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2022年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时间:2022-07-11 08:4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4篇

第1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案例描述]

  课前几分钟,完成了课前准备的我习惯地在操场上等候学生的到来。这时,三(3)班的体委领着八九个学生前来请假,这种事情在以前从末发生过。望着这些满脸稚气而神色凝重的学生,我心里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于是要求他们赶快去集合。同时,对即将开始的教学有了新的安排。

  集合完毕,面对略显沉闷的学生,我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有些同学身体不能适应耐久跑的学习,因此,我想把原来的学习内容调整到一个月以后……”

  “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接着,我宣布了本课新的内容——滚铁环。

  听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望着教师随心所欲地滚着铁环,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一付跃跃欲试的样子。当教师把分组形式,练习要求一公布,学生便急不可耐地投入到滚铁环的游戏中去了。

  然而,看似简单的滚铁环,在学生手中似乎成了调皮的不听使唤的淘气鬼,东倒西歪,走不动快不了,好不容易滚了起来,一不留神,便前功尽弃。困难和挫折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磨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时而模式仿老师的动作埋头苦练,时而观察同伴的练习相互切磋……

  随着铁环时断时续的滚动,学生的脚步跟着时快时慢地跑动,逐渐地学生的呼吸变得短促粗重起来了,汗珠从额头上不断地沁出。然而,学生依旧满腔热情,丝毫没有停止和放弃的念头,他们紧跟着滚动的铁环,不知疲倦地在操场上奔跑。渐渐地,隆隆的铁环声连贯了,一部分学生的铁环滚得平稳了,步伐也变得轻快而有节奏,进步与成功使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快下课了,学生的兴趣依旧很浓,热情丝毫未减。于是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以优带差,相互帮助,力争在一个月之内学会滚铁环。

  从此,操场上不时活跃着学生的身影,铁环成了学生的好伙伴,滚铁环成了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伴随着铁环的滚动,学生在操场上洒下了无数辛勤的汗珠,滚铁环的技术也越来越纯熟,方法也变得丰富多彩。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当我重新开始耐久跑教学时,学生早已不把这令人生畏的运动项目放在眼里,他们已经习惯跟着铁环不停地奔跑。奔跑中,他们掌握了技能,体验了成功;

  奔跑中,他们强健了体魄,锤炼了意志;

  奔跑中,他们享受了快乐,找回了自信。

  [案例反思]

  课后,当学生为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感到欣慰时,触动了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运动技能的渐成性是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尤其是体能要求较高的耐久跑,仅靠二三节体育课是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的,加上成人式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反应,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教法手段时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加上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训练方法,刻板划一的组织形态,不适的生理反应,身顺心违的学习过程,使体育教学变得了无情趣。当教师把滚铁环引入课堂后,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引发了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很少因为学生的原因而改变计划,当学生的生理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适应教学需要时,教师很少主动地调整或改变教学进度。于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逃避学习,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身顺心违地应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承受着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经历着过多的痛苦和失败,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以退为进,运用滚铁环这一民族体育项目,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调整心态,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去。这种教学进度的调整,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和退让,而是为化解诸多不利课堂教学的主客观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作为的改革。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心智的奉献,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深深地留在教师的记忆里,值得教师细心回味和深刻反思,激励着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真谛。

第2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摘 要 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知识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通过系列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经过思考、争辩的过程中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使知识不断内化,在这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背景知识 小组分析与讨论 总结 地理教学

:G633.3 :A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案例。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教材中的这些案例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里我以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实际为例有以下两点经验,从教学实施的效果看,效果较好。

第一:首先组织学生简要了解案例讨论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得出,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分类(只介绍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这一种分类方法)及特征(强调非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人类社会能源利用的主角,尤其介绍了煤炭能源的重要地位)。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或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获得。

第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案例进行自由的详细的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将讨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强调中国中部)、地形(强调太行山)、气候(强调降水少,变率大)……

(2)组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结合教材学生很容易得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即: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理论: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位置与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既要评价其优势,又要评价其劣势。

