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6篇
第一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赵红
联系方式:133********
准考证号:011208203379
专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5日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建议;
对策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2)草原风情生态游…………………………………………………………………(3)湿地观鸟生态游…………………………………………………………………(4)沙漠探险生态游………………………………………………………………….(5)农业体验生态游…………………………………………………………………. (6)海洋度假生态游…………………………………………………………………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一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即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细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快感。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的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得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的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供同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保护环境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 一些植被破换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遗址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的本质特点。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②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和气味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
③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④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⑤森林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热爱大自然,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是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体憩生态旅游地有: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为温带草原,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上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面积约4亿公顷。草地植被主要有4大类型,共56种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都具有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3)湿地观鸟生态游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丰富多样,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严禁进入,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青海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都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等。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 00毫米的条件下,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但是,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游者。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30-50东经75—125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西端,东迄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 500km宽约600k m的断续沙漠弧形带,广泛分布于新疆、内蒙占、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在许多资源和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防止沙漠化的扩大。(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相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以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云南罗平的油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观光农业景区有: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充足的日照阳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要条件。在国外3S ( Sun 阳光、Sand沙滩、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空气和阳光,海滨或海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是理想的体闲、度假、疗养的胜地;
二是海洋资源,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更是诱人;
三是海蚀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气势壮观,构成海滨独特的自然景观。
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一些风景区的水土、大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超过了规定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既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区、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要坚决制止。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客。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再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的环境等。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游客行为。
总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缓冲区内只允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
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
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但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订有关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发面的专制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通过宣传,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休闲娱乐、环保两不误。因此,大唐无双地图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首先,应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大唐无双剥皮分布图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其次,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大唐无双 保护令才能从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到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再升华到保护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使旅游者感悟到自然美,创造环境美达到心灵美。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北京:光明日报,1988-5-23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3)郭来喜,中国旅游要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66.(4)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5)陈忠晓,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1
第二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物流业的发展对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物流业的前景将是新疆一个很看好的行业之一。
一、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
1、发展势头良好
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开始关注新疆,由“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南方物流投资4亿元、占地500亩的南方物流新疆综合物流园项目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加紧建设;
澳大利亚孚克斯物流国际集团投资5000万元,收购新疆金豹运输公司,在新疆开展矿山物流服务;
投资2亿元的亚中机电物流中心、投资3亿元的新疆百商五交化物流配送中心等逐渐聚集人气,同时在米东区将建一个200亩的仓储基地、在阿克苏将建一个全疆最大的棉纺物流基地。
2、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截止2007年底,自治区公路通车里程14.5万公里(含兵团),其中:高速公路1009公里,一级公路1474公里、二级公路8444公里、三级公路及以下23461公里;
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95万辆,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82万辆,营业性客车达4.4万辆,货车达20.6万辆。
3、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前景良好
“十一五”期间,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逐步建立乌鲁木齐北站生产资料加工配送园区和若干个工业消费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在奎屯、阿克苏、库尔勒各建一个地区性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社会化、高效运转的物流配送网络。
4、总体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由于目前物流作业的分散性及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脱离,导致在物流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成本较高,从而影响了我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与现代物流业相距较远
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没有现代物流观念,对物流业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运输、仓储、搬运等范畴。一些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大而全”、“小而全”,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
二、新疆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疆虽然地处西北五省,属于偏远地区,地域的限制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但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为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但从整个物流行业来看,新疆物流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体制
目前新疆物流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分成铁道、交通、民航、经贸等若干个不同的部门,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够统筹协调管理。开展跨区域、行业、多式联运的社会化物流困难重重。地方及兵团的物流主管部门相互割裂,自行规划,缺乏沟通,重复建设严重,无法发挥物流的综合效益。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返空率多年保持在50%-70%左右。在各货场随处可见大量的货车处于闲置,等待装货的状态,运力过剩,造成极大的浪费。
2、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
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运输公司或储运公司改名而来的,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低。在服务内容上局限于一般的运输、仓储和搬运,无法提供综合的物流服务。在经营方式上多是采用单车承包,个体挂靠,融资租赁等分散经营形式,运输一些附加值较低的散货。就业务辐射范围而言,新疆的物流企业多为地区性物流企业,辐射到全国的物流企业不足15%,延伸到国外的物流企业不足2%,缺乏参与国内、国际物流市场竞争能力。
3、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交通货运业发展相对落后
目前,交通运输工具还比较落后,交通运输工具的增长与运输路线的增长不协调,城市交通不顺畅,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网络的运作效率。
4、物流中心建设仍然滞后
口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市化建设严重不足,缺乏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需要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物流中心没有按照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导致城市物流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缺少规模化和社会化。
5、物流管理技术水平低
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使用专业物流管理软件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尚未有效地整合物流信息。
三、新疆物流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目前新疆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笔者提供以下建议和对策,仅供参考。
1、建立权威的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管理,规范物流市场
促进新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应加强政府对物流工作的领导,建立具有统一协调职能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制定新疆物流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各项扶持政策,协调好地方、兵团的关系,有效制止有碍公平竞争的不良行为。
2、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新疆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物流增值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
