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全文完整)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0 09:2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全文完整)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5篇

第一篇: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

其歌诀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丑胆肝通”。

从凌晨三点开始,每两个小时流注一条经络,那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按十二时辰进行养生,那对我们的身体也将是很有帮助的。

1、 寅时(凌晨3:00-5:00),这个时候该养气

睡觉是阳入阴的过程,醒来是阳出阴的过程,有内热的人就会咳嗽醒了

2、 卯时(早晨5:00-7:00),清空您的大肠,这个时候是大肠值班了,

3、 辰时(早晨7:00-9:00),好好吃早饭,好好养胃

4、 巳时(上午9:00-11:00),脾气散精,趁这个时候好好工作。胃受纳了之后,就要靠脾运化了。

5、 午时(上午11:00-下午1:00),心脏好不好与午饭和午睡有关, 所以午饭不能凑活,午间打盹也很重要。中午眯一会儿,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这个时候天地之气要转换,阳消阴长,我们最好不要扰动它,如果不小心扰动了,君火不能完全归位,气有余则生热,就会转为相火,危害身体,“心火旺”引起的口舌生疮和失眠至少一半由此而来,而不扰动心火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

6、 未时(下午1:00-3:00),小肠在这个时候吸收水谷精微

这个时候小肠经当令,阳气要开始变弱,而阴气要开始生长。早饭是消化由脾消化,然后由“脾气散精”供给上午“阳气生长”用的,那下午就是由小肠吸收午饭的水谷精微,以供下午“阴长”生长用的。所以我们早晨吃一些温暖的东西舒服,而中午则要吃含水液的东西多一点,如果您不信,早晨吃碗面条中午吃煎饼舒服还是早晨吃煎饼中午吃面条舒服。

小肠的作用是“泌别清浊”,它就是把水谷精微的轻清的部分转化为清气输送膀胱生成卫气营血,而重浊部分则输送给膀胱排出体外。所以中午吃饭要饱,而且汤汤水水,什么都吃点才是比较好的。

7、 申时(下午3:00-5:00),膀胱经当令

膀胱经值班了,它是人身最大的一条经脉,从足经人体的后面经过背部一直通到脑部,它的首先要将小肠“泌别清浊”的产物进行一一处理,生成卫气营血,卫气用来保证我们不受外邪侵犯,也保证阳气不入于阴气而不犯困想睡觉;营血则通过其分布很广的通路来滋养全身,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膀胱的能力有问题,我们就会感觉特别困,因为脑络失去营血的滋养,并且卫气不够强,不能保证阳气不入于阴气,所以犯困想睡觉。另外营血亏虚也会导致脑络长期失养影响记忆力,卫气不强则会影响人体的抵抗力,容易得病

8、 酉时(下午5:00-傍晚7:00)肾精封藏之时

每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吃点晚饭,休息休息,好好的养养肾。不要做激烈运动,

9、 戌时(傍晚7:00-晚上9:00)心之包络主喜乐

《内经》说它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所以这个时候人的心也是蠢蠢于动的,不安分的“心包”这时候当家,所有一切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也就都发生了。

这个时候“心包”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帮助“三焦”消化晚饭时候的水谷精微,因为他们两个相表里,消化晚饭时候的水谷精微,经过三焦雾化,最后阳气入胆为气,阴津入肝为血。

10、亥时(晚上9:00-11:00)三焦当令,司营卫,该睡觉了

三焦要雾化晚上饮食之水谷,生成肝血,这就是少阳三焦氤氲交融的状态的状态。

11、子时(晚上11:00-凌晨1:00)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认为,“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所以这个时候“元气”初生,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意思是胆主决断。

做事畏缩不前,胆怯,犹豫不决,这是胆气虚弱的表现。所以做事果断的人,他的胆气自然壮

12、丑时(凌晨1:00-3:00)这个时候养肝血

丑时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是养肝血的最好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血就就养不起来。另外“丑”时阳气虽然生发,但是还不是足够强大,所谓“欲扬先抑”,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第二天的阳气才能有一个较好的状态。

“肝”为体阴用阳,主藏血,主疏泄,这个时候如果长期得不到较好的睡眠,就会扰动阴血,生内热,血中之毒得不到疏泄,女同志就郁郁不乐,长雀斑,男同志就血热头发发白,近视的也快。

第二篇: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
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
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
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
与寒合为风寒;
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即《内经》所谓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五脏养生

