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组织与开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5篇
【篇一】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故事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即幼儿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故事表演游戏允许儿童根据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游戏活动。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用旁白或串联情节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推动游戏进程,不再要求儿童记忆复述故事,重点集中在理解作品内容,体验角色心理,并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因此故事表演游戏突出了游戏和活动的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尊重幼儿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尊重幼儿喜爱娱乐和活动的特点。
故事表演游戏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一)整体表演型
即要求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完整地表演动作,表演的成分比较多。在表演活动时,儿童一对一地扮演角色,即故事中的人体角色由一名儿童表演,群体角色则不作严格限制,可由若干儿童同时担任。例如《拔萝卜》、《小兔乖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在旁领诵故事,串联情节,扮演角色的儿童则在角色台词需要时参与对话或对白,其余儿童可随教师附诵故事。
组织指导应注意:
1、教师讲1—2遍故事后,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角色的特征,讨论需要什么道具,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3、表演过程中,不严格要求幼儿复述故事,而是由教师串联情节,导引故事。 4、提供的道具要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以虚代实,不要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为什么?) ①幼儿注意力集中在道具上,忽略了角色动作和情感体验。 ②游戏以物代物象征性作用的需要。 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①通过和幼儿讨论老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 ②讨论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 ③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例《小蝌蚪找妈妈》问题:青蛙产卵后是否孵卵?
(二)分段表演型
即将整个故事切割成若干段落,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这种类型的表演游戏可以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例如中班《三只蝴蝶》中红蝴蝶、白蝴蝶、黄蝴蝶、红花、白花、黄花、太阳公公、雨都可以根据需要,让若干幼儿扮演,解决了角色少、观众多的矛盾,每个幼儿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没有台上台下的感觉,幼儿能够比较轻松地进入角色。
组织指导应注意: 1、故事虽然被分割成几个段落进行,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幼儿讨论,体验角色的心理发展变化。 2、如果若干幼儿表演同一角色,可提示幼儿一起商量角色的动作,同时鼓励幼儿做出与同伴不一样的同作,尤其是每一段结尾的造型动作。 3、参加表演的人较多,教师的指导有难度,教师一方面不要控制干预太多,又一方面又要防止失控乱糟糟的局面。 4、道具同样要求简单、方便,能帮助儿童进入角色。
(三)区域活动型(表演区)
即在活动区(或者表演区、或者语言区、或者角色表演区)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特点是自主性强,游戏成分多。
1、幼儿在区域中自主进行的故事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 (1)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嬉戏性角色行为逐步增加。 幼儿表演游戏中的角色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角色行为与嬉戏性角色行为。目的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他们玩的内容可能与故事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一般来讲,随着游戏过程的展开和时间的延续,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嬉戏性角色行为逐步增多。也就是说,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及情节的表现,因而目的性角色行为较多;
随着游戏时间的延续,幼儿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增多,出现越来越多的与故事内容不甚相关的行为,或者幼儿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情节,自己注意发挥和改编,(例如:狼一遍遍撞房子,小动物们热衷于追打狐狸等),这就是嬉戏性角色行为。要使幼儿的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度向目的性角色行为发展,并使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和指导。
(2)以一般性表现为主,生动性表现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明显增加。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分为三种: 被动性表现:幼儿需要他人的提示,告知才能扮演角色。 一般性表现:幼儿表演时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调。 生动性表现:幼儿能够逼真形象地扮演角色,他们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去表现角色。 幼儿表演游戏中以一般性表现为主,说明幼儿自身很难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3)同伴交往是表演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又是幼儿合作表现故事内容的必要手段,对于表演游戏的开展具有支持作用。 表演游戏中的同伴交往内容可以分为五类: A、角色:幼儿围绕角色认定和分配所进行的沟通。 B、规则:幼儿围绕游戏的开始,出场顺序、动作和对白顺序等进行的沟通。 C、情节:幼儿围绕故事序列、细节、内容进行的沟通。 D、材料:幼儿围绕材料的使用,材料分配进行沟通。 E、动作对白:幼儿围绕故事中出现的动作,对话等进行的沟通。
嬉戏性角色行为,一般性表现,同伴交往等虽然不是表演游戏的理想状态,但却有着其自身不容忽视的价值,它们是幼儿表演游戏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嬉戏性角色行为是幼儿在表演游戏多样性探究阶段出现的行为,它为以后游戏内容或情节的丰富提供素材;
一般性表现行为既是幼儿交往合作的初步成果,也是幼儿把加别人的(角色的)言语、动作、转变为自己的言语、动作的最初形态,它为生动性表现奠定基础;
同伴交往则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和合作游戏。
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
2、组织指导: (1)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生活经验。 (2)根据作品中的主要活动情境来设置场景,布置游戏区。 (3)在游戏表演区放置一定数量的玩具和材料,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拓展游戏表演的内容。 (4)角色的扮演基本上由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5)指导游戏,可以采用外部干预、内部干预两种方法。
