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4篇
第1篇: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报告(1)
来源:徐冬生 时间:2006-04-19 浏览:
50165
(一)当前国际形势
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一个主题”、“两大公害”、“三种态势”、“四股潮流”来概括。“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
“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具体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不平衡。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各种国际力量正处于此消彼涨过程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其综合实力无人能及。美国在政治上推行单边主义,军事上实施先发制人战略,外交政策也更趋军事化。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后盾,2004年军费开支达4500亿美元,到处插手别国事务。武装干涉南联盟,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与伊朗、朝鲜、古巴、叙利亚等国家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与此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欧盟自我意识的觉醒、印度的崛起等等,再加上一些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使得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在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为了在未来政治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以综合国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二是科技发展特别是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各个国家都在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全面领先,2003年科研经费预算高达1180亿美元,通过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以及未来能源等重大科研计划,实现全面领先的战略目标;
日本实施“知识产权立国”计划,把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韩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核心,依靠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跃升;
印度实施重点赶超计划,目前,印度的核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特别突出了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神州六号”上天,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科研水平。
三是南北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金融、武力等手段,控制着全球的经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收入之间的差距在1920年为35:1,1975年是45:1,1992年是75:1,到2001年,已经达到100:1。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家庭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目前世界每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的贫困人口有近28亿,占全球人口近一半,不足1美元的有15个亿,占全球人口1/4。
四是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又在西班牙制造了“3.11马德里恐怖事件”、在俄罗斯制造了“别斯兰人质事件”,英国伦敦有发生了恐怖爆炸,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新浪网点击“恐怖事件”,有8300多条相关新闻。局部的、地区性的新一轮军备竞争正在形成,传统安全威胁与地震、海啸、飓风、禽流感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可以看出,在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下,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二)我们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
1、我国安全环境的基本判断
中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总的来说,目前是中国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
第一,中国同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关系日益密切。
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多极化,将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今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同其他力量中心的关系。目前,中国与这些力量中心的关系发展总的来说是在加强。
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取得重要进展。当然,“中美关系,相当长一段时期,好,好不到哪里去;
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为什么讲好也好不到哪里去?①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两国高层,而且在两国民众中根深蒂固;
②最大的障碍还有台湾问题,这也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说过:“真正会引起美国和中国冲突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民族主义;
导火线问题,不是中国追求全球霸权,而是台湾”,为什么讲坏也坏不到哪里去?①中国的日益增大,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
②正常贸易的发展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基石。中国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经贸关系的互补性远远超过竞争性。有人曾开玩笑说,“中国出口一亿件牛仔裤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③共同的利益,使中美合作成为可能。在反恐、朝核、巴以、伊拉克、阿富汗等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合作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俄关系:双方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一道联合中亚四个国家共同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2000年6月)。两国已基本解决了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中欧关系:共同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国际事务上,双方都不赞成奉行“单边主义”原则,主张世界的“多极化”。
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政治上冷淡,经济上热乎,舆论上争吵)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经贸往来、民间交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提供国,占中国所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但也必须看到,问题不少。首先是对历史的认识和战争责任问题。战后德国历届政府的真诚认罪,带来欧洲的和解与发展。而与德国完全不同的是,日本由于美国的支持,拒不认罪,且美化侵略战争,在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其次是台湾问题。接受台独势力的总代表李登辉访日,对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妄加评论等。再次是领土主权问题,即钓鱼岛问题。此外还有军事问题。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加强日美同盟,把中国台湾问题纳入所谓“共同战略目标”。
日本内阁去年10月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没好感或不太好感”的人已达58.2%,认为“日中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的人占61%,两项统计结果均为历史最糟。
第二,中国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发展,在中国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对中国形成全面挑战的大国。
目前,中国与其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没有任何一个邻国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安定的北部地区、繁荣的东南地区、合作的西部地区、全面发展的南部地区)。中国同曾经与自己发生过武装冲突的越南和印度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国家领导人互相访问,加强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第三,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总体上在逐渐降温。
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在这两个热点地区,既存在着降温、缓和的发展趋势,又存在着升温、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朝鲜核危机)
2、当前我国安全面临的威胁
①当前,对中国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重新统一祖国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台湾问题将是破坏中国发展大战略的最大隐患,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有人主张干脆打进去算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当今的形势不同以往。美国想维持台湾问题的不战、不和、不统用意明显,借美日联盟以牵制大陆已是事实,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智慧和力量。