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3、加强物流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一是坚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流成本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为根本目的,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是应当根据新疆的地域特点、生产与贸易流通格局,规划新疆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三是新疆交通运输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发展时期,具有后发优势,应充分借鉴东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最新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区的地域特点,在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4、大力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和口岸物流,促进物流发展
一是新疆的物流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新疆已成为向西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物流业的重要通道,形成以乌鲁木齐为商贸中心,以7条国道干线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通往内地各省区,南联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并对区内众多县市形成辐射的物流网络。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物流。物流功能是口岸的重要功能之一。依托各类口岸建设物流中心在我区物流业的发展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大都处于边境地区,有利于借助地缘优势开展边境贸易,具备建设以国际物流服务为主的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具有东联西出的独特地缘优势,发展口岸物流极为便利。
5、加快物流企业重组,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应结合自身经济、技术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调整,优化物流企业结构,通过对现有众多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实施联合、重组、破产、收购等措施,组建跨地区、国界经营,竞争实力很强的专业化协作的物流企业。新疆的第三方物流经营主体,应努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进行融资,加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合理有效地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货物跟踪系统,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和水平。
6、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新疆物流企业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物流企业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应充分重视和发展培养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
总之,新疆物流和国内发达省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是新疆的物流行业是一支后起之秀,只要高度的重视这个新兴行业,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企业宽松合适的政策和合理的引导,加上各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我相信,新疆的物流产业一定能够带来一次质和量的飞跃,为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摘 要] 我国向西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发的桥头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新疆要联合发展城市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思路,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 新疆;
物流业;
发展;
建议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西欧的重要通道。陆地边境线长达5 600多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但由于历史原因,新疆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物流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21世纪之初,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也给新疆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1新疆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新疆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量稳步递增,货运量从2002年的3.5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6.7亿吨,年均年增长为8.65%,其中铁路货运量平均年增长7.62%,公路货运量年增长为7.78%,航空货运量平均年增长6.8%。2008年全区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比上年增长了31.1%,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了24.7%,全年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8.3%,全区载货汽车拥有量比上年增长了9.4%,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5%。目前,新疆已基本形成货流、客流大进大出的态势。综合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基本运输方式齐全,多式联运系统初步形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也逐步应用于物流业,现代物流平台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集群和辐射优势的配送中心。
新疆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抓好物流业发展规划,以建设乌鲁木齐物流基地为重点,构建西部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自治区党委在六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将物流作为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支点。
2新疆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2.1新疆地域辽阔,物流资源分散
新疆物流市场逐年扩大,物流企业也逐步增加,但相对薄弱。新疆物流企业中资金雄厚的为数不多,大都是规模较小的托运部。这些小物流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缺乏信息沟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合理的调度,加之体制问题导致的条块分割,难以做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
2.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
物流业在新疆起步较晚,加之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传递缓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导致物流企业服务手段单一,严重阻碍了物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使新疆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约束;
而且信息共享平台的缺失,使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互动难以协调,难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作业,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
2.3物流企业服务单一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是集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但目前在新疆物流市场,一大批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企业和各类性质的货代企业用最原始的服务方式瓜分着物流市场。据统计,新疆物流市场中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仅占15%。从现代物流角度来看,单纯的仓储或者运输服务没有竞争优势。从产品成本来看,单一服务增加了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基本物流方式之间缺乏整合
新疆目前的基本物流方式主要是公路和铁路。公路物流与铁路物流企业与商业、物资、外贸等行业合作,形成各自领域的物流体系,但是公路和铁路物流体系的发展缺乏沟通、协调,有的铁路站点没有公路站点,公路站点缺少铁路站点,即使同时具备了公路和铁路站点的,也没有将两者一体化,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成本。
2.5基础条件薄弱
交通运输是物流的关键环节。目前,新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铁路通车里程少,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铁路通车里程仅为2 925公里。公路密度低,仅达到0.09公里/平方公里,公路等级低;
二级以上公路仅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7.5%,占全区等级公路的14%。铁路、公路覆盖率低,阻碍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
2.6物流人才匮乏
全新疆从事物流业的仅有7.4万人左右,而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新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较为落后,吸引不了高端人才;
再者,新疆周边环境复杂,影响了新疆教育的发展;
新疆人才市场也经常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为数不多的物流人才,也被吸引到东部等发达省区。因此,物流人才问题一直是新疆物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3新疆发展物流业的思路 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向东可通往我国的东、中、西部各省区,向西可达中亚、西亚、欧洲各国,“东联西出”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新疆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同于东部发达省区,要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协调发展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和城市物流。
3.1完善城市物流
城市物流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物流,其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还包括消费领域,涉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城市物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目前新疆的城市交通运输设施比较陈旧,而且运输工具缺乏统一组织管理,再加上体制的条块分割,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因此,首先建立以城市为配送中心、与区域物流相衔接的小型以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统一管理城市物流运输工具。其次,建立电子商务配送中心、城市生活物流配送中心、综合性和专业性配送中心,以便于对城市物流工具的调度;
最后,逐步完善城市配送功能,提高城市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
3.2依托城市物流构建对内物流
新疆对内地消费产品需求旺盛,内地也需要新疆生产的原料产品,因此规划好对内物流,是新疆发展的基础。首先,依托铁路运输和国家高速公路网,综合考虑地理条件与经济条件,建立不同的物流中心。其次,新疆准备新建3条出疆高速公路,可以依靠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新建成的高速公路,建立新疆与西北各省区之间的物流服务中心;
最后,依托乌鲁木齐机场建立与中东部省区之间的物流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货运物流网络。
3.3加强国际物流建设
新疆我国是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而且与新疆毗邻的中亚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旺盛,因此新疆要加强建设国际物流。依托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相应的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其功能条件、发展基础以及现有的政策环境,主要发展面向中亚的外贸物流服务。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的能源输入输出调配中心、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
并将乌鲁木齐机场建设成为空转空、空转地的国际性综合物流中心和航空快递物流中心,可方便快捷地实现航空货物的进出口和转口。
4新疆发展物流业的措施 (1) 成立物流主管部门。各物流企业由主管部门管理,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章制度,通过统一协调和合理调度,可以有效地改善物流资源分散的状况,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建立,为物流信息化建设做好前期工作;
而且建立监管部门,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业的进入和退出门槛,控制物流事故的发生。
(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在担保方面,政府首先要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允许有实力的民营机构作为物流企业的担保人。在资金支持上,政府成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获得资金,并鼓励银行推出专门针对物流业的金融产品,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 (3) 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新疆尚无专门针对物流业的法律、法规,导致物流业一直处于缺乏监控的状态。应制定物流业的相关法规,健全物流企业的准入制度,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编入工商注册目录,尽量不批准设立单一从事仓储或运输业务的物流功能单一的企业,鼓励具有综合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改善新疆物流产业结构。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物流业水平低,物流设施落后,配送体系尚不完善,如果盲目发展物流信息化,而不注重发展和配备现代化的物流模式和配送体系,物流信息化将会以失败告终。因此,首先要加强新疆与我国中、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运输和交通枢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并提高现有公路的等级;
加强兵团垦区道路建设,完善乌鲁木齐交通运输主枢纽和各物流站点的建设。其次,积极改造现有铁路干线,加快新线路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装备水平。
(5) 拓宽物流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吸引内地物流人才落户新疆;
其次,新疆境内有普通高等学校32所,自治区应鼓励大专院校开办与物流相关的课程;
引导企业、行业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鼓励物流业与咨询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物流业的产学研联动发展。
5小结 近些年,新疆经济快速增长,物流基础设施也逐步改善,但由于受到体制、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新疆物流社会化的水平还较差。目前,新疆自治区已制定了扶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为新疆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新疆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晓玲.承载东西物流新疆出口增速居全国首位[N].现代物流报,2008-12-12(A06).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广西区现代物流业的建议[Z]. 2003.