外部干预即教师在区域外及时向幼儿提供合理性建议,控制过分的行为。(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
内部干预即教师扮演游戏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引导儿童的游戏进程。
二、歌舞表演游戏的指导
在传统的音乐游戏中,主要是指在音乐伴奏和歌曲伴唱下的活动,这是一种规则游戏,其学习的份量较重,主要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的一种音乐教育活动。
由于一部分儿童音乐作品富有童话色彩,具有丰富的情节,主题鲜明,可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音乐形象。于是,儿童在理解歌曲或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表演。这样,音乐游戏的规则由外显转向内隐,演变为一种表演游戏。因此,歌舞表演游戏是从音乐游戏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自发性游戏,由于它的结构特点更接近于表演游戏,因此,有人把它归为表演游戏一类。以区别于有规则的音乐游戏。
在歌舞表演游戏中,有两种较典型的游戏与传统的音乐游戏有着较显著的区别,一是模仿性律动游戏,二是歌唱式表演游戏。
(一)模仿性律动游戏
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进行的有节奏的身体动作。作为韵律活动的基本内容,律动具有动作与音乐双重特点。简单地讲,律动就是一种动作模仿,其核心是节奏。
律动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动物的动作、人的劳动生活方式,自然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以及运动中的动作、其中,动物形态的律动倍受儿童的喜爱。
模仿性律动游戏属于表演游戏的一种形式,但同时要遵循律动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模仿性律动游戏的指导方法必须从选材和组织两方面入手,采取灵活的策略。
(1)选材方面,既要考虑儿童动作发展水平,又要兼顾律动曲的适宜性。
儿童动作的发展往往的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
音乐、即律动曲应节奏鲜明,形象性强,能引起儿童活动的表演欲望。
(2)积累感性经验,增强音乐理解能力和动作表现能力。
律动游戏不是一种机械模仿式的枯燥练习,而是一种富有感情色彩和创造性的生动表演。儿童必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贮存足够动作表象,才能在律动游戏中,形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方式。
(3)激发表演兴趣,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音乐环境
可利用玩具或道具来表演律动。
动物模拟性律动,通过角色扮演,戴上头饰或面具,幼儿律动的兴趣更浓。
(二)歌唱表演游戏
即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中词意和曲调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或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歌唱表演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不在于使幼儿学习新歌曲,学习演唱的技能和方法,而在于运用唱歌和舞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学习新歌曲,学习演唱的技能的方法,而在于运用唱歌和舞蹈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在歌舞活动中获得乐趣的同时,陶冶情操。
指导要点:
(1)选择富有一定的情节,便于角色扮演的歌曲,在歌词上,最好是采用对话式,或情境语方较多的抒情式。在乐曲上,节奏感强一些,旋律以欢快为主调,便于幼儿表演时充分表达童稚的欢乐。 (2)在游戏表演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把词、曲的理解与创造性表演的舞蹈动作统一起来。 (3)鼓励幼儿大胆地为歌曲配动作,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 (4)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或自编歌曲。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领域中游戏的比例很小,虽然音乐游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方法,但是,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制,往往用于组织教学,而缺乏自由活动的可行性。把歌舞表演游戏独立出来,可以部分地改变这一局面,使儿童在自由活动中有机会开展音乐舞蹈活动,真正把自由转化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S.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埃里克森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说,尽管不同文化中存在某些差异,但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却遵循着相似的方式。出于对文化和个体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埃里克森提出了把自我发展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段
年龄
特定心理危机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 主动对内疚 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 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0~24岁 亲密对孤独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4~65岁 繁殖对停滞 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岁以后 自我整合对失望 有秩序感和意义感 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 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
第二阶段——父亲;
第三阶段——家庭成员;
第四阶段——邻居和学校师生;
第五阶段——同伙和小团体;
第六阶段——友人;
第七阶段——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
第八阶段——整个人类。
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独立的。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
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二、对发展性辅导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发展性辅导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发展性辅导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启示。
第一,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定论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这就为心理辅导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因为,显而易见,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辅导恰恰就是这种努力的其中一种。
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从不同阶段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这对于发展性辅导模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因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辅导的发展性,它认为每个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会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学生正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最终增进学生的发展能力。