②经济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超越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目前,中国在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的紧迫挑战,包括能源挑战、国际分工挑战等(中美欧纺品贸易争端:从纺织品配额取消;
到美欧发起特殊保护,再到中国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的出口关税)。
工业经济是动力经济,当前主要是石油、煤炭和电力。2004年我们已经成了世界第二个耗油大国,进口了1.2亿吨石油,我们自产能力是1.6亿吨,国际上,石油储备的安全期为90天,而我国不足30天,预计将来60%以上需要进口,如果说中国将来与别国发生武装冲突的话,冲突起因最有可能的就是石油问题。且看最近东海、钓鱼岛和马六甲海峡局势,就应引起警觉。为了占领伊拉克,美国一个月要付出40亿美元的军费,到目前已花去了上千亿美元。为什么?中东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60%,谁控制了中东,谁就控制了世界能源。
③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早在美苏冷战时期,西方敌对势力就制定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宣传提纲,把反对共产党执政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目标具体化为八条:宣传西方生活方式;
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力图统治世界而发动战争的侵略势力;
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没有人权和个性;
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
动摇听众对共产党的信任;
报道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困难,并指出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和无法克服这些困难;
宣传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必然性;
将资本主义和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相等同(美国对中国制定了《十条诫令》)。美国还实施所谓的对华“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使中国的台湾、西藏、新疆分裂出去,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
第二步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遏制,并形成对中国战略上的合围,以削弱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和战略选择余地;
第三步是不惜与中国一战,但作战的最好形式是美国不直接参战,而是“支持国内谋求独立的地区或与中国有重大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
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
与传统安全威胁不同,恐怖主义、信息犯罪、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像是无形杀手,大敌当前,但是大敌无形。没有明确的敌人,也没有固定的战场,但却拥有和战争一样的巨大破坏力。“9.11”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仅仅几十分钟,却导致2000多人丧失,使全球经济损失在1万亿美元左右。
在外部中国人多次被劫持,遭杀害,内部东突组织(突厥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国家。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某些老殖民主义者进而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编造所谓新疆是“东突厥”人的家园的谬论。20世纪90年代,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下,境内外“东突”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暴力事件)、台独、藏独、疆独势力和香港所谓“民主派”,还有“法轮功”之类邪恶势力时常兴风作浪。非典、禽流感、艾滋病、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此外,金融、信息、人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人口结构问题。主要是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实际退休年龄提前,加重了社会负担,造成诸多心理、人格障碍。农村人口男女性别比率,有的竟达140:100;
人口密度东西、城乡差距极大而城市化水平太低。《乡村留不住美丽》,乡村文化处于边缘化。
第二个问题: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发展战略
(一)我国的国际战略
1、我国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曾说,中国既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小国。如何定位中国?我想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在周边地区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它包含三层含义: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③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有核国,在国际事物中有重要发言权,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我国的国际战略。
①全面理解“韬光养晦”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施加新的极大压力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方针。邓小平说,“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决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我们的国策是,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在这方面中国应以二战前的美国为榜样。美国的经济实力在19世纪末就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一战后更成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债权人,但它并没有急于担当世界领导者,直到二战后它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时,才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建构全球体系,扮演“世界警察”角色)。
②“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国际上有一种“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撰文说:“一个富裕的中国将是一个决心获得地区霸权的侵略性的国家——不是因为一个富裕的中国将具有邪恶的动机,而是因为任何国家为了生存而使它的繁荣达到最大限度的最佳办法,就是统治世界上所在的地区”。各国实现代化有不同的途径。一是掠夺型,最先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是这条路,即通过掠夺完成原始积累,开拓市场,对内实行“圈地运动”,对外侵略扩张,推行殖民主义。如英、法、德、美和苏联。二是依赖型,即依附大国,加入强势集团。日本掠夺未成,转而“脱亚入欧”,依附欧美,加、意、澳、韩等得益于西方安全保护,集中精力搞经济;
三是独立自主加对外开放型,中国只能走这条路。为防堵“中国威胁论”,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暴露出来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中央及时提出“和平崛起”战略予以应付,把外交侧重点逐步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即以更积极姿态介入国际事务,期望能发挥建设性作用,争取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和平国际环境。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重要承诺,也是中国今后一个重要的战略思路,这在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
③“和平崛起”战略的内涵。“和平崛起”对外来说,就要对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积极的、正面的巨大影响力,更多地分担“全球责任”。在利益、资源的国家互动关系上,应当追求共赢。具体表现在:首先,更加强调独立自主。从国家利益出发处理外交活动中的原则问题。第二,更有所作为。比如在今年年初印度洋海域发生地震和海啸灾害后,中国积极展开援助外交;
6月7日,中国发表了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这在以前是少见的。今年1月和5月,贾庆林、曾庆红等先后对多个拉美国家进行正式友好的访问。拉美一直被视为美国的“后院”,中拉接近让美国的一些保守的思想家反应敏感,认为是对美国传统战略“大本营”的进犯。第三,经济外交的分量加重。比如中国领导人出访的一些地区和国家,也正是全球市场和资源争夺最激烈的地区。第四,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斗而不破。比如5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问日本,中国政府作出了取消原定吴仪与日本小泉首相会见的“惊人”决定。另外,在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出现后,中美、中欧也是既斗争也合作,其实也是以斗求和。对内来说,这种崛起要建立在社会变革创新的基础上,并且注重“崛起”的战略的质量。
(二)我国的发展战略
新的发展战略,概言之,即从以往的单一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并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致力于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新的发展战略是在怎样背景下形成的?
