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2篇
【篇1】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娟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1期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崔寨镇中学 山东济南 25140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而,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1.板书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一张黑板,由于黑板容量有限,教师只好挖空心思缩减板书,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所呈现的内容只是知识要点,而那些不善于听,不善于记笔记的学生课后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了。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图像等创新地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这样就弥补了板书的不足,也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象的飞跃
传统的语文课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下面的学生仍旧是听得兴味索然,但如果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就会大不一样了,多媒体可以打破45分钟的课堂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如在讲课文《祝福》时,先放一段电影剪辑,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过图片的比较,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要比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更省时、省力,而且也更形象。
【篇2】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焕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征,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因而得以广泛推广。
本文就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问题,从三方面展开探讨: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二是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三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小学生求知、表现欲、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模仿、有效注意时间短;对那些有趣、放松、快速、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生动形象、直观的变幻多样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运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儿童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信息海量,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示出多媒体教学无于伦比的优势。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培养旺盛的求知欲,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而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录像、幻灯、配乐朗读、播放音乐、配备图片,恰恰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唤起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给予体验之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我在教白居易的《暮江吟》,运用多媒体,首先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映入同学们的眼帘,优美的古筝声作为背景音乐,一位诗人站在江边赏月吟诗,一轮明月高挂天中……整个画面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进入情境,同时也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样让学生伴着音乐朗诵时,自然就能体会诗中的韵味了。
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海量信息,拓宽学生见闻。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比如,《草虫的村落》、《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
《卫星比武》讲的是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
《人类的“老师”》讲的是仿生学,《蒲公英的梦》讲的是环境的保护;
《虎门销烟》讲的是历史故事。但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似懂非懂。这时,我们需要海量信息,丰富学生感知,拓宽学生生活见闻,更好地理解品味课文。
如何丰富学生感知,拓宽学生生活见闻?实验心理学家日赤拉曾做过两个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实验,实践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运用多媒体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无限拓展时间和空间领域。通过多媒体的图象、声音和色彩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风采到古希腊、古埃及的文明;
从地球、太阳系等宇宙的宏观世界到原子细胞的微观结构;
从冈底斯山的火焰喷发到雄奇的尼加拉瓜瀑布;
从热带雨林的绮丽风光到北国飞雪的银装素裹;
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精湛的绘画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今中外的人、事、物、景尽收眼底。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特点,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阅读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种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如教《观潮》一课,“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为使学生能如身临其境般地理解课文重点,我给学生播放VCD光碟:远看一条白线移动→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而来。若不看光碟,只能从文章字面想象理解,这样难以意会潮水形象。多媒体创设的这种情境和所取得的化虚为实,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所替代不了的。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呈现 限制思维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大于直观事物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语言的依托下通过想象感悟文采,体会意境,它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不是因图象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凭借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直觉、灵性,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悟文本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直接呈现出来,一味地以画面、声音替代文本阅读,将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的弱化,降低了学生造成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缺失。
例如:《五彩池》的教学。对于孩子,五彩池是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还可以构思出书中并没有提及的颜色和形状。如果事先给孩子观看五彩池的画面,孩子的想象必定被框定于画面。多媒体的展示受到仪器的限制,它的色彩和场景并不一定达到传神的效果,如果你展现的五彩池还不如学生的想象,那么这样的展示有什么效果可言呢?但是,谁都知道孩子的想象是世界上最美的,无可比拟的,什么能轻视它呢?所以,我说扼杀孩子的想象是一种罪过。
《鸟的天堂》是巴金年轻时所写的一篇文章。那棵神奇的大榕树,曾带给我和学生许多的遐想,激发过我们无限的向往。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想象,我们非常想去看看那棵“美丽的南国的树’’,领略那百鸟争鸣的壮观场面。而用多媒体展示的这一节课,打破了我们通过文本构建的美好想象,觉得鸟的天堂不过如此。特别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课件表现不出这种意境,学生只知道是阳光照在榕树叶上一闪一闪的。这种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思维的多向性,多媒体以直观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制约甚至剥夺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局限预设 课堂僵化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语文教学有规律可循,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又处在不断变化中,教学过程出现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会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而发生改变,甚至在课堂教学时可能因为某个学生的发问,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引入有关的知识讲解,或者是学生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灵感,让教师有更好的发挥,这种课堂上机动灵活掌握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多媒体教学却缺乏这种灵活性。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自己对教材内容的预设制作出来的。课件一旦制成,它演示的内容和演示的过程就被定型了,教师只能按照精心设计好的那些“滴水不漏”、“分秒不差”的“课件”步步为营、势如破竹地实施,又哪容得了学生做主?课堂上的生成被多媒体的预设左右,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学生的个性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三)不求实效 为用而用
