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2-07-05 09:15:3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第1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10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
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
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7.9-2008.7)——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8.9-2009.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09.9-2010.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黄烨

副组长:吕海丽  陈惠华

组  员:全校语文科任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
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
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
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
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
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
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九、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第2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5年秦皇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qhd125kt2015296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
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2课题的实践意义

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三、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四、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
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

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7)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
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 (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S R公式),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S   R公式),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即S (AT) R公式,意指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皮亚杰,1980)。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3美学原理

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
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导入时注重内容美,能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
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2.4《语文课程标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入就设计得很精到。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有位物理教师在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堂沸腾了,学生急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听了十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就具有新颖特点。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时的导入便趣味盎然,他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什么叫“文章”呢?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笑声)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覆“揣摩”(涂抹),再用高级姻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真由美”(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板书中心句)。这样导入是极具情趣的,但只具情趣尚嫌不中,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
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枝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枝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案例:《刻舟求剑》导入语: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旧知识导入法)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讲故事导入法)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讲解谈话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着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着名作家,从事创作都十分认真刻苦。他们的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思考,不断地提高语言技巧,才取得惊人的成就,法国19世纪着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1850—1893)就是杰出的例子。他早年参加过普法战争,后来在政府里担任过文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一开始学写小说,就虚心地向当时的文学前辈求教,给他帮助最大的是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这位名师首先指导莫泊桑要从练习观察入手,不但要求写形,还要求传神。莫泊桑在语言上也刻苦磨练,他无论描写什么,都要去寻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

莫泊桑在初学写作的头7年里,严格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本领,默默无闻。到了30岁时(1880年),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文坛。工夫不负有心人,从此便从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来,成为了一代文学巨人。

勤奋写作,呕心沥血,莫泊桑一生共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阅读它,不但还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观察生活,描写人物的借鉴。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案例:名师贾志敏《推敲》新课精彩导入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木”字,在以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画“木”),再比如“休”这个字,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还有“步”字,以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话“步”),两只脚叠加在一起。

师: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怎么理解?(生举左手,再举右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我左右不了你”,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教鞭、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这不是骂人吗?(生笑)

师:你看,汉语多么有生命力啊!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本来都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

师:再看一个“推”、“敲”。如果你要推门?(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力;
如果你要敲门,(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敲”放在一起时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绘画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
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案例:(名师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新课精彩导入)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的课题说一遍。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3.2课题研究方法:

4、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4.1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7年4月到2008年4月

4.2课题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将以如下形式呈现:

课题实验方案、研究报告;

阶段总结、教学论文;

教学课件、教学教案等。

5、小结与问题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等等。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整节课都能有始有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情等因素,有的放矢,低年级段的导入教学适合用带有趣味游戏性的导入,中高年级的导入教学则应该实际点,从课题、从作者简介等入手,都要因材施教。

但是设计运用导入法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5.1联系性

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5.2迁移性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服务。

5.3适应性

导入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等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把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4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第3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伟

自参加“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

电视机和游戏机是我们娱乐和消遣的一种方式,但也耗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长时间沉迷于电视,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思想上误导孩子。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个别家庭的藏书甚至仅有个位数。在家中,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工作之余,家长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有些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课外阅读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而现实情况是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根本不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也不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更不挖掘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光读书不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

以上这些矛盾都聚焦在“有效性”这个核心点上。因此,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形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班级的阅读特色,使得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专家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和渠道,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他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学生未来的命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读书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读书状况是一个民族素质良莠的标尺,日本六成人读书成风,以色列把读书放在首位,法国人平均年读书11本(2004年)。而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中小学网络游戏攀升,而课外阅读极不乐观,不少人士呼吁:“救救孩子。”让孩子们从游戏的深潭中解脱出来,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成立书香家庭、书香校园,找回缺失的传统文化。因此《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土壤和气候。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开展该课题研究,是为解决教学中突出问题,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审慎行为。通过在工作的环境中,一边教书,一边搞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思考,从而摸索出解决我班学生阅读低效的教育对策,促进有效课外阅读活动在我班的持续发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为他们的人生支撑起一片晴空。“捧出个人经验,收获群体智慧”促成教育合力,搞教育科研课题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劳作过程,不但需要个人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多渠道多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认真分析论证,笔耕不辍,还需集思广益,将个体的研究植根于众人智慧经验之中,避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课题研究更有效。