1、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鼎盛早已为全世界所知。1662年到1796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是到了“康乾盛世”晚期,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居世界第一位。一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比美国现在的份额还多;
到了1949年则不到1%。与“康乾盛世”差不多同期,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当时清朝统治者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迷梦,闭关锁国,不但不能有意识地抓住工业革命这个机遇期,反而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结果,只经过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欧美经过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进入电子时代,日本实施“国民经济倍增计划”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延误了十年!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由全球三大转移所决定的。一是全球产业向中国大转移,这是市场决定的,而非政治影响。今年以来,日本在华企业增加了25%,美国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欧洲是中国的15倍,而中国的基础设施至少领先印度20年。二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按现行的1000万人/年计算,今后15年将转移1.5亿人口,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之路。三是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向“反恐”大转移,现在美国无暇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配合与支持。这三条,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极好条件。
2、能源问题严重。中国目前已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消费国,五大基本商品中,除石油消费紧随美国位属第二外,粮食、肉类、煤炭和钢铁的消费均已超过美国名列榜首。据有关方面计算,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而中国的人均资源都很缺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
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的40%;
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天然气、铁和铅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和9.7%。众所周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资源消耗程度成正比。按1995年的基数计算,如果中国庞大的人口消耗达到美国水平,则相当于中国人能源消费总量超过原来数量的10倍,达到130亿吨以上,而1995年世界能源总供应量仅为117亿吨,不够中国一个国家之用。“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环境资源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3、内外差距加大。外部差距: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少经济指标居世界第一。但是,按经济现代化综合评价,我们比美国还落后100年!经济绝对值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因为美国只要增长5%,就增加了5000亿美元,我们增长10%也仅增加1500亿美元。即使长期高速增长,也要到208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温家宝总理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这就是著名的“温氏定律”。内部差距:当前我国东西部,沿海与内部,城市与乡村地区差距最大者达50年,人均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达0.47,早已进入了警戒线,可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不是利益均占,这就会导致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威胁稳定的局势。
4、社会发展滞后。教育与卫生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中国始终面临的难题是“穷国办大教育、大卫生”。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提出,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基本矛盾。目前的主要困难在于教育投入不足,2003年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总量为6208.27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比上年下降下0.08个和0.04个百分点。此外,投入体制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拉大了城乡差距。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规定,基础教育以县为主,而财政资金的分布与教育任务的分布恰好相反,具有较大财权和财力的省、市政府有较好的条件,首先保证本级教育支出需要,县、乡政府以其微薄的财力,支撑着人数众多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新民谣说,“过去老百姓怕飞机和大炮,现在百姓怕医院和学校。”中消协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约有50%的人(主要是农民)生了病不敢去医院,主要原因是药价太贵,医疗费用过高。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医保制度持否定的态度,在全世界193个国家中,公共卫生水平列182位。
第三个问题: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今年“两会”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与部署。
一是要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与时代背景。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截止2003年底,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至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文化容易失范”的关键时期。如果各方面的机遇利用得好,矛盾解决比较好,经济社会就能继续快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秩序不稳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会功荡。巴西2002年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82%,但贫困人口占34%,经常出现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我国进入到了这个关键期,一些转型期过程中的问题也果然显现出来了。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能源紧张资源短缺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腐败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三农”问题等等。以社会贫富差距问题为例,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而国际公认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程度已相当严重。严重的贫富分化,将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我们社会出现某些不和谐问题的重要原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集中精力加以解决。
我们如何安全平稳地渡过这个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渡关过坎的两个战略部署,一个指导经济发展,一个指导社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封建社会初期。孔子说过“和为贵”,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和谐社会进行过描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把和谐社会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目标。
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将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归纳为六点: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第四个问题:从国际国内形势上体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一)国际形势要求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
当今国际形势特点之一是少数西方国家加强攻心战略,正在以中国为目标打一场攻心战。东欧和苏联巨变后,世界上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一个大国,这就是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使得美国感到惶恐不安。所以美国从军事上重新布置调整,加强亚太地区驻军规模;
筹建包括日本和台湾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
与日本勾结将台湾列入安保战略目标,极力阻挠中国统一,加强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存在,这一切表明其亡我之心不死,正采取围堵战略,遏制中国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美国曾采用攻心和攻城两手瓦解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
如今现实促人警醒,前不久美国通过乌克兰的民主势力,扶持亲美分子上台执政。美国多年来以人权为幌子攻击中国政府,压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等,其目的是想变相取利。我们不应忘记,中国八十年代政治动乱的精英,有美国支持的背景。上述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员干部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和西方无硝烟战争的考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国内形势要求党员保持先进性
