜郎自大,言必称我泱泱大国,岂惧蛮夷倭盗未开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盗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惨遭蹂躏,备受屈辱。于国而言,实力就是综合国力,乃政治、地域、科学、技术、军事、经济、人口等的概括和整体评价,井底之蛙看到的永远是自我头上的一洞之天。

 同样于企业而言,实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说起房地产,人们总是想到万科;讲到 it,大家自然会想到比尔·盖茨;就连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还是肯德基。为什么?因为身居业内翘楚,成就了唯其马首是瞻的江湖

 地位,实力也是种话语权。所以,你不必惊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嗓门最大的那个家伙,肯定是美国佬。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能够攻玉”的道理,一向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老夫子早已给出的理论指导和总结。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瑞典时有一段深度的报道,文中大意是:瑞典是资本主义旗号下,最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度,在人文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诸多方面,这个北欧小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871 年 12 月,日本派出 48 人的“岩仓使节团”历时两年,访问了美欧12 个国家。每到一国,团员们都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对该国的情景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节团回国之后,修改了长达 100 卷、共 2110 页的《美欧回览实记》,以欧美之行的收获为基础,日本政府提出了“礼貌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引着日本向强国之路迈进。日本在二战后能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他们善于学习不无关系。

 五是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国家兴盛,需要人才。对于人才的重视,我们能够看英国的例子,当年牛顿去逝后,英国为这位出身低微的科学家举

 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其他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西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大国崛起》中,让人读出西区发展的紧迫性:

 首先是要狠抓机遇,顺势而为,推进西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机遇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大国崛起》一书中,葡萄牙就是抓住了海上航线拓展的机遇,经过开展对外贸易,从而率先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大国,可见机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西区而言,我们就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西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加快建立具有西区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是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西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蒸汽机、电的发明改写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充分展示了创新给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西区的发展来看,我们已经具备必须的创新基础和条件。异常是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战略,更是为我们积累了竞争力量。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自主创新本事不够强,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比较薄弱。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全面提升党政干部的本事,也要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本事,以人的全面素质提升,提升全区各项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感悟,读史催人奋进。《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礼貌之光;《大国崛起》像一座明亮灯塔,照亮了世界历史未来行程;《大国崛起》像一个接力棒,将崛起之棒从西方传承到东方;《大国崛起》给世界各国供给了如何奋力崛起的前车之鉴。中

 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应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自我独特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篇 2: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 15 世纪开始 500 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从近现代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很多。诚然,我国此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前进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障碍和问题。我们深信,借鉴和吸收西方礼貌的精华和大国崛起的经验,对于我们将是受益匪浅的。我们也深信,21 世纪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将和平发展和崛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

 篇 3:大国崛起读后感

 后面还有多篇大国崛起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礼貌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

 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仅要有规模、本事,更应当构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能够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仅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我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

 模式完全不一样。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仅有那些在不一样时期根据自我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确定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 70 多年后的今日,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一样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更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独立与平等,被迫的理解着外来者残酷的强制性改变——颠覆性的动荡。这些影响有些直到今日还牢牢根植于那片土地。

 或许比起大国的崛起,其维系过程中所爆发的矛盾和问题远比解决的办法要多得多。他们面临着坚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第一大国”总是想建立起最贴合其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与新崛起的大国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大国间的战争似乎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唯一手段,用于打破重建世界秩序。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历史也告诉我们,从大国的崛起到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一部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慢慢看的历史长剧。今日当全球市场把大国的命运相互连

 接起来,他们的合作和依存关系相互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眼光的国家开始崛起。依靠战争和霸权联盟式的行为将不再适用于时代。

 当人类命运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景。大国将如何维护自我的利益,又将担负起什么样的职责?今日的大国终将以何等姿态屹立于历史长河呢?我想这需要一个拥有伟大文化传统和智慧的礼貌大国的崛起。

 篇 4:大国崛起读后感

 [由网友投稿]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团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样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我辛酸沉痛的历史,可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 1806 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 1.5 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

 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

篇二: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

崛起读后感 20 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一):