1、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来指导不同的学生掌握有效的适合于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充分发挥他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打好基础,落实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阅读氛围,充分挖掘社区和家庭的阅读教育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

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本人)加强对新课标阅读方面的思想和要求的理解,提高教师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学校语文阅读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创办读书角,开展课外读书沙龙,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实验前实验后学生语文学习的变化,找到有效阅读指导的方案。

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传扬祖国优秀文化。

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理论,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科学地研究方案的制定,深刻反省研究行为,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架构适宜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行动研究中,形成的点滴经验,通过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二)研究对象:我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

1、调查我班学生读书现状,通过问卷获取一系列数据。

2、研究在新的背景下,学生应读什么样的书,教师和父母如何当好学生读书的参谋。

3、研究怎样进行阅读,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研究目标。

4、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上网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完成相关读书笔记和个案分析五千字。

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8月)开始行动研究,师生共读,收集系列数据,采撷各种信息源;
深入分析,建立假说;
进行行为实践,知行结合,评价反思,改进措施;
将问题假说转化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整个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完成相关读书笔记和个案分析二万字。

结题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反复实验,进一步修正方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完成相关读书笔记、总结和个案分析一万字。

七、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专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将每天早自习和中午来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这段时间,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讲座,介绍文学史知识、大声给学生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等。

(二)、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推荐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制定出本班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目录。

阅读情况调查

1、你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

A、童话B、漫画C、科普类D、科幻类E、文学名著F、作文辅导G其它

2、你认为看课外书对学习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有帮助D、有害

3、你通常用什么方法读书?

A写读后感B摘抄好词句C在书上圈画D只读不标注

4、每学期你觉得读多少本书合适?

A三本以下B三到十本C十本到二十本D二十本以上

5、你认为影响读书效果的有哪些因素?

结果分析:

第一题,按照选择的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幻类的书籍(40%),作文类的书籍,童话,科普类的书籍,文学名著(与科普类的并列都为30%),其他,漫画最少12%,这个结果和以前做的一次调查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阅读口味也在不断变化着。爱思考爱幻想是符合目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爱读作文书的同学也充分体现了如今分数对于同学们的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抵触看作文书,这也难怪作文的水平很难再有更大地提高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广阔的知识储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适当地模仿是写作的催化剂——越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学越会模仿。

第二题,一半同学选择的是有一些帮助,40%的同学选择帮助很大,5个同学认为没有帮助,选择有害的没有。阅读可以改变自己。对于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的同学,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其他同学有明显的差距。目前仍然处在阅读的浅层次上,暂时还无法感受到阅读的用处。同时,这些同学的家长大多也不支持孩子的阅读,家中的“藏书”几乎为个位数。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在连续呼吁了好几个年头之后,我们的国民性阅读率仍然在低位徘徊,社会家庭对于阅读的漠视会直接导致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书本,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阅读。

第三题,关于读书的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的批注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一半的同学选择这个读书的方法进行阅读。44%的同学喜欢摘抄,34%的只读不写,喜欢写读后感的只占10%。古人有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动笔”呢?问了一下,还是那个老问题,阅读浮光掠影缺少深度思考。这个有年龄的原因,也有训练不到位的因素。

第四题,三本以下的没有人选择,一半稍多的同学认为每学期的读书数量在3到10本之间,既不影响繁重的学习,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4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10本以上,还有10%的同学的阅读目标超过了20本。我同意“阅读是享受”的观点。

第五题,影响读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阅读方法不科学,略读太多精读不够;
别人的干扰,在不想读书的时候被逼着读书和在想读书的时候不让你读书的痛苦是一样的;
还有书籍本身的原因,不对胃口;
外界环境的干扰,没有静静的阅读空间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自身的不专心,三心二意也容易导致阅读无效。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讲究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法宝。

(三)、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阅读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记”。读的方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三种;
思即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
记即做笔记,就是读与思的方式再转化为“读书笔记”形式反映出来。

(四)、 抓检查落实

本课题的研究,为了不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读书笔记”抓检查落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标。

“读书笔记”内容为: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1000字左右;
文体安排: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并逐步扩大范围。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使之养成习惯。