  春季为肝木用事,怒则伤肝,故春季尤其要注意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致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饮食宜忌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因此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牛乳、山药、木耳、银耳等,以清肝养脾,少食或不食生冷食物。

  每日除三餐外,还要多吃一些水果,因为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增强体质有益。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忌生冷油腻之品。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地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损伤人体正气。所需能量可适当由糖供应。糖的极品是蜂蜜,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夏季养生】

夏季共有三个月,从立夏至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约在农历四月至六月间。

此时人们应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以适应夏季气候,保护养长之气。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这是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而且到冬天还会再发重病。

外邪致病

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关键。

暑多兼湿,尤其是南方。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湿邪亦易伤脾阳,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为湿邪所遏,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

夏季预防暑湿侵袭是养生防病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在盛夏防暑邪,注意避暑降温,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清凉通风;
在长夏注意防湿邪;
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

五脏养生

夏季养生着重养心。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

饮食宜忌

夏三月暑性温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整个食谱应以清热化湿、祛暑益气、生津止渴、清心补脾为主。因为苦味入心,为补充津液的流失,可多食苦味食品。夏季多喝荤素搭配的汤类。常用的食物有兔肉、鸭肉、鱼、黄鳝、苦瓜、冬瓜、番茄、黄瓜、丝瓜等。消暑的食物有绿豆、薏仁、百合、西瓜、莲子等。中药防暑如金银花、决明子、山楂、菊花、薄荷、鲜藿香等。

老年人宜吃清补食物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作用的食物;

婴幼儿宜食含钙、锌微量元素丰富的清补食品。

在炎热的夏季,忌吃温热助火的食品和油腻粘糯、煎炸炒爆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忌吃辛辣香燥、伤津耗液的食品。

【秋季养生】

秋季共有三个月,从立秋到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的环节,约在农历七月至九月间。

此时人们应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保持神智安宁,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特征,不要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损伤肺,到冬天会发生病症,这是供养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造成的。

外邪致病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秋季外邪以燥邪为主。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舌燥,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

秋季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
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

秋季养生主要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

五脏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里的肺脏与秋季相应,秋季宜注意保养肺脏。肺开窍于鼻,肺气和,呼吸利,鼻的嗅觉才能灵敏。若肺气不足,鼻额功能减退时,即见嗅觉不灵,清涕自出。肺与鼻关系密切,其原因是肺职于呼吸,而鼻又是呼吸之气的出入通道。如果鼻的通气功能受到影响,则将严重影响肺脏的作用。因此,在秋季宜多做健鼻操。

饮食宜忌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养生当以润燥益气味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冷调配为要。

秋季宜吃银耳、燕窝、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还可使用雪梨银耳羹、酸梅汤等。秋季宜多喝粥,尤其是初秋季节。这个季节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主要是梨和甘蔗,但由于此两种水果性寒,对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适于秋季吃的水果还有苹果、香蕉、橘子、山楂等。

秋季饮食要“少辛多酸”。所谓少辛,就是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如葱、姜、蒜,因为辛味入肺,少吃辛味,以防肺气太盛;
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就要“少辛多酸”,防止肺气太过而伤肝。

【冬季养生】

冬季共有三个月,从立冬至立春,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约在十月至十二月间。

此时水寒结冰,大地龟裂,人体不要轻易扰动阳气,晚上早些睡,早上晚点起身,一定要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因为早睡可保养人体阳气,迟起可保养人体阴气;
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外泄,以免损失阳气。这是适应冬季气候以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季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到春季会发生痿厥之疾,这是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造成的。

外邪致病

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寒气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因此,冬季养生主要防冬季寒冷气候的侵袭,中医将其称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

五脏养生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生命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冬季是养肾的好时机。。因为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人们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使之“神藏于内”,而不暴露于外。

饮食宜忌

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而且“药补不如食补”。冬季天气寒,寒邪易伤肾阳,故宜食温性食物。冬季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食物宜温忌凉。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韭菜、虾仁、栗子、核桃仁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冬季宜吃火锅,可温补人体阳气。咸味入肾、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就偏亢的肾水更亢,肾水克心火,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少食咸多食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在中医的五色五形理论中,黑色独入肾经、能够益肾强肾,靠黑色的食物来补肾正是“顺应天时”的最佳表现。因此,人们不妨在冬季多吃些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鸡、黑枣、龟鳖、紫菜等黑色食物。与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食品不同,这些看似普通的黑色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冬季也宜多喝粥喝汤。(爱之芯语新浪博客)