  《大国崛起》是一本厚重的书。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 15 世纪以来 9 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书中提到的 9 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经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在区委开展“书香夏都——品味书香感悟礼貌”全民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 29 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礼貌。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

 基础。今日,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礼貌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经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以往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提高性。

  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大家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所以夜郎自大,言必称我泱泱大国,岂惧蛮夷倭盗未开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盗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惨遭蹂

 躏,备受屈辱。于国而言,实力就是综合国力,乃政治、地域、科学、技术、军事、经济、人口等的概括和整体评价,井底之蛙看到的永远是自我头上的一洞之天。

  同样于企业而言,实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说起房地产,人们总是想到万科;讲到 IT,大家自然会想到比尔·盖茨;就连小孩吃快餐,首先想到的还是肯德基。为什么?因为身居业内翘楚,成就了唯其马首是瞻的江湖地位,实力也是种话语权。所以,你不必惊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嗓门最大的那个家伙,肯定是美国佬。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能够攻玉”的道理,一向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老夫子早已给出的理论指导和总结。胡锦涛总书记出访瑞典时有一段深度的报道,文中大意是:瑞典是资本主义旗号下,最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度,在人文道

 德、价值观念、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诸多方面,这个北欧小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871 年 12 月,日本派出 48 人的“岩仓使节团”历时两年,访问了美欧 12 个国家。每到一国,团员们都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对该国的情景进行细致的研究,使节团回国之后,修改了长达 100 卷、共 2110 页的《美欧回览实记》,以欧美之行的收获为基础,日本政府提出了“礼貌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指导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引着日本向强国之路迈进。日本在二战后能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他们善于学习不无关系。

  五是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国家兴盛,需要人才。对于人才的重视,我们能够看英国的例子,当年牛顿去逝后,英国为这位出身低微的科学家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其他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西区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大国崛起》中,让人读出西区发展的紧迫性:

  首先是要狠抓机遇,顺势而为,推进西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机遇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大国崛起》一书中,葡萄牙就是抓住了海上航线拓展的机遇,经过开展对外贸易,从而率先成为第一个崛起的大国,可见机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西区而言,我们就要抓住当

 前的发展机遇,加快西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功能布局的优化,加快建立具有西区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是以“科学发展观”推进西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蒸汽机、电的发明改写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充分展示了创新给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西区的发展来看,我们已经具备必须的创新基础和条件。异常是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战略,更是为我们积累了竞争力量。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自主创新本事不够强,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比较薄弱。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全面提升党政干部的本事,也要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本事,以人的全面素质提升,提升全区各项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感悟,读史催人奋进。《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礼貌之光;《大国崛起》像一座明亮灯塔,照亮了世界历史未来行程;《大国崛起》像一个接力棒,将崛起之棒从西方传承到东方;《大国崛起》给世界各国供给了如何奋力崛起的前车之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应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自我独特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大国崛起读后感(二):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 15 世纪开始 500 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从近现代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很多。诚然,我国此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前进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障碍和问题。我们深信,借鉴和吸收西方礼貌的精华和大国崛起的经验,对于我们将是受益匪浅的。我们也深信,21 世纪将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将和平发展和崛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

  大国崛起读后感(三):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礼貌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

 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仅要有规模、本事,更应当构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能够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仅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我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

 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仅有那些在不一样时期根据自我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确定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 70 多年后的今日,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一样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更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独立与平等,被迫的理解着外来者残酷的强制性改变——颠覆性的动荡。这些影响有些直到今日还牢牢根植于那片土地。

  或许比起大国的崛起,其维系过程中所爆发的矛盾和问题远比解决的办法要多得多。他们面临着坚持和扩大利益的

 烦恼。“第一大国”总是想建立起最贴合其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与新崛起的大国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大国间的战争似乎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唯一手段,用于打破重建世界秩序。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历史也告诉我们,从大国的崛起到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一部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慢慢看的历史长剧。今日当全球市场把大国的命运相互连接起来,他们的合作和依存关系相互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眼光的国家开始崛起。依靠战争和霸权联盟式的行为将不再适用于时代。

  当人类命运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景。大国将如何维护自我的利益,又将担负起什么样的职责?今日的大国终将以何等姿态屹立于历史长河呢?我想这需要一个拥有伟大文化传统和智慧的礼貌大国的崛起。