(五)、想方设法,有效利用已有书籍资源,积极拓宽可阅读书籍资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藏数量极为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打破局限,全班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好书共分享”交换活动,使学生手中已有的好书有机会被更多人阅读。

(2)我们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聚少成多,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3) 组织学生去学校阅览室阅读。

(六)、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等等。

本学期,我们还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会后我们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刊登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七)、加强评价激励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的读书卡上写到: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年来,学生阅书总量达1000余本,平均每人20本,其中最多的董少翔同学读书80余本。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100%。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
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以“读书笔记”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我曾在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们的老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如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过教师长抓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学校《中山文选》每学期出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阅读和写作成果的舞台。其中的“亲子共读”“读书心得”等栏目都是我们一试身手的好舞台。近几年,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
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
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班级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书香氛围不断浓厚,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了班级的一大特色。

八、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等,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看到课外阅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我也在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近年来本人累计阅读书籍一百余部,撰写阅读笔记数万字。班级读书会主题帖被凤凰语文论坛评选为优秀读书帖子。学生的数篇优秀作文以及读书感悟也先后被《七彩语文》《彭城晚报》《中山文选》刊登。本人撰写的《书:一生的朋友》发表于2009年第1期《福建教育》,《生命这本书要靠自己书写》为主题的演讲获区一等奖,自己也被授予“徐州市先进读书个人”的称号。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养成,读书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外阅读工作,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快乐成长。每项建议案实施完毕,实施部门应根据结果写出总结报告,实事求是的说明产生的经济效益或者其他积极效果,呈报总经办。

总经办应将实施完毕的建议案提交给评委会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奖励登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整理材料,上报总经理审批后给建议人颁发奖励。

总经办应做好合理化建议的统计记录及资料归档管理。

第4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李伟

自参加“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

电视机和游戏机是我们娱乐和消遣的一种方式,但也耗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长时间沉迷于电视,不仅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很大程度地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思想上误导孩子。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个别家庭的藏书甚至仅有个位数。在家中,许多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工作之余,家长忙于娱乐,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有些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课外阅读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而现实情况是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根本不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也不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更不挖掘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光读书不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

以上这些矛盾都聚焦在“有效性”这个核心点上。因此,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形成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班级的阅读特色,使得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专家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和渠道,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他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学生未来的命运。“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读书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读书状况是一个民族素质良莠的标尺,日本六成人读书成风,以色列把读书放在首位,法国人平均年读书11本(2004年)。而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中小学网络游戏攀升,而课外阅读极不乐观,不少人士呼吁:“救救孩子。”让孩子们从游戏的深潭中解脱出来,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成立书香家庭、书香校园,找回缺失的传统文化。因此《小学高年级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土壤和气候。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开展该课题研究,是为解决教学中突出问题,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审慎行为。通过在工作的环境中,一边教书,一边搞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思考,从而摸索出解决我班学生阅读低效的教育对策,促进有效课外阅读活动在我班的持续发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为他们的人生支撑起一片晴空。“捧出个人经验,收获群体智慧”促成教育合力,搞教育科研课题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劳作过程,不但需要个人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多渠道多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认真分析论证,笔耕不辍,还需集思广益,将个体的研究植根于众人智慧经验之中,避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课题研究更有效。

1、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来指导不同的学生掌握有效的适合于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充分发挥他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打好基础,落实阅读指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总量。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阅读氛围,充分挖掘社区和家庭的阅读教育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

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本人)加强对新课标阅读方面的思想和要求的理解,提高教师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学校语文阅读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创办读书角,开展课外读书沙龙,师生共读一本书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实验前实验后学生语文学习的变化,找到有效阅读指导的方案。

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传扬祖国优秀文化。

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理论,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科学地研究方案的制定,深刻反省研究行为,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架构适宜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行动研究中,形成的点滴经验,通过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二)研究对象:我班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

1、调查我班学生读书现状,通过问卷获取一系列数据。

2、研究在新的背景下,学生应读什么样的书,教师和父母如何当好学生读书的参谋。

3、研究怎样进行阅读,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研究目标。

4、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0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上网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完成相关读书笔记和个案分析五千字。

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8月)开始行动研究,师生共读,收集系列数据,采撷各种信息源;
深入分析,建立假说;
进行行为实践,知行结合,评价反思,改进措施;
将问题假说转化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整个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完成相关读书笔记和个案分析二万字。

结题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反复实验,进一步修正方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完成相关读书笔记、总结和个案分析一万字。

七、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专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将每天早自习和中午来到学校后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这段时间,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讲座,介绍文学史知识、大声给学生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等。

(二)、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推荐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制定出本班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目录。

阅读情况调查

1、你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

A、童话B、漫画C、科普类D、科幻类E、文学名著F、作文辅导G其它

2、你认为看课外书对学习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有帮助D、有害

3、你通常用什么方法读书?