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最容易使发展中的矛盾激化,导致经济衰退的阶段。阿根廷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20%的快富阶层与25%的贫困阶层财富相差6倍以上,大批失业人员成为社会动乱的群体,结果在一场因决策失误导致的金融危机中,经济崩溃,社会失控,动乱不止,由拉美最快发展的国家,变成经济负增长,直到今天也没能恢复活力。中国在多年高速增长过程中,两极分化问题更为突出,潜在失业人口庞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可以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共产党员面临着能否“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的严峻考验,这次保持党先进性,增强抵御风险,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执政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国际、国内形势要求出发,党中央下决心在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时的。
第2篇: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 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 特点, 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
但是, 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 进的, 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 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 中国已难独善其 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盟消费力 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从国内形势看, 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 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 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
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当前国际势态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 优先摆脱财政赤字。
希腊、 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 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
严重的之一。
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 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 储蓄率将 逐渐下降, 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 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 日本将不得不提 高利率, 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 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 表的报告, 日本的政府债务 2015 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 250%,大大高于希腊的 140%。
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 2倍的沙袋。
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 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 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
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
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 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 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 而发达国家贸易 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 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 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 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 资本市场动 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 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 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 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 21 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 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 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 推向WTC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 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
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 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 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 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 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
还有台湾问题、 钓 鱼岛问题, 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 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
接
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的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
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 60%以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又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
中国制 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每年创造 并未当好, 还受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 问题的制约。
居民消费率过低, 不仅难以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 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社 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008 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是效果 仍然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546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 10月份,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4355 亿元,
同比增长 17.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2191 亿元,增长 17.4%。
2002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 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从 40%左右提高到 2007 年的 66.2% , 2011 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 额达到 30447 亿美元, 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 导致我 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汇率摩擦不断加剧。
2005 年 7 月汇改后的三年,人民币对美 元持续升值达 21%, 2010 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升值 3.1%左右,美元连续贬值使我国外汇
资产风险不断深化。
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高, 导致我国资源环境低效率消耗, 大量资源和加 工利润流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安全令人担忧。
三)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自 2010 年 1 月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 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 已连续 5 个月高出 3%的警戒线, 11 月份同比上涨 5.1%,涨幅创 28 个月新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本轮物价上涨的 " 推手" ,既有国内因素, 也有国外因素, 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 原因。
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 " 量化宽松 "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 输入性通胀压力。
