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五篇(全文完整)

2023年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17 19:50:08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它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它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读名著浮士德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五篇(全文完整)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它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它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1

《浮士德》一书由文学巨匠歌德历经六十余年的努力才完成。是一部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伟大巨著。在德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荷马史诗》并称“欧洲四大文学名著”。

在“天堂序曲”中天主与魔鬼定下了一个赌约魔鬼认为他可以将善良的浮士德引上魔鬼的大道。而天主则认为“一个善良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于是梅菲斯特找到浮士德,表示愿意成为他的仆从。代价是当浮士德对他的服务感到满意时灵魂就会归魔鬼所有。

于是在梅菲斯特的陪同下,浮士德先后经历了对爱情、政治以及古典艺术的追求,但都没有使他感到满足。最后,在决心为人们造福时他已达百岁高龄,被“忧愁”吹瞎了眼。在听见魔鬼派遣的死灵在为他掘墓时铁锹发出的锵锵声时竟认为自己的事业将要完成。在这幸福的预感中发出了“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丽啊!”的感叹。随后在契约魔力的支配颓然倒地。然而经过天使的拯救与超度后他们将浮士德不朽的那一部分(灵魂)带走了。魔鬼没有得到他的赌注。

《浮士德》在作者的笔下是以悲剧的名称问世,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它是一场悲剧。在第一部中浮士德穷尽一生但却一无所获,这是知识的悲剧,同时爱情的毁灭与少女格雷琴的沦陷成为爱情的悲剧。这是浮士德个人所处的“小世界”。

第二部是以政治、经济、社会为主的大世界,以浮士德几次重大追求的破灭为主。一是追求功名,却落得与弄臣为伍;二是追求古典艺术中的理想美,却让海伦(古典艺术的化身)轻烟而散。最后,得以兑现的不是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而是与魔鬼的契约。

但浮士德从未满足于任何个人的享受,而是带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信念倒下的。这也是浮士德能够得到天使超度的主要原因。所以这里的“悲剧”也不能按正常的“悲剧”概念加以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决不是一个讽刺世人用灵魂换取金钱与权利的浅薄寓言。浮士德临终时发出的对“那一刹那美丽”的感叹也不是作者所暗示的人生目标。

事实上,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决不只是简单的灵魂与物质的交换而是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与 “怀疑和挑战”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梅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另一面。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灵魂在不停的斗争。两者的斗争始终贯穿着一股躁动不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不断抵抗来自满足与怠惰的诱惑。

对于人类而言,至善至美永远无法达到。而在作者眼中,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便是自强不息的创造与不断进步的道路。一个人只要去追求一个高尚的目标并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每一步骤也当成一个小目标去加以追求,那他一定可以获得最广义的报偿,这便是作者。同时也是浮士德的人生价值,也正是这一人生价值拯救了浮士德。

在后来歌德关于两个灵魂斗争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成为了犬儒主义与奉献主义间的斗争,而当代社会的变化也将证明:《浮士德》一书仍不失为鼓舞人们前行的伟大名著。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2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20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3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4

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到书城选书,这可是最让我开心的事了。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我都挑花眼了,恨不得把每一本我没看过的书都抱回去。妈妈向我推荐了青少年版的《浮士德》。

妈妈告诉我,《浮士德》是德国著名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倾其毕生的精力所写的一部史诗性巨著,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并被马克思读得滚瓜烂熟。青少年版的《浮士德》就是根据歌德的原著改编的。妈妈还说,等我长大一点,就可以看真正的诗剧《浮士德》了。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我用了三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它。

《浮士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发生争论,并打赌:由靡非斯托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对权势财富以及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心满意足而死。

读《浮士德》时,我仿佛融进了书里。我时而为浮士德与马格丽特真挚的感情而默默祝福,时而为皇帝的荒唐举动感到鄙视,时而对罗马帝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大殿感到惊叹,时而又对魔鬼靡非斯托的丑恶行径感到不齿——

在莱姆斯的酒窖里发生的事让我捧腹大笑:四个酒鬼晕晕乎乎地唱歌,靡非斯托突然向他们施了定心咒,结果四个人产生了幻觉,以为来到了法国的葡萄园,还拔出刀子割下酒窖的柱子,竟然以为割的是葡萄呢!