  大国崛起读后感(四):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

 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团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样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我辛酸沉痛的历史,可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 1806 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 1.5 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那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那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最终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终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我

 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 年 9 月 30 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经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经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仅有经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到达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礼貌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

篇三: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

崛起:英国读后感英国的崛起是在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的环境下开启的,一些科学家在这个时候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蒸汽机的发明者 ——瓦特,在当时,他的实验没有被世俗宗教所批判,没有被王室所阻挠,所以,这样的历史环境给瓦特提供了自由发明创造的机会于有利的环境,当他的实验成功时,利用到工业当中,使英国的工业飞速的发展,从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时代的先锋者,无与伦比,把一些亚洲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进步,中国还一直处于落后封建的农业和基础的手工业。

 当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时,这时的中国只能处于挨打的地位,一系列的侵占领土、赔款的条约接二连三的签订,那时,中国被轰醒了。1588 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时, 从英吉利海峡那边, 不断地传来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的发财消息,这个时候是一个寻求新大陆,成为海上霸主的时代,这对于雄心勃勃的伊丽莎白来说是一个挑战的机会,一个成为海上霸主的机会,她认为这个时代,谁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先抢到海上霸主的地位谁就会先发展起来,成为第一强国,自从英国以弱小的力量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 英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西洋海上的霸主,又风骚了数百年。还有,在伊丽莎白时期,她合理的处理了国王与庄主贵族的 权利与利益,各个知道自己应该拥有什么,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成为了不成文的法律,各个尽其所职。伊丽莎白的智慧与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从而她永远不会在英国人民的记忆中消失,乃至世界人民。每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一个有魄力的国王。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 ——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宪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同时,英国的文化,戏剧也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他的古典文化值得我们考究。总之,《大国崛起》英国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是我更加了解了这个 “日不落帝国 ”!

 大国崛起:美国读后感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 1775 年,英属 13 个殖民地人口不过 260 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 9 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 (Massachusetts) 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 1647 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 50 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 --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 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 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

 1818 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

 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

 1843 年,贺拉斯 ?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 )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 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 —— 柏林大学,于 1876 年创设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 ;一面根据国会于 1861 年、1890 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 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 (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

 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 "牧牛娃学院 ",在高等教育的 "平民化 "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

 事实证明, 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 !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 -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 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 1880 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 1888 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 "生来平等 "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据统计, 1870-1940 年,美国人口增加了 3 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 90倍。当时的口号是:

 "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 ",到 1918 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 2 万多所, 而 12 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 1998 年才有 1 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各州都将 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 80 年代垄断着大约 70%左右的专利发明, 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 "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 12个机构于 1985 年启动的一项面向 21 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 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

 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 800 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 80 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 世纪新的美国人。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

 大国崛起:日本读后感这是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严重, 几乎每一天都遭受着地震的袭击, 任何时刻都有遭逢台风和海啸的可能——这样一个在天灾人祸中本该苟延残喘的岛国, 却曾用他的铁蹄踏碎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其野蛮和凶残不亚于纳粹,让世界为之震惊 ;而今的和平年代,这个弹丸之国则以其严谨精致的工艺, 时尚精巧的商品, 细腻美味的料理又一次席卷整个世界,我们把这个岛国叫作 “日本”。作为一个接受了十余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学生, 提起日本,许多人知道更多的是七十多年以前其发动的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 ——仇日思想,从我们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便无孔不入地钻进我们的脑海,根植于我们的魂灵,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当历史的风烟早已散去, 亚洲土地的疮痍也逐渐愈合新生, 那段刻骨铭心的国殇早已成为骨髓里被刀劈斧斫出来的一个胎记,化作基因链里不知名的一串密码——低头自忖,是否更应该从日本的崛起中反省, 泱泱中华,何以为如此蚍蜉所欺 ?我想,《大国崛起 ·日本》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答案。每每看到书上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地大物博, 土地富饶,人民智慧勤劳的国家时,总会禁不住发自内心地一阵战栗 ——华夏民族,正是因为自恃上天毫不吝啬的厚爱才会一直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不肯醒来。