第三,由于发展性辅导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提供一些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完善个人人格的目标,因此,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的八阶段划分以及提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心理危机,对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充实。尤其是埃氏关于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和亲密对孤独这四对基本矛盾的揭示与分析,对于发展性辅导模式如何看待学龄期前后发展性辅导的重点及因果联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埃里克森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仍然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
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希望是否恰当;
此外,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对矛盾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都是我们在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时所应注意的。
平行游戏法:
是指导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这种指导策略往往用于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之中,效果显著。
结构游戏:
是指导儿童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材料包括:积木、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
沙、石、水、土、雪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结构材料。)它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
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主要理论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游戏性体验:
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角色认知:
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应该在社会与组织中所处的地位认知。
顺应: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理论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
而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自我导向:
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其反义词是“环境向导”。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自我向导在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在下列方面:游戏主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项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长度;
注意力集中程度;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问题的解决程度;
对一项任务的兴趣;
行为之间的连续性;
活动结果的体验程度。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指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来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
指导游戏法:
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这种指导方法常常传授一些新的规则和玩法,一般用于角色游戏和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
开始于学龄期,延续到成年期。在规则游戏中,个体必须能够控制行为、活动和反应,有效地参与集体活动。
心理主动性:
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注意到周围环境,往往就接着采取行动。
以物代物:
对物品的选择、假想,是由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以物代物”等受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影响、制约。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家的相似性——决定了幼儿以物代物过程中建构象征的方式的共同性,构成了集体象征的心理基础。然后借助言语的固定作用,促进交流。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教唆游戏:
在跟别人转、玩躲躲猫等游戏中,另一个人的动作直接唆使或引导儿童的活动,虽然儿童并未与唆使者打交道。在哈洛看来,教唆游戏是儿童通向真正社交的最后一步。
角色行为:
角色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认知学习,这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学习,即主动模仿、认同以及接受社会影响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于角色通常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社会化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过程。
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
游戏情节:
游戏情节多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的基本要素之一。
【篇二】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浅议幼儿园传统民间游戏课程的组织与开展作者:杨露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要:传统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丰富和完善幼儿人格的内涵、经验及促进幼儿智力、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充分地满足了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传统民间游戏资源,结合建构式课程主题,将传统民间游戏充分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关键词:传统民间游戏;课程;组织
正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民间游戏能代代相传,源于它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较强的随意性、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广泛的内容,简便易行、易学易会。幼儿园要发挥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把传统民间游戏落实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去,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幼儿有机会玩。
一.融传统民间游戏于零散生活中