2011年我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经营效益分析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贸易业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发挥了保障市场供应、繁荣市场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提高财政收入、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2011年,贸易业企业呈现资产规模扩大,营业收入增长,吸纳就业能力增强,职工薪酬水平显著改善,贸易业企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高的主要特点,但受营业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整体略有下降。 一、主要特点 (一)生产经营规模稳步扩大 2011年,我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155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5家,增长7.2%;
其中,批发业760家,增长 6.6 %;
零售业476家,增长 3.0 %;
住宿业233家,增长5.4 %;
餐饮业58家,增长9.4 %。资产总额1763.16亿元,增长17.5%。其中,固定资产213.26亿元,下降1.9 %;
流动资产1324.85亿元,增长20.5 %。负债合计1391.12 亿元,资产负债率78.9 %。实现营业收入 4758.18亿元,同比增长30.9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4728.39亿元,增长33.9%。 (二)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4.19万人,同比增长9.8 %。其中,批发企业776 家,吸纳就业人数 6.12万人,增长7.9 %,户均就业79人,与上年同期持平;
零售企业484家,吸纳就业人数4.61万人,增长19.7 %,户均就业95人,增加12人;
住宿企业235家,吸纳就业人数2.67万人,下降3.3 %,户均就业114人,减少14人;
餐饮企业59家,吸纳就业人数0.80万人,增长24.2 %,户均吸纳就业136人,增加17人。 (三)职工薪酬水平显著增长贸易业企业全年应付职工劳动报酬547.27亿元,同比增长12.7%,占第三产业劳动者报酬总额的39.9 %,人均劳动报酬超过3.86万元,其中,批发业301.18万元,增长12.0 %;
零售业155.37万元,增长19.9 %;
住宿业76.96万元, 增长2.8 %;
餐饮业13.76万元, 增长11.2 % 。 (四)占第三产业及税收的比重稳步提高 全区贸易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49.77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6%,比重同比提高11.1个百分点;
完成生产税净额100.78亿元,增长56.0%,占第三产业生产税净额36.9 %,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贸易业企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区创造税收,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股份制企业迅猛增长截止2011年末,全区内资企业1508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694.92亿元,同比增长31.7 %,占全部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98.7%。其中,以友好集团为龙头的股份制企业33家,实现营业收入1210.43亿元,增长41.3 %,增速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贸易业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10家, 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47元,下降25.6 %。 (六)南疆地区实现后发赶超 近年来,全区各地依托地域优势,不断加大贸易业投资力度,扩大商品市场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提升商贸圈对内对外辐射功能,贸易业呈现北疆地区发展平稳,南疆地区速度加快的特征。北疆地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66.94亿元,增长28.9 %,占全区营业收入总额的 74.9%;
南疆地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6.65亿元,增长44 %,增速超过北疆地区15.1个百分点。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主营业务成本上升 受物价水平高位运行,企业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财务等费用明显增加的影响,贸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主
营业务成本4501.18亿元,同比增长35.7 %,其中,销售费用106.74亿元,增长1.4 %;
管理费用58.20亿元,增长21.3 %;
财务费用18.39亿元,猛增47.7 %。 (二)盈利水平下降 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0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0%。分行业看,批发业 39.09亿元,下降28.6 %,零售业18.0亿元,增长30.5 %;
住宿业亏损0.59亿元,减亏34.7%;
餐饮业0.54亿元,增长84.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的行业主要有:农畜产品批发业利润下降48.2%,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业下降37.8 %,贸易经纪与代理业下降353%;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下降20.8%,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业下降5.7%。影响企业赢利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油价上涨,引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二是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微利甚至亏本也要维持现有市场份额,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等行业尽管营业收入增长很快,但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三是企业人工成本刚性上升,贸易业企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薪资水平总体偏低且劳动强度大,就业吸引力差。尽管不少贸易业企业承诺每年提高10%的薪资水平,仍然受到职工频繁流失,招工难的困扰,造成企业负担明显加重。
(二)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由于贸易企业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偏少,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状况不很稳定,能够符合银行要求的质押物比较少,银行放贷较为审慎且要求较高。在2011年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大背景下,贸易业企业仍然普遍感觉融资难、融资贵。2011年,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利息支出14.79亿元,同比增长52.7 %,超过营业成本增速21.8个百分点,占财务费用的比重由上年的77.8 % 提高到80.4%。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足 2011年,全区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213.20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极需大力发展贸易业的南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52.01亿元,占全疆的24.4%,比重偏低,不利于改善南疆地区贸易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影响全疆贸易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要突出重点,增加投入。要积极围绕自治区确定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以提升传统贸易业为突破点,以加快现代贸易业发展为增长极,突出抓好带动能力强、产业层次高、对贸易业提速起关键作用的贸易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合理引导政府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本及民间资本增加对贸易业新兴业态的投入,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贸易业企业和企业集团。二要积极争取加入“营改增”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有利于促进贸易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贸易业企业的税负依然偏重。因此,我区应以“营改增”为契机,创造有利于贸易业企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环境,进一步清理有关税费,使贸易业企业真正享受到税收政策的利好。三要拓宽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鼓励贸易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成长型贸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帮助中小贸易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困难,特别对微小贸易企业一定发展期内实行税负减免,利率降低的政策支持,优先考虑这部分需求小、数量大的中小企业的现实资金需求。 四是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战略视野、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贸易业经营和管理的企业领军人才或团队,引领我区贸易业企业做大做强并能保持持久发展。 五是统筹规划,避免区域内过渡竞争要站在全区贸易业发展一盘棋的高度,统筹规划各地的贸易业发展项目和重点服务业产业布局。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各有侧重制定贸易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投资项目,避免同一业态遍地开花,减少地区间同业恶性竞争,实现全区贸易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小型超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调查方式:走访各地小型超市,实地考查,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小型超市营业员,店主,消费者
调查目的:经一系列调查、访问、分析,来研究目前在激烈竞争下小超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调查分析:
近年来,因为经济危机,出现就业危机。与此同时,又出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下岗工人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他们成了新的个体工商户的主力军,其创业门路主要是经营小型超市,但要经济危机中,小型超市地发展也出现许多问题。
一、 小型超市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如今各个居民区或者学校周边迅速发展起许多的个体户,其中很多的都是以小型超市的形式,其最早是由于农村城市化征地,或农业经济不景气而又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打工,或没有一技之长,在城里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农民开的。早期地小超市主要开在居民区,主要销售对像是小区居民。随着城市的发展,民营业企业也迅速发展,形成许多有完整规划的工业区,引进许多外地工人。主要农村里一些不愿务农的年青人,在工业区开起小型市,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企业里的工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型超市也获得很好的效益,之后,出现跟风效,许多失业人员也开起小超市。