第三篇: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王永

【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年(卷),期】2015(000)086

【摘要】Objective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ions on health in Neijing, the thesis attempts to improve general health level.Methods By studying the theories in Neijing and the evolving viewpoi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e thesis explains the theories on health care, and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Results Abiding by the important conceptions on health care, such as shunyingtianshi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henxingjianyang(caring for physical body and spirit)and baoyangshenqi (kidney maintenance), individuals can live a healthier and longer life.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s on health preserving in Neijing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目的:探讨《内经》中关于养生观的论述,提高健康水平。方法通过对《内经》理论的学习,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阐述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理论依据。结果在《内经》中的“顺应天时(天人相应)”、“形神兼养”以及“保养肾气”的养生观,做好这几点就能健康长寿。结论《内经》理论中的养生观直接影响后世保健医学的发展。

第四篇: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

摘要】  本文是笔者阅读《黄帝内经》一书,对其中养生内容的学习与认识。那是自然与人类的对话,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和对人本身身体健康的明示。适应四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养生大法。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理论与方法。《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儒、道等养生学派的思想,结合中医理论加以发挥,形成了中医的养生观。
   《内经》首先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观。认为养生在于长寿,而影响长寿的原因是疾病,故应在未病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即所谓“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神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经》提出要顺应四时,调养身体,以提高机体抗御的能力。人只有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维持健康长寿。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着。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养生者在饮食、起居、劳逸、衣着、精神活动方面,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保持身体健康。四时的阴阳变化主要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应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阳气泄发,如春天宜“夜卧早起,广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天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秋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天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得温,无泄皮肤”。可见,养阳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达到人体与环境的统一,从而避免外邪的侵袭和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内经》提出了“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内经》认为,形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与生俱来,与生俱灭。养生的基本方法,就是调养形体与精神,使形神合一。
    《素闻·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又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内经》之意是,精神能驾驭形体,要想使形体健康,必须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无妄想,无烦恼,知足常乐,这样就能气顺精充,脏腑协调,健康长寿。另外,精神又寓于形体之中,由脏腑所化生,要想维持精神正常,还必须保养形体,应做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劳逸相结合,以保持精气旺盛,精神饱满,形神统一。总之,《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尽管在中医养生学理论上有所补充,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其内容都始终以《内经》为宗旨。
    养生的目的是要延年益寿,就是指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涉及遗传、教育和社会经历,还涉及到情感、意志、信仰等多方面,所以修德养性之路比较艰辛。而立志修德者,首先要把自己追求的层次摆正,不然,层次低者有害,层次中者效微。所谓治病先治心,修行先炼人,也就是这个道理。修德者重人格,重仁义,重道而贵德,心胸宽广包容一切;
修德者恬淡而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忧;
修德者注重体察自然平衡之理,探讨社会协调之法,“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修德具有净化心灵、增加智慧之妙。
    养生的道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中医治疗疾病强调心理因素,治病也首先从治心开始,养心就是注重精神心理因素的调节和品德的修养。从做人而言,就是养正气,养成浩然之气,心存仁爱,与人为善,仁者寿,寿命就相对延长。处处有仁爱之心,处处行仁爱之举,有爱心的人心里就平衡,而人心里的平衡也就是身体的平衡。健康的身体就是新陈代谢的平衡。人生存的哲学也是体道悟道的过程。知道的人很多,而得道的人很少,可见人修身养性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在古代医学《黄帝内经》中探求其道理,还要增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学养的增加需要通读经典,前人经验的总结和对身体疾病的认识,阅读能给人启发。
    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里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这些都是关于我们心里行为的毛病。所以,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增强自我的修养是何等的重要,要想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一定要身心达到平衡的状态。过一种简单的生活,顺应四时的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黄帝内经》给人们的启示。
    小结:《黄帝内经》由《素闻》和《灵素》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的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祖国医学的发展。书中的养生理论质朴而简明,告诉人们遵循自然法则的养生理论。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的统一的整体观念。
参 考 文 献
[1]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5月.
[2]《中医文献道读》田代华等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

第五篇: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
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
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借鉴类+ 1

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
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
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
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如遇热合,而为风热;
与寒合为风寒;
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意指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联。

因此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借鉴类+ 2

推荐访问:黄帝内经 养生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论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