传统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和开展,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游戏提供充足的时间。幼儿园可将传统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开展。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活动、离园前、午餐前后、课间等时间段,在这些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与展开的民间游戏。如:绕花线、东南西北、捉蜻蜓、翻洋片、抽乌龟、强盗抓贼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幼儿的一日活动充实、有趣味,同时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民间游戏灵活的贯彻在一日活动中,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让幼儿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二、融传统民间游戏于集体教学活动中
1、传统民间游戏融入科学活动中
数学知识较抽象,而幼儿的思维较具体形象,因此对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会不大感兴趣。因而,我觉得可以把有趣的民间游戏活动融入到科学活动中,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知识,幼儿的兴趣浓厚,印象会更深刻。小班科学活动中有一节活动为了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我们选择了民间游戏《跳格子》。格子上分别画有小猫、小狗、小兔以及他们爱吃的食物:鱼、肉骨头、蘑菇。我们首先让孩子讲讲这些小动物是谁?他们最爱吃什么?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掌握每种动物及每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小猫——鱼,小狗——肉骨头,小兔——蘑菇,最后和孩子们一起来玩跳格子。先跳到某只小动物的格子里,再跳进它爱吃的食物的格子里。以此类推,孩子们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掌握了知识。在开展中班《我们身边的科学》时,我们在科学探索区投放“滚铁环”、“抽陀螺”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己主动游玩时问问题,如抽陀螺,这是什么,怎么玩?为什么用鞭子一抽就会在地上转呢?为什么越抽越转呢?我们一齐装饰陀螺,老师做其中的一员,在陀螺上画七色光谱的旋涡形。玩着玩着孩子们发现陀螺越抽越转,七色光谱就会变成白色这一科学现象,在輕松愉悦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观察与探究。
【篇三】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浅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表演游戏
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幼儿身心、智能、道德品质、情感、创造性以及个性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出:“小孩子生性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而幼儿期恰恰是孩子的游戏,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表演游戏[1]是幼儿以童话故事等幼儿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也有以自编的或即兴创作的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动作、语言和表情再现文艺作品或生活内容的一种创造性意愿游戏。有学者曾对幼儿园表演游戏开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2]:一是“一刀切”现象较严重。幼儿照搬文学作品的内容,表演游戏成为故事理解与记忆的工具,成为故事教学的附属品。二是教师对表演游戏的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教师将表演游戏与歌舞表演、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师将表演游戏的内容扩大或转移。三是教师强调表演游戏内容生动形象性,忽略了表演游戏的游戏属性。四是对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多数教师是以幼儿园所订阅的语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教师选择、改编的文学作品为主要来源,很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材料。五是教师的干预过多,幼儿游戏被动化,幼儿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游戏。由此可见,幼儿园实施表演游戏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自己的设想(臆断)实施教学。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结合作者在园实践的经验所得,借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初步探讨开展表演游戏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有效的表演游戏的内容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演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表演游戏的内容?
1、幼儿熟悉、喜爱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基本条件。
娃娃班时我们曾开展过“乐乐堂推荐”这个活动,《三只小猪》就是其中的推荐故事之一。因此我们班的幼儿对该故事较为熟悉,且在每次聆听的过程中,有许多幼儿会模仿其中角色的语句和动作,该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为此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选择幼儿喜爱的故事角色,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可能富有创造性的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抒发自己的情感,给幼儿积极、愉快的体验。
2、故事内涵丰富,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重要依据。
在表演《三只小猪》中,幼儿可模仿作品每一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扮演大猪、二猪的幼儿表现出它们的图省事、懒惰的个性品质;
扮演小猪的幼儿则体验到其积极、勇敢的品质;
扮演大灰狼的幼儿则可尽力表现其狡猾、贪婪的特性。通过这个故事幼儿体验到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从而初步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3、故事情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有让幼儿进行创造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必要条件。
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想象活动的过程。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他们手中的道具是假的,却可以当作真物对待。这种以假当真,正是依靠想象活动进行的。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举止神态中表现出大猪和二猪的懒惰、小猪的勤劳以及大灰狼的凶狠;
幼儿可以适当的增减对话、情节以及角色,想尽办法通过寻找替代物或使用动作来完善表演故事所需的道具或情节,这一切都让幼儿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
表演游戏环境的创设是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良好契机。那么如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设有效的表演游戏的环境呢?