2、小超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小超市在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超市规模小,商品品种不全。大部份的小超市只有两至三家店面,商品也紧限于食品和日用。第二,分布过于密集,一个工业区内有好几家规模相同的小超市。第三,经营过程中采用降价不合理压底价格的恶性竞争。由于小超市分布十分密集,许多老板采取降价方式与对物竞争,结果不仅没有打败对手,也让自己的正常收益受到很大的损失。第四,依赖性太强,没有自主发展潜力。相当大的部份小超市,开在工业区内,主要依赖于民营企业,一旦民营企业倒闭,小超市便无法继续生存。第五,销费群体单一。
二、 小型超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小型超市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投资风险高许多小超市在开业前没有作过市场分析,地理位置分析,出没有对消费群体进行分析。投资者只是盲目跟风,别人在这里投资了,他也来投资。结果,出现由于地理位置不合理,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消费群体。没有根据消费群体选择商品的组合模式。
融资困难,规模发展受限。大部份地小超市发展主要靠私人资本,没有办法向社会集资,或因金额小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没有办法扩张,老板建立不起自己的品牌。
竟争战略不合理。由于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小超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大部份超市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压价,启途经价格优势吸引顾客。竞相压价地结局并没有让自己增加销售量,也没有稳定住顾客,更没有打败对手,只是让自己利润变性流失。
销售群体不稳定。由于小型超市主要紧依附民营企业而生存,消费群本也主要是企业工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很大的冲击,工人大量减少,而且流动速度超过以前,造成小型超市的消费群体很不稳定。
商品质量危机。许多小超市依靠工人生存,而工人消费水来实在有限。小超市为了销售的便主要是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更有甚者与不法商家合作,销售假冒商品。
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依附于民营企业的小型超市,其经营者主要是失业人员,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经营者没有能力为超市全面发展作出合理规划。没有办法作出对自有利的税务分析与筹划,也不懂利用法律知识正确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小超市在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不足 下岗再就业,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政府干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现象仍然存在,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三乱”行为还没有根除,“吃拿卡要”、以罚代管、只收钱不服务、环节多、效率低、态度差的坏作风仍时有发生。
三、小超市的生存之道
市场竞争的最大魅力,来自于它的公平合理。所谓公平即它的包容性,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有竞争主体的发展空间;所谓合理即它的完整性,即使是做一个非常小的买卖,也要求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特别是思维的科学性,在大超市林立的城市里,小超市如何生存就成了超市营业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小超市必须走与大型超市不同的营业之路,正所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小超市要想健康的生存,就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现代商业的竞争,更是竞合。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前途;走别人的路,越走越窄;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坦途。第二,零售服务业的唯一区别,是对待顾客的方式。谁真心为顾客着想,谁就会培养出顾客忠诚,谁就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做买卖不能懒,特别是要肯动脑筋,肯花时间去研究、去思考。人们在一起,比的是智力,靠的是情商,这些和所谓的实力和规模等等没有太大的关系。
四、优化小超市的对策研究
(一)小超市自身如何合理发展 1、规模发展,连销经营,树立自已的品牌。
小超市发展的目标不应该只限于生存,而要想办法做强做大。经营者应该认真并且合理地规划,充分分析店面位置,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超市地利润率等因素合理地扩张,采用连锁经营。这样可以在消费者心理树立自已的品牌,树自已良好的公众形像。从而降底经营成本,获得更好的效益。
2、合理制定价格。
小超市的价格机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成本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包含了,市场供求状况,消费者,竞争者,经济及法律等。因此经营者要充分地分析,合理规划,才能制定出于自身经营策略有利的价格机制。
3、合理开展促销活动。
促销活动可以聚集人气,吸引客流,提高销售额。同时,也可以增进自身形像,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小超市可以合以开展促销活动,增进自己的客源。一般来说,促销活动要根据季节,月份,节日等开展。可以形式多样化,借助媒体传播,组织公众活动,当众表演等等。而不一定要采用降价,送礼品等比较传统的形式。
4、采用正确的人事管理机制度,降底管理成本。合理的分配人手,合理的员工激励政策,可以节度人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底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公众形像,从而提主效益。
5、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大胆合理地避税。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小超市一般采用定期定额征税,结果造成税负过重,经营效益不好。其实,对于下岗工作等特殊群体,自主创业,国家地财政税收方面给予很多优惠。经营者应咨询清楚,充分利有这些政策,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二)政府政策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个体户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小超市是个体户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状况也会影响的经济的发展。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当前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可操做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将工作做到实处。应增强为小超市的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研究,切实解决问题,为小超市地发展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在支持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小超市在政策、法律方面的指导,有效避免一些不利于其发展的短期行为, 2、拓广小超市的融资渠道,为其规模扩张创造条件。
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 畅通民企直接融资渠道。坚持“不问出身、重在表现”对小超市的实力、发展前景、经营能力、信誉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档等实行信用贷款。
实践体会: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是提升我们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社会实践也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感情,拉近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身上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第四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百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建设与发展的
薄弱环节及对策
2015年1月8日
农村小学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前言:
根据区教体系统百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一行五人于12月18日至12月26日到驿城区西部一个乡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的主要方式为:1、听取校长介绍2、教师代表座谈3、学生代表座谈4、发放调研问卷5、实地查看。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们通过仔细询问了解、查看资料、认真思考分析,掌握了详细的农村学校发展第一手资料。回来后结合我单位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向教体局提交调研报告,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项小结。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办学条件、学生学习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变,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节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制约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从社会环境因素、教师队伍、学校管理、教学基本条件几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一、学校现状
该中心学校下辖10所公办小学,3个教学点,全乡学生3342人,正式教师109人,代课教师37人,75个教学班,每校设1——6年级,大学校开设有双班。中心校1名校长2名副校长4名工作人员,教师50岁以上占60%,正是转正老民师退休高峰期。该乡占地174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45000人,东西窄、南北长。2011年从泌阳县区划进驿城区,目前是驿城区西部最偏远、交通最不便的一个乡镇。学生外出就读人数少,全乡仅100名左右。中心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朗诵、校本研修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声有色,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亮点。学校电脑、多媒体器材逐年增多,但是教师使用率低。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更多的集中到中心小学,由托教中心代管,除中心小学外每校教职工人数不足,聘请大量代课教师,学校开足开齐了课程,但是没有专业教师。学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配套教学仪器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二、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
1、社会方面