我赞赏自强不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浮士德,他在年老眼瞎的时候仍然在追随他心目中理想的王国;我赞赏他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乐观精神。

浮士德自以为为人民围海造田,创造了一个伟大王国,当他怀着崇高的幸福感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这句魔鬼咒语时,魔鬼靡非斯托以为可以将他的灵魂带到地狱去,可是,天使们保护了浮士德这个勇敢者的灵魂,并将它带到了天堂,浮士德的灵魂在天堂里蜕去衰老的外皮,变成了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生命,在这里,他和玛格丽特重逢了,他们手拉着手升入了更高的天国。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甜蜜,我为浮士德和玛格丽特感到高兴,善良的人还是会有好报的啊!

《浮士德》是一张魔毯,它带着我到处飞,让我陶醉在浮士德的世界里,遨游在歌德这所创造史诗的王国!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5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所著的一部十分有趣,内容丰富,有着深邃又复杂的多层面精神内涵的诗剧著作。人们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红学”,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称为“莎学”,而研究《浮士德》也有自己的“浮学”。

歌德创作《浮士德》的六十年岁月是德国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书内非常多的内容都是作者对当时宗教信仰下的封建统治的一种不屑与反抗的心理。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人们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感受——革命时期的人读到的是对于斗争的激情,和平时期的人读到的却是宁静安和。这恰是《浮士德》与其它诞生在黑暗时期的作品的不同,它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浮士德经历的压抑和痛苦,还能让读者感受到自身甚至自身之外更多元的经历和情绪。

这部经典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于现在大多数的作品——它是由人物的对话、独白和戏剧合唱组合而成,且以诗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凝练,内容含蓄,通篇都蕴含着深刻寓意。

诗中人物千姿百态,也各有千秋。譬如主人公,当时世界的“异人”浮士德,他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自强不息,向往高处的一个人。他尽管为了追求理想而受尽曲折和痛苦,却还是敢作敢为,豪迈悲壮。他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大爱大义,将自己的灵魂赌给了魔鬼靡菲斯托,而不论魔鬼在路上如何用青春、金钱、权力、情色等引诱,他都不为所惑,坚守本心。直到眼睛瞎了以后,听到“叮当”的敲击声,误以为是魔鬼请来帮手围海造田,要造福于人,这时他才惊叹了一句:“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如此,他完成了与魔鬼的约定,找寻到了人间的真义。

而在十六世纪或更早一点的德国,浮士德确有其人:传说是一个很有能耐的炼金术士,为了获取知识、权利和享受,写了一封血书向魔鬼抵押自己的灵魂,最后被魔鬼抓入地狱。这个炼金术士敢以非常手段追求自己的欲望,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抨击,是一个思想先进的离经叛道者。而诗剧中的浮士德,他向魔鬼抵押自己灵魂的这一行为也是对黑暗宗教下这一封建统治的一种背叛和亵渎。

说到魔鬼,这是个名为靡菲斯托的无性别的一种“生物”。有一天,他和天主打赌,看看是否能将天主忠实的信徒引入魔鬼的道路,天主向他推举了浮士德。魔鬼下凡了,献给当时年老的博士浮士德一瓶青春药水,使他重返年轻,并以带他领略人世间更深层次知识的名义,一路领着浮士德历尽人生世象,七情六欲。

后来,因为一次意外,浮士德双目失明,靡菲斯托召唤出地狱里被铁链拴住的恶魔。未曾想到的是,恶魔身上铁链碰击发出的声音被浮士德误以为是围海造田的声音,从而说出了那句话。靡菲斯托在这一局中赢了,可就在他正要把所赢回来的赌注——浮士德洁白的灵魂——扯入地狱时,六翼天使,也即天主的使者从天而降,带走了浮士德。靡菲斯托终究是输了另一场他与天主的赌局。

而天主,这个众神之父,他与魔鬼靡菲斯托的那场赌局反映出了人世间的善恶美丑,还有没完没了的战争。他和魔鬼打赌的目的也是为了刺激贪图安逸的世人要不懈努力,要追求无限。

我十分喜欢这一神一魔在打赌时天主最后说的一句话:“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会意识到一条正途。”

浮士德最后还是进入了天堂,因为“对于爱人之人,爱会为他指引道路”。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

推荐访问:浮士德 读后感 名著 读名著浮士德读后感五篇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