从国内因素看, 近年来, 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 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从供求因素看, 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 节能减排、 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 转型政策, 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 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本轮 物价上涨的情况看, 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 大,形势可能更严峻。
主要原因是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策一时也不会退出,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 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 。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 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
当前, 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 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 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 11%,产出只占世界的 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 2.3 倍。
1980 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 5%,是世界平均增长 率的近 3 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 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11%、 4.5%和 79%。随着我国
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
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 进口来弥补, 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 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
以石油为例, 2030 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 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 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经济
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 并由此造 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 7 大水系 412 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 58%;
全世界 2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
中国城市占了 16 个;
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
有资料表明, 在过去高速发展 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 GDP总量的10%
1.新兴国家有哪些啊?
答: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尼、墨西哥等
2.俄罗斯也是发展中国家吗?
参考:理解今天的俄罗斯,就必须评估其这 20 年的发展进程。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戈尔 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渴望加入富裕的民主国家俱乐部,但在接下来 10 年的坠落过程反而 使俄罗斯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既没有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济发展奇迹。
3.中国现在处在的转型期是从什么向什么的转型?
参考: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 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 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 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 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4.日本按文章里写的,不是处境很危险,这样的一个国家岂不是可能瞬间就瓦解了?
参考:
日本的财政赤字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 据最新的统计, 日本财政赤字在 今年年底要达到 200% 多, 日本本身的财政赤字就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国债恐怕会对国 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日本的国债与其他国家不同, 日本个人储蓄率 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 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不是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担忧, 但是现在个人储蓄 率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不好, 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尽管如此日本在西方 国家当中也还是比较高的, 所以日本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危机感不是那么严 重,但是由于日本不断的追加财政赤字, 私人储蓄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两个趋势叠加 起来可能未来日本的财政赤字也会出现隐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 10 几年来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 1990 年到 94 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 行国债。但随着 90 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 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加上经济危机、 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 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在逐年累积。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 截至 2009 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 883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70 万亿元左右,再 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 的 229% ,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目前,由于日本国债的持有者 90% 以上来自日本国内,
普遍认为日本政府仍然具有偿还国债的能力, 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对日本的信用程度给 出过低的评价。
但日本国内的很多经济界人士对日本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充满担心, 认为长此 以往这将导致日本面临财政崩溃的局面。
5.汇率是怎么回事?什么因素可以引起汇率变化?政策施加
为多少多少)有用吗? 参考:(一)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 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 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例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 美元在国际经济市场上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 而日元正好相反, 一直不断 升值, 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而日本持续出现巨额顺差。
仅以国 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 当一国进口增加而产生逆差时, 该国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 的需求,这时,在外汇市场就会引起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 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与外汇供给的增长,本币汇率就会上升。
货膨 胀率的差异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 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
在纸币流通条 件下, 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 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
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其实际购买力也就 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