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思想在农村仍然有很大影响,许多农民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自己的孩子只要上完小学、初中,将来外出打工就行,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到大城市打工、经商,家里孩子、老人无人照管,而老人由于身体、知识能力的原因,交给托教中心代管,他们缺乏父母关爱,缺乏很好的家庭教育,大部分变成了学困生。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教师职业不认可,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没有形成,许多刚毕业的大中专生不愿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更不愿到偏远的农村学校,尤其是男生认为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没有发展前途。近几年新招入的教师仅2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抓的不多,管理不到外,更注重对城市学校的管理。
2、基础设施
各小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虽然近两年来上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各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仪器设备有所增加,但是离达标学校、规范学校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学校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每校平均300人左右。目前学校教学用房不够用,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没有住室,没有专用电教室,图书室,体音美教室,仪器室。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达标,各种器材、学科教具、电脑、图书、仪器严重缺失。教师几乎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
3、教师队伍
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除中心小学有17名教师外,其他学校教师只有6到8人,正式教师数量达不到,只好聘请代课教师。而有水平、有能力的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难找到有教学水平的代课教师,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各门课程难以开足,开齐,即使课程表上排有的课程也是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把本班的所有科目全讲完,一方面教师的业务能力达不到,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触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全镇教师年龄结构上分析,近年来没招年轻教师,缺少新鲜血液,而大龄教师占大部分,大部分是大龄民师转正,知识老化,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精力有限。
从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科上分析,中年教师学历高,专业符合教学要求。全镇总的来讲分配不均,缺乏专职的体音美、信息技术教育和科学课教师,这些课程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兼任。各校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单一,次数少,体育课基本上是学生自由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小,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社会上对教师职业有偏见,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
三、学校管理方面
中心学校制定了学校常规管理考评细则,教职工量化考评办法,职称评审细则,对学校、教师的工作从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考评,每期公布考评结果,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个人的考评积分分等次发放,校长工作扎实,学校管理工作正向着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但是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校长管理水平不高,观念落后,缺乏发展眼光,对学校发展没有长远考虑,只是稳持现状,缺少创新意思。
2、各小学在对教师的管理,考评上没有达到制度化,对制定的考评方案、细则没有严格执行,以人治为主,扣分标准不一致,分数拉不开,没有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影响到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对校长管理考评力度不够
小学校长是管理一所学校的关键人选,建立一个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目前,个别校长工作效率低,年领偏大,对上级安排布置的工作完成速度低,电脑知识水平跟不上。有的学校中层干部能力有限开展工作不积极,不能很好地配合校长工作,在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时打折扣,行动慢。
4、校本研修,新课程改革,由于受人数限制开展次数少,没有大的起色。目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5、激励措施力度不大
学校没有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学生的奖励力度太小,虽然绩效工资也拉开了差距,但还远远不够,不足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发教学奖金,上面又不让发,怎样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制定好奖优罚劣的制度是一个很大难题。
四、对策与建议
1、桃荣李茂,有赖春风,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真正把教师当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号召企业界,政府机构关注农村小学发展,向农村小学伸出援助之手,教育主管部门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小学倾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对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档案,由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力的管理网络,保证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关爱、教育。
2、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上级要对农村小学投入更多的资金、项目,加大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对现有的危房、院墙及时维修。有条件的学校考虑建教师周转房,让教师有安定的住所。对农村小学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要提高工资待遇,可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全区统筹解决向农村教师倾斜。电教器材、体育器材,急待充实,上级教育部门要为农村小学配备。更多的器材、图书、仪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增加教师编制,建成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把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按班额来实施,做到每个班1∶2的比例。现在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是2004年教育改革时确定的师生比1∶25,但是也没有执行,可考虑仍按学生数与班数相结合配备教师,2004年之前执行的教师编制数量是按河南省豫教【1984(24)】号文件执行的,这个文件还是基本上符合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实际的。改变招教方法,根据农村小学所需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招收教师时降低学历要求,中专中师以上的均可以报名。招教时按需设岗,本村、本地报考的优先录取。尽量招收本地的毕业生,达到招进来留得着,能长期为农村小学教育服务的年轻人。加大支教生,支教教师到农村小学的力度,可根据专业要求选派,一方面弥补了农村教师的不足,还可以为农村小学带来更多的新气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确立发展目标和一系列培养措施。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和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新招教师解决吃、住、学的问题,确保进得来留得住。加强师德考评,教师这个职业不但是安身立命之本,更要把它当成是几十年为之奋斗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用生命。
4、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跑得快,还要车头带。校长是学校建设的领跑人,对校长要加大培训力度,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要选择年轻有为,能力强,业务精的人到校长岗位上,对学校制度管理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性,避免无序建设。
完善学校和教师考评机制,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学校管理要突出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度更要注重可行性和实效性。对学校管理要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安全为保证,以学校发展为目的。严格制度的落实,对待校长和教育的考评上要坚持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奖优罚劣的原则,不断探索奖励机制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2013年、2014年学校食堂的完工,各校生源会相对稳定,转学人数减少,学生会逐渐增多。各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展养成教育,行为教育,传统教育。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做好控辍保学。
教学研究要根据学校实际,开展有能力进行的研讨、改革,要按照“真、小、实”反对“假、大、空”的原则开展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提出的“三个坚持”对农村学校搞教学研究很有实效。
仔细思虑农村小学基础建设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解决,例如学校撤并,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中心小学大班额问题,此次教育局要求进行农村小学建设调研,足以说明基础教育已经引起领导的重视。当我在调研回来的路上,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我突然想到:教师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更应该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做麦田的守望者,无私奉献、默默耕耘,放下一份浮躁,多一份淡泊,坚持,农村基础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2015年1月8日
第五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附件4:
年度
2016年度
编号
德阳市教育科研课题立项
申 请 书
选题分类:
体 育 与 艺 术 教 育
课题名称:
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罗 岚
负责人所在单位: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填表日期:
2016年3月
德阳市教育局制
2016年3月
一、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小
学
校
园
足
球