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一堂堂推优课、公开课无不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的教学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造成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轰而上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只要界面好看就万事大吉,真正的课堂实效倒被放在了一边。
(四)花里胡哨 喧宾夺主
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可我们有一些老师制作课件,,盲目追求视听刺激,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文字大小、颜色选择不当;
按钮奇形怪状,指向性不明;
还有的课件中设计有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如光盘形图标、flash小动漫,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它在转动时,很吸引学生,往往每隔几秒就无意识地看上一眼,分散注意力,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是一种典型的干扰。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一)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冲突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在阅读过程中唤起以往的情感体验,融入新的乃至突发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对文本意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或再体验。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则将文本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固然,学生是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学生对人、物、景的印象都固定在了某个特定的人、物、景上,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就遭到了扼杀。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反对看电视、电影等视频而提倡多读书的原因,视频形象容易引发人的惰性,总在扼杀人的想象力,只有在文本的阅读中才能积极有效地拓展人的想象空间。
一位教师在执教公开课《走进丽江》中,学生还没有细细地朗读课文,教师就匆匆出示了丽江的美丽画面。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学生根本不会再去作其他丰富的想象,哪里还有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丽江”?
(二)遵循有效性、整合性、个性化三原则,活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与好处,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切莫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遵循有效性、整合性、个性化三原则。
有效性原则: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和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中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整合性原则: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系统论的代表人物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整合性原则就是要把多媒体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地分析该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要摆正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产生聚集效应,取得最佳效果。
个性原则: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不同的班级,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别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期望之间也是有差别的,要承认这差别,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差别。对随机性大的教学内容,应减少多媒体的使用,要与学生在共同感知的基础上共同得到答案,而不是用事先设计好的答案粗暴对待课堂反馈,这既是对学生课堂劳动的承认和尊重,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三)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必须有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非用多媒体不可,好像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叫公开课、就赛不出水平。而且为了表现所谓的美感在课件中大量使用音乐,每点一次鼠标还发出一种刺耳的提醒声,在学生冥思一个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影视欣赏。在一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那么如何做才恰当呢?
第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
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三幅图:月光下平静的大海、微波粼粼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同时配上钢琴曲《月光曲》中相应的乐章,让学生入情入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缩短时空限制。
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可对于小学生而言,几十或上百上千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异地的风情不是教师一张嘴在讲台上就能说清楚的,更不要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当地的情形重现,一定能让学生鸦雀无声,潜然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我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掠夺、放火情景的影片剪辑,从而加深了学生与课文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更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哲理。
第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开国大典》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此场景距今已近六十年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其语言文字又十分抽象肃穆,学生很难体会到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场面。故此一开课我们便以录像为载体,重现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四)注重学科特点,切勿“喧宾夺主”。
新课改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学科的整合,但是语文毕竟是语文,她有自己的特点。语文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要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媒体所传递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语言媒体本身。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花费了十几分钟时间,置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于不顾。
这种多媒体的使用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简直就是在滥用。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
运用不当则事与愿违。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多媒体直观形象,汇集海量信息,寓教于乐,将它合理的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见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但如果运用不当,直接呈现,局限预设,不求实效,为用而用,花里胡哨,就会限制学生思维,僵化课堂,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冲突,遵循有效性、整合性、个性化三原则,活化课堂教学,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学科特点,切勿“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有效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添光增彩。
推荐访问:浅谈 多媒体教学 语文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