当然如果对方国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 并且幅度恰好一致, 两者就会相互抵消, 两国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可以不受影响, 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见, 一般来 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 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 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 货币汇率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 来,因为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一些经济机制体现出来商品劳务贸易机制一国发生通货膨胀, 该国出口商品劳务的国内成本提高, 必然提高其商品, 劳务的国际价格, 从而削弱了该国商 品,劳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相反,在进口方面,假设汇率不发生 变化, 通货膨胀会使进口商品的利润增加, 刺激进口和外汇支出的增加, 从而不利于该国经 常项目状况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 必然使该国实际利息率 (即名义利息率减 去通货膨胀率) 降低,这样,用该国货币所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下降, 导致各国 投资者把资本移向国外,不利于该国的资本项目状况心理预期渠道一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 会影响市场上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心理, 继而有可能产生外汇市场参加者有汇惜售, 待价而沽, 无汇抢购的现象,进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为弥补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可采取 收入, 如果这样,会降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降低企业投资利润率而导致投资积极性下降, 出口增加, 进而导致汇率升值;
二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 入减少,减少进口需求,促使汇率升值;
三是增发货币,这样将引发通货膨胀,由前所述, 将导致该国货币汇率贬值;
四是发行国债, 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 也会引 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在这 4 种措施中,各国政府比较有可能选择的是后两种,尤其是最 后一种,因为发行国债最不容易在本国居民中带来对抗情绪,相反由于国债素有“金边债券” 之称,收益高,风险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投资机会,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 在各国财政出现赤字时, 其货币汇率往往是看贬的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 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 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 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
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 从而引发贬值;
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例如:
1995 年 3 月到 4 月中旬国际外汇市场爆发美元危机,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克林顿政府为缓和墨西哥金融危 机动用了 200 亿美元的总统外汇平准基金,动摇了外汇市场对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 的信心。
(二) 心理预期因素在外汇市场上, 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 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 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 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 获取额外的好处, 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 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 则会 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
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 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 在已是决定这种货币市场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 转瞬之间 就会诱发资金的大规模运动。
由于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形成大体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 率,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政府经济改革,国际政治形势及一些 突发事件等很复杂的因素。
因此, 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 而且还带有捉摸 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三)信息因素现代外汇市场由于通讯设施高度发达, 技术的日益完善, 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 因此, 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盈利 机会, 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 因而会迅速使这种盈利机会归于消失。
在这种 情况下,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或信息,谁就有可能 趁其他市场参加者尚未了解实情之前立即做出反应从而获得盈利。
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预 期心理对汇率具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外汇市场对政府所公布的“新闻”的反应,也不仅取决 于这些“新闻”本身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预料之中,或者是“好于” 还是“坏于”所预料的情况。
总之, 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趋发达的情况下, 对汇率变动已具有相当微妙而强烈的影 响四) 政府干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 为稳定外 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的途径主要有四种:①直接
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
②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③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表态 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
④与其他国家联合, 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政策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
这种干预有时规模和声势很大, 往往几天内就有可能向市场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当然相 比较目前交易规模超过 1.2 万亿的外汇市场来说,这还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在某种程度上, 政府干预尤其是国际联合干预可影响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 进而使汇率走势发生逆转。
因此,
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 但在不少情况下, 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 响按在干预汇市时是否同时采取其它金融政策, 央行的干预一般被划分为冲销式和非冲销式 干预。非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 即不
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反之, 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 市场的同时, 采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与之配合, 例如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 以改变因 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 由于非冲销式干预直接改变了货币供应量, 从而有可能改变利率以及其他经 济变量, 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持久的, 但会导致国内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动, 干扰国内 金融政策目标的实现;
冲销式干预由于基本上不改变货币供应量, 从而也很难引起利率的变 化,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它不会干扰国内金融的其他政策目标的实现,不 会牺牲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第3篇: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 cla>< cla>< cla>< cla>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前国际国内形势 当《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心得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我们聆听了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霞教授的精彩授课,刘教授讲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国际关系变幻莫测,新型的力量正在崛起,刘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解,分别是:看世界、看中国、抓机遇、迎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当然不能孤立的看世界,要联系中国看世界,这样有些问题才能看的清晰,看的明白。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世界各处都能看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中国文化也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的提升着,这主要是有着强大的国力作基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现在的辉煌,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中国怎么从经济大国,变成政治经济大国,怎样从地区大国变成全球大国,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中国硬实力