的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分
析
主题词
校
园
足
球
发
展
对
策
申请类别
选题类别
课程、教材与教学研究
负责人
姓名
罗岚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参加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向云龙
男
30
教师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陈洋华
男
28
教师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张启文
男
47
教师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骆川
男
35
教师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备注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着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
或出版单位
或公开交流的场合
发表、出版
或交流时间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曾经承担的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四、课题论证
(一)主要问题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足球运动不仅仅需要的是勇气和精神,更需要的是知识和智慧,文化沉淀与底蕴。这一切,都离不开有力的教育支持,离不开规范的校园生活。以正规学校为依托,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为前提,形成新的足球运动的培养体系,这是一个尝试和探索过程。研究本课题使体育教学改革新形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使本校体育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体育健康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利用学校平常的常规教学模式与足球兴趣培养相结合,健全学校足球运动普及方式,通过年级联赛及校级比赛提高学生实践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同时以点带面,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少儿体育人才、办现代化学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帮助学生通过体验足球运动,实现对体育,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使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得到提高,实现教师个性特长良好的发展,为足球的基础教育事业创造一个新的普及方式。
足球运动的特点、作用,影响力决定了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足球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在教学与推广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足球课,各级联赛,教师通过足球运动教学推广,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师生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到足球文化,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为学校其它体育和非体育项目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经验。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界定
1.“校园足球”是在2009年4月才正式施行的一项活动,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全体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足球运动。
2.“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员极少、足球后备人才匮乏,要想提高足球运动水平,青少年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无疑是最关键的力量,我们必须从中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以此来提高整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
3.“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调查我校校园足球的发展状况,从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人数、足球活动组织形式、家长的认识程度等进行分析,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找出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对大量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分析有关影响因素,力图反映出我校园足球开展的真实现状,并从校园足球的普及、培训、政策保障、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人才输送等视角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有关理论支撑
1.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代表教育部对今后加强校园足球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强调要把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相结合起来,指出要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纳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之中,统筹安排,认真落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提供有力保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向。
2.终身体育的需要。一直以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进行改革。以构建校园足球特色,作为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一种尝试。
3.教育心理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而足球运动的特点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勇敢、坚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具有显着的作用。足球是一种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现代体育科学理论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相关研究综述
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最新研究现状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关于本课题的国外最新研究现状调查方面,笔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多,有的多是国内的专家、学者所撰写的关于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校足球方面相关文献。
日本是近些年足球运动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我们同日本同在亚洲,两国在历史上和民族感情上渊源颇深,我们对日本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这些年日本在国际足坛上举世瞩目的进步,特别引起了中国足球界的研究兴趣。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的松本光弘在 1991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近代日本足球运动概况及展望》的论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1 年 2 月第一期)。文章从日本足球发展的历史沿革总结了日本足球发展的经验,认为重视全民参与的足球运动,抓紧抓好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是日本足球事业不断进步的基础和动力。1990 年日本 18 岁以下的日本青少年注册足球队就有 15714 个,球员人数达 756292 人。其中,U-18 的球队有 3906个,243269 人;
U-15 的球队有 4357 个,266986 人;
U-12 的球队有 7451 个,246037 人。数据显示,低龄青少年球队数量大,参加人数多,可见日本是非常重视低龄青少年的足球运动的。另外,对于日本一亿多的人口基数来说,他们青少年球队的数量和参加人数不能不使我们自叹不如。
同处亚洲的韩国也是足球运动比较发达的国家。朴大源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韩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年 5 月)中指出,韩国特别重视通过普通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他们主要有两个培养体系,一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一条龙学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职业俱乐部、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教堂、学校足球爱好者俱乐部的 U-12、U-15、U-18 年龄段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学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足球人口,为学校足球提供生源保障”。
欧美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所以西方世界的一些关于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很早就制定了青少年足球人才发展计划,这个计划要“建立遍及整个德国的 388 个足球基地。每个基地覆盖约70 个足球俱乐部(全国约有 万个俱乐部)。足球基地每周训练一次,每组不超过 30 名运动员。约有 1200 名具有执教资格的教练员参加该计划,共同参与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考察与培养”。德国足协不过早地将顶尖球员的培养与选拔集中在一个小圈子里,而忽视其他大量的人才。他们要做到“没有一个足球人才不受到关注,使每一个具有天赋的运动员得到发展”。他们还认为,对青少年球员来说,学习是首位,所以要在学校足球活动中,注重协调其它课程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德国地方足协特别注重与俱乐部和学校的合作,认为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部分,要求在学前和学校教育中必须为青少年提供足够运动时间,足球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德国足协还建立了教练员服务机构,通过网络向教练员提供大量的信息,将训练理念贯彻到基层。并在足球基地定期举行青少年教练员培训,使他们及时获得适合各年龄段的、符合足球发展潮流的训练知识。
从日本、韩国、德国等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重视和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活动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对我们正在低迷中徘徊的中国足球来说,无疑是必须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之一。
(2)国内相关研究