A写读后感B摘抄好词句C在书上圈画D只读不标注

4、每学期你觉得读多少本书合适?

A三本以下B三到十本C十本到二十本D二十本以上

5、你认为影响读书效果的有哪些因素?

结果分析:

第一题,按照选择的百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科幻类的书籍(40%),作文类的书籍,童话,科普类的书籍,文学名著(与科普类的并列都为30%),其他,漫画最少12%,这个结果和以前做的一次调查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阅读口味也在不断变化着。爱思考爱幻想是符合目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爱读作文书的同学也充分体现了如今分数对于同学们的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抵触看作文书,这也难怪作文的水平很难再有更大地提高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广阔的知识储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适当地模仿是写作的催化剂——越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学越会模仿。

第二题,一半同学选择的是有一些帮助,40%的同学选择帮助很大,5个同学认为没有帮助,选择有害的没有。阅读可以改变自己。对于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的同学,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的课外阅读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和其他同学有明显的差距。目前仍然处在阅读的浅层次上,暂时还无法感受到阅读的用处。同时,这些同学的家长大多也不支持孩子的阅读,家中的“藏书”几乎为个位数。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在连续呼吁了好几个年头之后,我们的国民性阅读率仍然在低位徘徊,社会家庭对于阅读的漠视会直接导致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书本,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阅读。

第三题,关于读书的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的批注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一半的同学选择这个读书的方法进行阅读。44%的同学喜欢摘抄,34%的只读不写,喜欢写读后感的只占10%。古人有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动笔”呢?问了一下,还是那个老问题,阅读浮光掠影缺少深度思考。这个有年龄的原因,也有训练不到位的因素。

第四题,三本以下的没有人选择,一半稍多的同学认为每学期的读书数量在3到10本之间,既不影响繁重的学习,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4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10本以上,还有10%的同学的阅读目标超过了20本。我同意“阅读是享受”的观点。

第五题,影响读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阅读方法不科学,略读太多精读不够;
别人的干扰,在不想读书的时候被逼着读书和在想读书的时候不让你读书的痛苦是一样的;
还有书籍本身的原因,不对胃口;
外界环境的干扰,没有静静的阅读空间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自身的不专心,三心二意也容易导致阅读无效。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讲究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法宝。

(三)、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阅读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记”。读的方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三种;
思即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
记即做笔记,就是读与思的方式再转化为“读书笔记”形式反映出来。

(四)、 抓检查落实

本课题的研究,为了不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读书笔记”抓检查落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标。

“读书笔记”内容为: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1000字左右;
文体安排: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并逐步扩大范围。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使之养成习惯。

(五)、想方设法,有效利用已有书籍资源,积极拓宽可阅读书籍资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藏数量极为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打破局限,全班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好书共分享”交换活动,使学生手中已有的好书有机会被更多人阅读。

(2)我们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聚少成多,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3) 组织学生去学校阅览室阅读。

(六)、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等等。

本学期,我们还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会后我们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刊登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七)、加强评价激励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的读书卡上写到: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本课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年来,学生阅书总量达1000余本,平均每人20本,其中最多的董少翔同学读书80余本。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利用率达到了100%。

(二)、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
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读《水浒传》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以“读书笔记”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我曾在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们的老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如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经过教师长抓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学校《中山文选》每学期出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阅读和写作成果的舞台。其中的“亲子共读”“读书心得”等栏目都是我们一试身手的好舞台。近几年,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
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
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班级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书香氛围不断浓厚,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了班级的一大特色。

八、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等,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看到课外阅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