和软实力都要抓,习总书记用“三个前所未有”和“三大危险”,概括了目前我国面临的双重历史环境。三个前所未有是——“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三大危险是——“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听了刘教授的分析,我深深感觉到了新一代青年人肩上的重担,对于我们研究生,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位置,去把握机遇,迎接未来不可预测的各种挑战,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潜心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开拓眼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福利 03
第4篇: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
接
着菲律宾也与美国举行联合海上军演,南海问题又现紧张局势。
二、当前国内形势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的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60%以上靠出口来拉动,而出口又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上;
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每年创造GD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当下,中国的世界工厂并未当好,还受没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很低、工人待遇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制约。
(二)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对外贸易依存过高
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仅难以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2008年以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但是效果仍然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355亿元,同比增长17.2%;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1亿元,增长17.4%。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从4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66.2%,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0447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与汇率摩擦不断加剧。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三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达21%,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又升值3.1%左右,美元连续贬值使我国外汇资产风险不断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过高,导致我国资源环境低效率消耗,大量资源和加工利润流失,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产业安全令人担忧。
(三)资产泡沫继续发展,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自2010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自三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月高出3%的警戒线,11月份同比上涨5.1%,涨幅创28个月新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情况看,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前几轮通货膨胀涨幅小,但治理的难度可能更大,形势可能更严峻。主要原因是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以后一段时期,我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
(四)资源短缺已成“瓶颈”,粗放发展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以上,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不可否认的是,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高消耗、重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总体能源效率看,我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11%,产出只占世界的3%,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能源储备严重不足,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的能源生产难以满足整个经济的需要。能源的需求缺口虽然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这种做法的不确定性很大,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以石油为例,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一旦石油危机重现,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环保意识淡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常常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通过对中国7大水系412个观察点的抽样调查,受到污染的水面高达58%;
全世界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了16个;
30%的农田由于遭受酸雨的影响而减产。有资料表明,在过去高速发展的3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GDP总量的10%。
1.新兴国家有哪些啊?
答: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印尼、墨西哥等
2.俄罗斯也是发展中国家吗?
参考:理解今天的俄罗斯,就必须评估其这20年的发展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渴望加入富裕的民主国家俱乐部,但在接下来10年的坠落过程反而使俄罗斯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既没有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也没有创造经济发展奇迹。
3.中国现在处在的转型期是从什么向什么的转型?
参考: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4.日本按文章里写的,不是处境很危险,这样的一个国家岂不是可能瞬间就瓦解了?参考:日本的财政赤字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是最高的,据最新的统计,日本财政赤字在今年年底要达到200%多,日本本身的财政赤字就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国债恐怕会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日本的国债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个人储蓄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所以政府发行国债不是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担忧,但是现在个人储蓄率由于日本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不好,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日本在西方国家当中也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日本的财政赤字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危机感不是那么严重,但是由于日本不断的追加财政赤字,私人储蓄率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叠加起来可能未来日本的财政赤字也会出现隐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10几年来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1990年到94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行国债。但随着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度开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危机、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在逐年累积。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截至2009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88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亿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目前,由于日本国债的持有者90%以上来自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本政府仍然具有偿还国债的能力,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对日本的信用程度给出过低的评价。但日本国内的很多经济界人士对日本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充满担心,认为长此以往这将导致日本面临财政崩溃的局面。
5.汇率是怎么回事?什么因素可以引起汇率变化?政策施加(比如直接说人民币的汇率要定为多少多少)有用吗?