校园足球是 2009 年开始的全国性学校青少年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就是学校为中心、以全体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足球运动,所以它的历史并不长。所以本论文所界定的校园足球,实际上是指学校足球这个领域,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也同样在这个范围之内。还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方案》所定义的校园足球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也就是说,校园足球运动的目的主要有两项,一是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对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的教育,进一步完善广大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是通过四级联赛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根据中国足协的统计,1990年至1995年间,国内参与足球项目的青少年曾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
1996年至2000年间为61万人;
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降到18万人;
从2006年至今更是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再来做一个横向对比,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分别只有日本(60万人)和西班牙(65万人)青少年球员人数的%和1%。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数急剧减少,直接结果就是各级国字号的选才危机。2005年世青赛,克劳琛选才范围是1500人左右,仅过了3年,当组建新一届国少队时,张宁就只能在107名球员当中选择球员。王格在《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对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实施现状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多重问题和挑战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认知差距,资金投入不足,场地严重缺乏,政策保障不足,基层教练员数量萎缩且水平不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现阶段开展校园足球的对策建议。
(三)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一、课题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开展“我校校园足球特色项目构建实施”是落实《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体群[2009]54号)精神,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健康地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夯实我国我国足球基础,配更多的优秀足球人才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认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意义,把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相结合起来的需要。
(二)实践价值:
1.足球运动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二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子啊看哟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夯实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强度的基础上,发现足球运动新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
(三)推广价值: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不仅发展了学校的体育运动,推进了学校的体育工作,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还有可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并且为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提供了实现模式以及发展途径;
这项特色运动项目的建构与研究一定会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从而使校园有特色、学校文化有内涵、使全体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课题的意义:
足球基础知识是普及校园足球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关键一步。在足球入门中首先要加强学生足球运动的兴趣的培养。使他们在足球学习中具有恒心,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考,牢固的记忆,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困难,自主自觉的投入足球学习中,有意识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志趣,为今后从事足球运动,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多年来,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扩大足球人口、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更在于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发掘、发挥足球运动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通过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带动校园体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做校园足球,不是为了足球运动选拔人才,而是为了将校园足球纳入阳光体育的一个环节,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到应有的足球快乐,今后,校园足球的主要作用是要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不再提“发现苗子、培养人才”,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待在学校里。切实从学生体质出发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体育,快乐足球”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这是学校体育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以“校园足球”活动为载体,以创体育特色学校为契机,全面实施健康、快乐的体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四)本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校园足球管理运行机制;
积极建构校园足球文化;
形成九年一体化校园足球课程体系;
组建一支校内外融合、有特色的教练员队伍;
培养一批训练刻苦、作风硬朗、永不气馁,爱足球、懂足球、会踢球的运动员队伍;
在打造各年龄段的足球梯队基础上,推进足球项目的全员参与、全校普及,班班有队伍、年年有比赛,各梯队力争在省、市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
1.初步探索构建适应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运作机制,明确发展目标。
2.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扩大教练员队伍。
3.提高学生“讲规则、有激情、比坚强、尚合作”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4.全市校园足球比赛中,各梯队力争进入前三名。
5.开展足球普及活动,保证足球课小学不低于每周两节,初中每周不低于一节。
6.建立并完善校园足球联赛实施方案。
措施:
1.总结几年来学校足球工作经验,成立校园足球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校园足球俱乐部。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
3.引进一名有足球专业资质的教师,扩充足球教师队伍。
4.利用班会、墙报、网站、专题教育等手段,宣传“讲规则、有激情、比坚强、尚合作” 的思想,把“足球素养”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5.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开展足球普及活动。实行足球教练负责制,确保各梯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足球训练时间。
6.每学期开展一届校园足球联赛,积极营造足球氛围。
7.召开专题研讨,积极开发各年级校园足球课程。
第二阶段目标:
1.完善校园足球管理机制,探索校园足球的教育教学模式。
2.提升足球教练的业务能力,提升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质量。
3.探索建立班级足球俱乐部,促进班级足球运动的开展。
4.全市校园足球比赛中,各梯队力争进入前二名,确保前三名。校园足球在全市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5.加强校园足球的课题研究,力争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6.形成各年级校园足球课程纲要。
措施:
1.总结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细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提供足球教师外出培养的机会,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发挥体育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投入校园足球活动。
3.建立足球运动员档案,跟踪和促进优秀苗子的成才与发展。
4.班班成立足球俱乐部,每学期开展校园足球联赛。
5.以“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足球文化建构”课题为引领,不断创新校园足球工作,积极营造校园足球特色文化。
第三阶段目标:
1.各项制度运转正常,三年规划目标达成度高。
2.建立一支专业性强、合作意识高的教练员队伍。
3.校园足球在市内辐射作用明显呈现。
4.全市校园足球比赛中,各梯队力争夺冠。
5.形成较为完备的九年一体化足球课程体系。
6.形成校园足球学生评价体系。
7.举办“足球文化节”,各项活动蓬勃开展,足球文化氛围浓郁。
措施:
1.总结足球俱乐部管理经验,形成有效的校园足球管理机制。
2.对照三年发展规划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相应工作重点,确保规划的达成。
3.总结几年校园足球活动经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校园足球学生评价体系。
4.举办“足球文化节”,确保人人有活动,班班有特色。
(五)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拟定三年完成,起止时间为,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现状调研,课题论证,提出申请立项,制定方案,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分工等.由校长罗岚和课题组负责。
(2)第二阶段:()开展实验,收集资料,分析小结,中期评估,制定方案,综合分析,阶段总结等。由课题组组长、各成员负责。
(3)第三阶段:()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接受验收。由课题组组长和课题负责人负责。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4月—9月):
1.成立课题专家指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2.学习有关本课题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实验实施管理办法及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0月—2018年11月):
1.组织教师编写课题开发方案和研究细则,培训教师.按照方案进行课题开发。
2.组织体育教师全面实施课题并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