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创设有意境的、丰富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萌发参与游戏的愿望。在环境创设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上,可以以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的需要摆放场景、道具,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设置好的场地里走一走、看一看,游戏结束后,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助整理游戏场地、道具,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在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中,教师提出了:想一想,大猪、二猪和小猪可能在哪儿遇见背稻草的人、背木头的人、背砖头的人?有的幼儿说在田边,有的幼儿说在森林里,有的幼儿说在池塘边……教师请各组幼儿确定一个设想,创设不同的游戏场景。于是,活动室里出现了在田野、森林、池塘等不同的游戏场景。同时,在游戏场地、情景的创设中,教师还应重视与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宽松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游戏。
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的设计与准备。
道具是表演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在游戏中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也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良机。为此,我们尝试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这些道具应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注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一起来制作游戏所需要的道具,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如:在《三只小猪》表演前,教师讲完故事组织幼儿分组讨论:除头饰外,还需要那些道具?有的幼儿说:“要一口大锅好装下大灰狼。”有的幼儿说:“要三个门铃,大灰狼敲门时可以按门铃。”还有的幼儿说:“要有大扇子,大灰狼一边吹一边用扇子扇。”……幼儿的发言不禁令我赞叹,他们提出的一些道具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如:门铃、扇子,而这些道具对表演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分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组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准备活动中,成果颇为丰富:用胶粒、插塑拼插出门铃;
用大型积木或纸箱来搭成大锅;
到娃娃家找来扇子……幼儿准备的道具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他们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能不断深化游戏内容,锻炼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木房子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房子,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使用有效的指导方式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应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1、在表演过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将自主权应交给幼儿,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游戏形式,应是幼儿的自由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不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的,而应是幼儿自己通过讨论、互相观摩、评议、采纳他人建议而达成的。以表演游戏《三只小猪》为例,在这个故事中小猪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小猪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大家都说小猪勤劳、有智慧。其中有片段是小猪盖砖头房子,教师弹奏《加油干》的音乐,让大家来尝试一下小猪盖房的样子,孩子们一个个上台表演后,我们大家讨论后得出表演时要表现出小猪努力、勤劳、一块块搭砖头、擦汗等情节,所以在以后的表演中,孩子都会以此为基础,同时加入自己的元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
2、注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商谈的方式来指导。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以指挥者、导演者的姿态出现,而应与幼儿平等相处。当幼儿的表现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时,不要催促幼儿,应缓一缓、放一放,要沉住气,放下心,不要一味按计划走,用商谈的口吻与幼儿商量表演的方法。如在表演《三只小猪》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来演大灰狼。问其原因,答曰大灰狼太坏了,我才不当坏人呢!除了他还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演大灰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强制要求他,也没有将问题听之任之,而是将表演游戏停下来组织孩子来了一次讨论会:你最想演谁?为什么?这时孩子们可热烈了,有的说我想演猪妈妈,因为她是大人,可以管小猪们;
有的说我想演小猪,因为他勇敢、聪明又勤劳;
还有的说我想演长颈鹿,因为他乐于帮助别人……就是没人说喜欢演大灰狼。听了大家的讨论后,我又提出问题了:“那你们都不想演大灰狼,那我们这个故事中的主角都没有了,游戏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了,那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都不说话了,这时我适时又问:“是不是演大灰狼的人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就是坏人呀?”“不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呀,就像我们看的电影和电视里的演员,他们有时演的角色是坏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是故事里的那个坏人呀,但是因为他们表演地很像,才能让我们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坏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上坏人的当。”这时有小朋友说我看过电视里的一个演员上次演的坏人,这次他演的是警察。我接着说:“对呀,一个好的演员他能演很多角色,不管什么角色只要演得像他就是个好演员。你们想不想当个好演员呀?”“想!”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这时就有小朋友们举手说:“老师我想演大灰狼!”我高兴地说:“好的,我相信你一定是个好演员。”于是我们的表演又顺利地开展下去了。采用商谈式的口吻与幼儿共同讨论,而不是指定幼儿怎样表演,这样幼儿演起来就更全心投入了。
3、表演游戏应注重幼儿同伴间的互动学习。