参考:(一)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元在国际经济市场上长期处于下降的状况,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断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续出现巨额顺差。仅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贸易部分来看,当一国进口增加而产生逆差时,该国对外国货币产生额外的需求,这时,在外汇市场就会引起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与外汇供给的增长,本币汇率就会上升。货膨胀率的差异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就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当然如果对方国家也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幅度恰好一致,两者就会相互抵消,两国货币间的名义汇率可以不受影响,然而这种情况毕竟少见,一般来说,两国通货膨胀率是不一样的,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货币汇率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的影响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为它的影响往往要通过一些经济机制体现出来商品劳务贸易机制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该国出口商品劳务的国内成本提高,必然提高其商品,劳务的国际价格,从而削弱了该国商品,劳务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相反,在进口方面,假设汇率不发生变化,通货膨胀会使进口商品的利润增加,刺激进口和外汇支出的增加,从而不利于该国经常项目状况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必然使该国实际利息率(即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降低,这样,用该国货币所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下降,导致各国投资者把资本移向国外,不利于该国的资本项目状况心理预期渠道一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会影响市场上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心理,继而有可能产生外汇市场参加者有汇惜售,待价而沽,无汇抢购的现象,进而对外汇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为弥补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可采取4种措施:一是通过提高税率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果这样,会降低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个人消费需求减少,同时税率提高会降低企业投资利润率而导致投资积极性下降,投资需求减少,导致资本品,消费品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进而导致汇率升值;
二是减少政府公共支出,这样会通过乘数效应使该国国民收入减少,减少进口需求,促使汇率升值;
三是增发货币,这样将引发通货膨胀,由前所述,将导致该国货币汇率贬值;
四是发行国债,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更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也会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在这4种措施中,各国政府比较有可能选择的是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因为发行国债最不容易在本国居民中带来对抗情绪,相反由于国债素有“金边债券”之称,收益高,风险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投资机会,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此在各国财政出现赤字时,其货币汇率往往是看贬的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
从而引发贬值;
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例如:1995年3月到4月中旬国际外汇市场爆发美元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克林顿政府为缓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动用了200亿美元的总统外汇平准基金,动摇了外汇市场对美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能力的信心。
(二)心理预期因素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则会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国际间一些外汇专家甚至认为,外汇交易者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现在已是决定这种货币市场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转瞬之间就会诱发资金的大规模运动。由于外汇交易者预期心理的形成大体上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状况,政府经济改革,国际政治形势及一些突发事件等很复杂的因素。因此,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带有捉摸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三)信息因素现代外汇市场由于通讯设施高度发达,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接和交易技术的日益完善,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因此,市场上出现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机会,都会立刻引起资金大规模的国际移动,因而会迅速使这种盈利机会归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谁最先获得有关能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心理的“新闻”或信息,谁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场参加者尚未了解实情之前立即做出反应从而获得盈利。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预期心理对汇率具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外汇市场对政府所公布的“新闻”的反应,也不仅取决于这些“新闻”本身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更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在预料之中,或者是“好于”还是“坏于”所预料的情况。
总之,信息因素在外汇市场日趋发达的情况下,对汇率变动已具有相当微妙而强烈的影响四)政府干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为稳定外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的途径主要有四种:①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
②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③在国际范围内发表表态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
④与其他国家联合,进行直接干预或通过政策协调进行间接干预等。这种干预有时规模和声势很大,往往几天内就有可能向市场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当然相比较目前交易规模超过1.2万亿的外汇市场来说,这还仅仅是杯水车薪,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干预尤其是国际联合干预可影响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进而使汇率走势发生逆转。因此,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少情况下,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响按在干预汇市时是否同时采取其它金融政策,央行的干预一般被划分为冲销式和非冲销式干预。非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反之,冲销式干预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的同时,采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与之配合,例如在公开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以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由于非冲销式干预直接改变了货币供应量,从而有可能改变利率以及其他经济变量,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持久的,但会导致国内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动,干扰国内金融政策目标的实现;
冲销式干预由于基本上不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也很难引起利率的变
化,所以它对汇率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但它不会干扰国内金融的其他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会牺牲宏观经济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