3.指导学生自主建立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俱乐部各部门讨论制定各种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确定活动内容,进行各种具体活动和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工作。
4.通过组织观摩、研讨、讲座、汇报、竞赛等活动,反馈本课题实施情况,交流实施经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总结改进实验工作。
5.随时总结,做好实施过程的分析和管理,提炼实验结果。
第三阶段:课题深化,验收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材料,撰写课题报告。
2.举行一次课题成果展示活动,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活动方案、案例、活动过程,制作足球特色项目活动光盘,形成专集。
3.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我们学校有“科研兴校”的良好氛围,校本教研活动有序开展,效果明显。目前有2个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并能够做到按计划实施,作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在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市级进行对校园足球运动开发和利用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
(二)除学校领导亲自带头搞科研,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且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外,实验班和带队教练员都是专业教练出身,并且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本课题有他们作为实验研究的实际参与者,为课题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三)学校还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方案,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经费的投入等方面都能确保本课题的如期实施。为了此课题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将根据需要购置各种用于训练的器具及用品,为科研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
(四)学校有专项资金。由于足球体育专业老师缺编,学校聘请专业的足球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在体育课上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能。拨专项资金开展校园足球文化节。校园足球比赛获奖奖金全部用于奖励相关人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使用“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足球后备人才”等关键词,检索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对比研究。
(2)访谈法
在本研究的调研期间,笔者将就校园足球的现状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利用各种青少年足球赛事、训练、实习等机会,对有关领导、足协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以及教练员、家长及运动员进行面谈,或采用电话、e-mail 等其它方式,了解他们对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看法及建议,为本文提供研究思路。
(3)实验法
以“足球实验班”为个体,与教学部门相沟通,通过普通班与实验班不同的课程设置,增设专门的足球课和特色课程,通过对比,探讨足球实验班的管理模式。
(四)综合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研究等逻辑方法,对访谈、调查研究得到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影响我校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相关问题,并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对策和建议。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足球是集体类项目,它需要众多选手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众多球队相互交流、竞争提高,这就决定了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基础在于必须拥有相当大数量的热爱足球、参与足球、具有一定足球技能的足球人口。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青少年参与,就不可能孕育、涌现出优秀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也就不可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足球运动水平。据报道,在日本足协注册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50万人,而目前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仅7000多人,差距不言而喻。我们必须从打好青少年足球基础做起,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抓基础,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这是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运动的载体和手段,是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迫求的历史需要。为此本课题研究力求达到以下效果
(一)通过在我校师生当中培植足球的文化和精神,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和学生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扬足球精神,积极进取、团结一致、克难制胜使学校和每一个人都能高效、持续发展。
(二)通过形成初步的实验班管理模式和学生选拔的机制,培养“足球”学生,使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通过教学、训练、体育竞赛等,初步形成全员重视校园足球的良好局面,形成积极参与的氛围,使师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通过科学管理,建构具有我校足球特色的办学体系,使学生、学校实现整体优化,成为市级优秀足球特色校。
(七)预期的研究效益
1.培养小学专业足球后备人才30-50名。
2.发表相关论文2-3篇。
3.在市级比赛中取得名次,创建优秀“足球特色学校”。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张廷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5).?
[2] 刘玉兰.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3]陈磊;我国青少年足球业余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韩刚刚;刘建强;;制约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2期
[5]刘浩;薛俊;赵勇;;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李纪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7]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研究经费预算
总额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经费管理
单位住址
罗江县深雪堂小学校
帐号
自筹经费
来源数额
万元学校自筹
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
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
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组织申报单位推荐意见
由县(市、区)教科所、教研室负责人撰写推荐意见,报请县(市、区)教育局审核推荐。
县(市、区)教育局签章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立项审查意见
审查主持人签字年月日审查组织单位(章)
批准立项后的分级共同管理
序号
各级管理单位(全称)
管理人(签字)
年
月
日
管理单位
签章处
第六篇: 学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于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锡坤
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9期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课程备受关注。小学校园足球作为体育课程的新兴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不仅使得小学校园足球规模得到扩大,小学生整体的踢球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每年参加各地区小学校园足球联赛的新队伍数量也在稳定地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除了一些足球特色的学校能够坚持每年参加足球联赛,一些往届参赛队伍并不能坚持。而这些队伍共同特点都是因为校园场地的限制、师资力量的不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受制于校园软硬件设施的束缚,现有的小学体育足球教学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对校园足球的工作经验,现提出发展小学校园足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校园;
足球发展
一、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足球场地设施的局限
由于学校建设与办学规模的影响,场地设施成为影响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数缺足球场地的学校,都是以小学居多。场地的限制使得足球课程只能错开时间和地点开展,学生也只能做一些如颠球传球这些基础型的练习,这影响了这些学校正常地进行训练和参与比赛。教育部门曾经提出要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但由于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场地基本固定,即便有利好的政策支持,但也无法推动足球运动真正走进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
(二)校园足球比赛制度的单一
大部分地区开展小学校园足球比赛赛制以五人制、七人制为主,而且只分分男女组别并不分年龄组别,这样自然而然造成学校足球队为了应赛,只让六年级的学生出队比赛。这种比赛制度设置得不够公平和合理,影响了学校培养球队的模式,由此限制了梯队和低年级队伍的发展。在实际课堂中,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其实已经能够掌握运球、传接球、突破打门、二过一等待技术,完全有实力参与五人比赛。二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一定踢球技巧,能够进行适当规则的足球比赛。但由于赛制的导向,中低年级的好苗子却只能等待到其上了六年级才能有机会参加比赛,这样就大大浪费了培养学生的契机。其实,学校可以主动与上级体育部门取得联系,共同规划研究足球赛事,对校园足球赛事尝试以分水平阶段进行规划比赛。在现阶段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对比赛规则做出适当的改变,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频率,能够在实赛中提高球队的水平,又使得梯队在小学三个水平段都有很好的承接,这对整个地区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可现实中,能如此安排足球赛事的教育学区并不多,当然除了规划足球赛事水平不高外,当中也存在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