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我也在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近年来本人累计阅读书籍一百余部,撰写阅读笔记数万字。班级读书会主题帖被凤凰语文论坛评选为优秀读书帖子。学生的数篇优秀作文以及读书感悟也先后被《七彩语文》《彭城晚报》《中山文选》刊登。本人撰写的《书:一生的朋友》发表于2009年第1期《福建教育》,《生命这本书要靠自己书写》为主题的演讲获区一等奖,自己也被授予“徐州市先进读书个人”的称号。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养成,读书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外阅读工作,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快乐成长。

 3、真真的心,想你;
美美的意,恋你;
暖暖的怀,抱你;
甜甜的笑,给你;
痴痴的眼,看你;
深深的夜,梦你;
满满的情,宠你;
久久的我,爱你!

  4、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
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爱情来了,你还在犹豫么?

  5、美女,我注意你好久啦,就是不知道怎么表白。我翻来覆去,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一个大胆的办法,我要俘虏你的心,让你爱上我。爱上了吗?

  6、对你的爱意,早已飞过万水千山,飞到你眼前,请你睁开眼,仔细看认真听,我的眼睛为你明亮,我的嗓音为你歌唱,来吧,让我们一起舞动爱情之歌!

  7、爱你没商量,你的眼睛眨一下,我就死去,你的眼睛再眨一下,我就活过来,你的眼睛不停地眨来眨去,于是我便死去活来!

  8、因为深爱,找不到词汇诠释,因为深爱,找不到言语概括,因为深爱,只能发条短信,轻声说一声“我爱你”,这不是三个字,而是一辈子!

  9、我对你的心是鲜啤酒,清澈甘冽;
我对你的情是葡萄酒,味美甘甜;
我对你的爱是刀烧酒,热情浓烈;
醉倒在怀,无限爱恋。

  10、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11、一片琼花天庭落,万里江山披银河,冰凌也有相思苦,写意窗花含泪说,昙花一现夜梦短,早有晨光盼春歌。想你,我的心会和你一起启程,祈祷每一个黎明。

  12、戒指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
伤在心上,便也伤在手上。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
不愿摘的,是那难舍的爱。

  13、在追求爱情的列车上,透过车窗,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美的景色,但是,请不要留恋,因为终点站才是真正的目的地。但愿我能够成为你永远的终点站!

  14、爱一个人真的好难,让我欢喜让我忧!如果不让我去爱你的话,我会更难受,更彷徨。所以为了我自己,我还是爱着你吧!

  15、诚挚的微笑,每一次心跳,或许寂然无声,却胜过虚幻的海誓山盟;
真情的碰撞,灵魂的契合,或许不够浪漫,却胜过无数的真情告白。

  16、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你,想你的感觉是一种酸酸的痛!不能打电话告诉你,只想用文字亲亲你!记住爱你的人始终是我!

  17、爱你一万年,夸张!爱你五千年,无望!爱你一千年,荒唐!爱你一百年,太长!接连爱你七十年,只要我身体健康,就是我的强项!

  18、如果不爱你,不会为你守着誓言,如果不爱你,不会承受一切的罪恶感,如果不爱你,不会因你而绽放幸福的光彩。

  19、一个犀利并朦胧眼神,传递心中纠结情感,我们的距离愈近或愈远。发条简朴并低调的信息,尽享真情互动,指尖点点,送你的却是心中真情满满。

  20、上帝给了我这份缘,所以我每天都在天堂。生活里因为有了爱,所以我身边幸福弥漫。日子里面有了你,所以天天我都很美。

第5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只要研究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乐学、善学,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是指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文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认识周围环境的机会,通过接触现实世界,产生对世界、生活的爱,从而获取知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需要,探索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克服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保证让其他各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理论基础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分析以上概述,我们发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2、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在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后,顾先生又进一步指出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
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
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告诉了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具体做法。3、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影响,最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1、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

2、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
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六、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与原则(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三到五各年级中选取四个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5、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三)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语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小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七、课题实验成效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也积累了研究与教学的经验。学生在教师

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课外,学生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关注生活,课堂上,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与语文有关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水平也比以前提升了。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光在课堂上,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可是受到学生认识的限制,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脱节的。
2、这一课题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了成效,但是,由于生活化这个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实验教师在执行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因此,觉得比较茫然。

推荐访问:导入 课题 结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