 与中国相比, 日本实在是个不幸的国家,孤立海上,莽莽四望,只看得到自己脚下再不能更贫瘠的荒土 ;人民在各种天灾中只为生存, 更不要去谈追求更多,危机感如猛兽时时刻刻匍匐在身边,似乎一凝神都能听到死神的呼吸 ——正是这种孤立无援的危机感, 造就了日本人坚毅谦虚的性格。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存的不易,合作的重要,坚持的力量。这样严谨的态度,亦成就了今天日本企业的辉煌 ——佳能,尼康,松下,三菱 ⋯⋯数不尽的日本产品销往世界各国, 并因其精湛的做工获得好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日

 本人靠自己的严谨获得世界的信任, 继而赢得财富, 于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占领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日本的崛起, 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 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从中国的盛唐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围棋等等,吸收了大量中国的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坚持以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目标 ;后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中国,美国的黑船也轰裂了封建日本沉重的国门, 日本人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 转而向西方寻求更先进的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如果说大化改新使日本从愚昧的奴隶制社会发展成封建社会是中国的影响, 那么明治维新使日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西方社会的贡献 ——这两次极具划时代意义的改革,都使得日本经历了改天换地的发展。其次,日本重视科技教育,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 1872 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 家务不学之人 ",接着,1886 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 30 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 4 年,比法国早 10 年。“1871年 12 月 23 日,日本横滨港。

 4500 吨的美国商船 “亚美利加号 ”缓缓驶出港口。甲板上,日本使节团成员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 驶往美国旧金山。这是在日本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远航,使节团在欧美历时近两年,但是其结果却影响了 日本的近现代历史。

 ”( 摘自《大国崛起 ·日本》第十节 维新 1)新政权是在政变和战争中诞生的, 这样的一个新政权,是此后日本腾飞的重要保证。

 同时,日本何尝不是幸运的。恰逢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流,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致力于发展生产, 促进经济的腾飞 ——在明制治维新时期,日本大力发展工业, 为日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矗不得不提的,是这其中包含着的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力, 这种不惧牺牲,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武士道”精神可敬而可怕 ——可敬于其改革时的铁腕热血, 可怕与其战争时的残忍暴虐。我曾看过美国人类社会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所撰写的《菊与刀》 ——恬淡静美的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 “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种矛盾,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日本人身上的特质, 其教育方式也成为日本人性格两重性的最重要原因。他们一方面谦虚严谨, 精益求精地制造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子产品,一方面又近乎变态地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色情与暴力文化 ;他们一方面描绘出动漫世界里温馨美好的生活图景,一方面却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选择自杀 ;他们一方面开放到吸收各种新潮文化,一方面又传统到男尊女卑 ⋯⋯这都是日本当下的社会现状。在我看来,日本是一颗光鲜的洋葱, 蜡质的外皮带着妖艳的光芒,可一层一层掰开,刺鼻而辛酸, 到最后,是空心的。日本的文化是一颗洋葱, 没有自己的源头,只是靠着不断的学习吸纳包裹住自己脆弱的空心,却无法用这种表象将自己充实。看似光鲜的今日日本, 当被人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表皮, 何尝不是日本人民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辛酸, 这样的刺鼻气味, 让剥开的人流泪, 何尝不让日本也为之苦痛呢 ?如今,再提及对日本的仇恨或许过于愤激, 可历史也不能被遗忘,当我们看着不敢面对历史的日本人时,为什么不想想自己 ?——这样一个贫瘠潦倒,苟延残喘,没有历史渊源的弹丸之国都能获得今日的辉煌, 我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数不尽的灿烂文明,为何还未走出历史的烟尘 ?三省吾身,是否还沉沦于黼黻烟霞的迷梦?七十年前,警钟犹在响,绕梁不绝,只望我中华亦能崛起,不让警钟变丧钟 !

 大国崛起法国读后感法国, 55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 ;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一,三次法国之行,法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大方、热情,颇具亲切感。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

 1789 年之后不到 100 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 1485 年,法国是 1589 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 -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 1688 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 1789 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 100 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

推荐访问:大国崛起第3第4章读后感 读后感 大国 崛起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