(3)在对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肯定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是值得开发的。那么,怎样去开发呢?其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很容易得出三点: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会是这三个措施呢?事实上这是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第一个措施,也是人类最直接最质朴的做法,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扩大煤炭的开采量;
但这一措施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后果:①煤炭外运的压力加剧;
②生态问题进一步突出;
③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等等。正是这些后果的产生,所以第二个措施为“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这一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带来的问题,因而第三个措施应运而生,“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成了最核心、最根本的措施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经历了一个由局部调整到全面调整的过程,并且至今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具体为:①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这应是早期策略。即教材中的由向外输煤变为向外输电、焦炭,同时发起冶金工业。②工业部门结构的调整。即由单一的煤炭工业,通过结合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开发,形成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形成类似于鲁尔区发展中期的,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为主的部门结构特征。这些措施的实施,从其直接目的看,无疑是一种不断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因为在这些措施之中并没有更多看到有哪些做法是以关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提出的。因而,这些措施并未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甚至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提高的。

(4)组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 __使山西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通过阅读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出3个措施:①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将产业结构的调整视野扩展到三大产业结构层面,通过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在第二产业内部,则靠科技力量,不断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提高其附加值。②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这一点其实已包含在前面一点当中。③生态重建与“三废”的治理。这一点应理解为实现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与鲁尔区整治经验一样。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可能引进新兴产业,才可能实现产业转型,才能使山西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总结。在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点拨,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

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这一案例的详细分析与讨论,学生逐步对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一般方法和原理有所认识。也就是从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应用案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或者先讲授基本的理论含义,然后用案例加以说明,或者教师先讲授案例,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有关的基本理论。但案例的应用千万不能仅局限于此种方法,必须灵活加以应用。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提供案例时在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巧妙构思,要掌握数倍于学生的背景材料;
讨论中要引导控制讨论,同时要避免完全由教师控制讨论;
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
讨论结束时要做好讨论总结。总结也并非一定要由教师进行,完全可以采用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适当加以点评的方法。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空间和时间大大缩短,知识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现实告诉我们: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通过系列案例分析,学生在经过思考、争辩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不断内化教学内容,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差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方面的能力。如文献资料的检索、,文献资料的快速阅读和记录等方面的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理论实践,理论也必须服务于实践。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积极思考的习惯一方面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培养广大学生逐步养成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现实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容仅供参考

第3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几组教学案例的诊断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认真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某些教学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学行为反复出现。对此,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通过随堂听课与预约听课两种形式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问题,与教师深入对话。

关于游戏化的适度性问题

教学案例: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人环节。

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椭圆形娃娃。

现场对话:

园长:你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人,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园长:从幼儿的回答中可看出幼儿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地称呼图形为“娃娃”。

诊断分析:对于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其实是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落感。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所以。我们提倡导入部分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再现。实质上有时这种情节是毫无意义的,幼儿未必真的感兴趣。相反有时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间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为什么幼儿一说到图形就习惯称呼为“娃娃”呢?这说明在教师形成教学思维定势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幼儿形成了思维定势。

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案例: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圆形。

师:嗯,有圆形。还有呢?

幼:三角形。

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

幼:正方形。

师:好,有正方形,真棒!

现场对话:

园长:我记录了一下,在第一环节观察饼干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多达四次,你觉得每一次都有必要重复幼儿的回答吗?

教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就出现了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回答的状况,习惯成自然了。

诊断分析:教师频繁出现重复幼儿回答的原因在哪里?追根究底,一是语言贫乏,二是缺乏教育机制。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很封闭,不够开放,如果换个方式问:“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角度进行回答。虽然这时的回答可能很散,教师无法预计,但教师可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如当幼儿先关注到三角形饼干时,教师可随即问:“谁找到三角形饼干了?举起来给我看看。”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查验证的过程。当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教师可接着问: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当把有关三角形饼干的问题一一解决后,紧接着教师再问:除了三角形,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的教学思路才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为了匆匆赶过程往往无视幼儿的反应,即使关注到了也显得回应贫乏、语言单一,只会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建,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助幼儿和提升已有经验。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有时面对幼儿的问题,可“正面发球”,直接告知;
有时可以打个“擦边球”,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

关于整合的有机性问题

教学案例: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报纸”活动环节安排。

第一环节:了解报纸的名称及基本用途(现场用时8分钟)。

第二环节:制作报纸服装(现场用时15分钟)。

第三环节:服装表演“报纸秀”(现场用时7分钟)。

现场对话:

园长:你这次综合活动的重点领域定位是什么,第一目标是什么?

教师:科学领域,主要目标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对报纸的认识,知道报纸有各种各样的,并了解它的用途。

园长:你安排的这三个环节,教育意图是什么?