在表演中,同伴间的互动和影响对幼儿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讨论、制作道具,表演时发生的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幼儿伙伴之间的互动,不仅有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幼儿表演技能的提高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表演《三只小猪》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尝试让表演的一切事务由孩子们自己负责的,我们按电影表演那样让孩子分成几组:如演员组、道具组、合唱组、导演等,每一次表演他们会在小导演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演,小演员们似乎还很听导演的分配和指导,道具组的成员会认真负责地在表演中为演员们提供场景的变化布置,使表演顺利地进行,合唱团声情并茂地演唱为表演起到了气氛的渲染,使表演游戏变得更愉快。这一切都帮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4、在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肯定幼儿的创造力。
随着表演的向前推进,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以充分挖掘。例如:就三只小猪如何获得盖房子的材料,孩子创编了农夫、伐木工人、建筑工人三个角色;
有孩子提出,让小猪们独自盖房子太辛苦了,可以请其他小动物来帮忙,于是有产生了长颈鹿、大狗熊、老鹰、大象等角色;
在小猪盖完房子后,有孩子自编了“房子盖好了,我要住进去了”的过渡语句,让表演看起来更顺畅;
在表演故事结尾大灰狼掉进热水锅的情节时,表演三只小猪的孩子们自发的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并蹲下,让这个热水锅看起来更逼真,更易于让表演大灰狼的幼儿“掉入”。这一切都展现了孩子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的适时肯定也让孩子们热情高涨,更乐于表演。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采取有效的指导方式,让幼儿放松自由游戏,大胆创新,让表演游戏真正发挥其有效的教育价值。
【篇四】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为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制止,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总之,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篇五】浅谈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浅谈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组织策略
木瓜中心幼儿园 王慧芬
2015.10.28
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要多运动,多强健;
要多游戏,多快乐;
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在《我们的主张》一书中这样说道,他主张采用游戏的教育方法教育儿童。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促进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幼教工作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在实际组织过程中来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去组织好幼儿园的体育游戏活动呢?结合自己日常的活动有以下感受:
一、改变动作,增加趣味。
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在相同强度的刺激频繁作用后,大脑皮层容易产生抑制,使人的注意力下降,并感到心理疲惫,特别对于3-6岁的,他们大脑皮层本身就容易产生泛化,注意力不持久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因而一些常规性的动作,会使幼儿感到无趣,降低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而新颖的刺激则会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激发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同一个游戏由于在动作速度上有了变化,有了新鲜感,幼儿的兴趣点又再次提高。
二、创新规则、丰富形式。
每一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规则既是游戏顺利开展的保障,同时也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游戏之所以有趣,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规则来进行制约。但既然是游戏规则,是为游戏所设计,那么它就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新改编,从而适应孩子的能力范围。
以“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个游戏为例,原来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参加游戏的幼儿在横线后站成一横排,请一个幼儿当老狼,站在横线前。游戏开始时幼儿与扮老狼的人一起往前走,并齐声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说:“一点了。”然后又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说:“两点了。”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老狼答“天黑了”或“12点了”时,幼儿就转身向横线跑,老狼转身追捕,但不能超过横线,在横线前被拍到的为被抓到者。这个游戏比较适合大班,如何让小班的小朋友也能玩这个游戏呢?我作了以下的修改:
1.将向前行进走改为绕圆圈走,圆形不受场地长短的限制,没有终点和起点,
而且有利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
2.将跑改为蹲。小班的孩子躲闪以及追捉跑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而且对于跑的目的性不能十分清楚,不能理解所谓的安全区,一旦听到跑的指令就会四处乱跑而停不下来,容易造成碰撞摔倒等事故。而且小班孩子的游戏意识还比较薄,往往会将游戏当做真实的事情来对待,会对被抓的瞬间感到恐慌,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对此类游戏造成抵触及反感。
3.投放辅助器械。在圈内放一些呼啦圈作为“家”,让孩子知道只有到家里才不会叫大灰狼给抓住,那么在原来蹲下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会有小距离的跑动,但是目标明确,就是要跑到圈里。
如果是中班孩子的话可以限定圈里的人数,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三、分组游戏、加强互动。
体育游戏活动中如何进行分组,从而促进游戏开展的有效性呢?
1.按能力分组。
教师根据幼儿理解以及动作能力的差异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是能力强弱平均分配,教师只要让能力强的孩子了解游戏规则以及注意事项,通过他们来带动能力弱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2.按性别分组或随机分组。
这两种方法不用考虑幼儿之间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简单、方便,教师易于掌握。
四、有机结合,丰富创新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游戏素材,为幼儿的体育游戏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1.与民间游戏相结合。
2.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幼儿园里有很多的设施与环境同样也可以来丰富幼儿的体育游戏。
总之,在体育游戏中,作为教师要能够及时掌握幼儿的动态和需要,设身处地的以幼儿的实际出发,要善于在原有的游戏上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改变,使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富有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健康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