教师:意图在于将科学、艺术、语言各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

诊断分析:虽然活动形式看似很丰富,从观察讲述到动手操作再到表演,但教师并没有就报纸本身所蕴涵的科学价值进行深刻的挖掘。第一环节作为活动的主体部分仅用了8分钟,教师讲解如蜻蜓点水,幼儿对报纸的特征及用途的理解只处于粗浅的感知层面上。而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制作及表演上,显然已偏离了重点领域,使得主次不分。所以该案例中,教师所做的整合,存在着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建议教师做如下调整:第一,加大第一环节的比重,可从报纸的名称、特性、印刷工艺、内容版块、用途等多角度挖掘;
第二。第三环节因为与此活动的目标不切合,可去掉作为另外一个独立的艺术活动组织。从整合出发,教师可在第一环节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剪贴的形式自制剪报,以凸显小报的宣传价值及个人创意。同样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但这样的整合会更切合主题目标,更具合理性。

可见,整合绝不是多种领域简单相加拼凑的大杂烩式的拼盘,而是需要正确地寻找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一堂好课中的整合就如一盘菜肴。既要有主次之分。有主要领域的凸显:又要有营养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不同领域间的有机融合;
更要有共同目标的追求,让品菜的孩子吸取更多的营养。

关于评价的适时性问题

教学案例:小班科学活动“沉浮的水果”讲评环节。

活动临近结束时,有一调皮的孩子将玩具角的橡皮小鸭放在水池里,边用手拨动着水流边兴奋地喊着:“看,小鸭子游水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许多幼儿都围观过来。教师费了一番周折才把幼儿召集到位置上,并按部就班地开始了预设中的讲评:“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介绍一下?”可这时幼儿似乎已淡忘了刚才的操作结果,举手者寥寥, 即使个别幼儿回答,也将话题转到了“小鸭游水”上。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似乎已慌了阵脚,随便说了两句就草草收场了。

现场对话:

园长:在这个讲评环节,你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

教师:我感到困惑的是当幼儿的兴趣发生偏离时,讲评该继续吗?

诊断分析:曾有人对活动后的讲评提出质疑,觉得此环节的价值不大,可有可无。但我们认为讲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没有集中式的分享交流,那么幼儿获得的经验只是点滴、零碎的,只有经过教师的归纳提升,才能帮助幼儿梳理出概念。对于案例中的情况。教师不妨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机动地调整讲评时间,如当幼儿精神集中时,教师可按照预设计划按部就班进行:当幼儿的情绪处于低落时,教师可缓一缓,找个合适的时机再谈:当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高涨时。那么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角色加入到幼儿的探究队伍中,而不必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关于延伸活动的落实性问题

教学片段: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稻草”延伸部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稻草,了解了稻草的用途,小朋友看到过稻草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过几天,老师带大家去野外看看。

现场对话:

园长:你预设这个延伸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回归自然,让幼儿了解稻草的生长环境,从而对稻草有较全面的认识。

园长:你觉得在班容量比较大、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去野外的方案可行吗?

教师:我也觉得有困难,当时我只考虑到为此活动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也没仔细考虑其他问题。

诊断分析:一般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都习惯安排一个延伸活动,一是为了体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延续性,凸现教师的拓展深化意识。但试问延伸活动都真正付诸行动了吗?可以说很多时候是形同虚设的,尤其在一些公开活动中,为了凸显教学的新意,达到观摩的效果,许多教师在结束部分都不忘预设一段精彩美好的延伸活动,但活动结束后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投放材料。组织活动。这样的做法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考虑幼儿的心理。或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承诺,带给幼儿的却是无尽的期盼。这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应坚决摒弃这种“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观念。还集体活动以“真实自然”,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宁可留下真实的遗憾,不要追求虚假的完美。”

内容仅供参考

第4篇: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经典试题100例(附答案

[案例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
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6]‚不是果敢,是残忍。‛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问题:请对这位教师的行为
1

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7]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8]‚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臵,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参考答案]改变了传统布臵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案例9]‚老师,再给我们布臵新的作业吧!‛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再给我们布臵新的作业吧!‛问题:请分析一下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案例10]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参考答案]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
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11]‚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1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
2

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案例13]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14]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问题: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15]‚老师,让我们自己来”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案例16]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问题: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
3

推荐访问:案例分析 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