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感悟50字(2022年)

2022年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感悟50字(2022年)

时间:2022-07-12 16:1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感悟50字(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感悟50字(2022年)

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5篇

【篇1】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百年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就“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

一百年前的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政治上,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自1840年至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一直笼罩在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经济上,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虽然有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仍为主要形式;
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外国在华资本和依附于它的官僚买办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成了外国资本的附庸。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军阀攫取,中国社会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民族危亡仍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曾一度把苏联模式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但是,正如革命一样,苏联的经验并非全部正确和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曾出现过重大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此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百年前的中国与百年后的中国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一百年后的中国,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政治上形成了具有旺盛活力和明显优势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于国家的富强而空前增强。经济上,国家实力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2009年,中国GDP总量达4.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位,人均GDP达到3600多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而且,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中国的强劲发展,西方一些观察人士惊呼中国已是一个“头等强国”。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mzd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还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华民族实实在在地站起来了,不但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诸多梦想,如今都变成了当代中国的现实。

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是改革发展。

  在第一个“30年”的革命阶段,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像一曲多重变奏的交响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全民抗战、解放战争等一连串的政治变迁构成了社会转型的主旋律。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辛亥革命。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底该怎么看?至今仍有一些问题未能彻底搞清楚。比如,辛亥革命究竟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首先应承认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其功绩和历史地位是不可抹煞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但是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也没有能够实现国家统一,国家仍处于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分裂状态。这也是不容掩盖和抹杀的历史事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先天的软弱性,无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旧势力彻底决裂,导致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代表的军阀势力攫取。辛亥革命的历史也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历史作出的客观结论。

  关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已过去90多年,但至今仍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没有彻底搞清楚,这就是五四运动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对此,主要的说法有:“启蒙”说、“新文化运动”说、“反帝反封建”说等等。那么,五四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从历史事实上看,五四运动是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反对当时政府的卖国政策而发动的。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参与,标志着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国运动。当然,五四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此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因此,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要寻找中国救亡图存之路,其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救亡图存”,其全部内涵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尊重历史事实,就不应该淡化这个主题。

  关于北伐战争。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揭开了北伐的序幕。北伐初期之所以出现势如破竹的胜利局面,是因为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民主主义三大政策符合民心。但是,后来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势力,为独吞革命的胜利果实,背离了三大政策,搞清党反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公然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致使国共合作破裂,北伐遭到挫折,造成了历史的倒退。这也是国民党必然衰亡的根本原因。现在,竟有人不顾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叛变革命的事实,极力为其屠杀共产党人、制造反革命事端的罪行开脱。历史事实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陷入新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深重的灾难。

  关于全民抗战。相对于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少提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中作用的情况,近年来又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夸大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功绩,仿佛抗日战争中只有国民党进行了“英勇抵抗”,作出了“重大牺牲”,而极力回避和抹杀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事实,这当然是裁剪和歪曲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的做法。事实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不仅仅是哪个党派的功劳。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我们应该有这样几点基本认识:一是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都作出了贡献。二是应当看到蒋介石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有抗战的愿望,但是他的抗战是三心二意的。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他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把主要军力用来“围剿”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一味妥协退让,以致造成“望风而逃”、“失地千里”的溃败事实,特别是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这一历史事实更是不容掩盖。三是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派系林立,有亲日的,有亲美的,还有亲德的,各有算盘,纷争不断,很难做到统一意志,一致抗日。汪伪汉奸就是从国民党分化出来的。四是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制定者和贯彻者,抗日最坚决、最彻底。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之所以在敌后根据地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绝不是国民党散布的“保存实力”,而是因为共产党坚持全民抗战方针,在敌后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和民主政权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维护和实现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只有共产党才能够真正做到发动和组织群众联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打一场抗日的人民战争。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结果,不应夸大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关于三年解放战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是国际国内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但是,国民党无视人民的和平愿望,仗着美国的支持和援助,背信弃义地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使中国社会又陷入了内战危机之中。内战开始,国民党在军事、经济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3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0万人,且装备简陋。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但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能够以弱胜强、迅速胜利?连mzd都未料到国民党在三年之中就被打垮。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革命力量,实现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土地改革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mzd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建国以来mzd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97页)那么,为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没有实行“联合政府”?这决不能责怪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地希望国内和平、避免内战,在抗战胜利前夕就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但是国民党却违背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妄图在中国搞“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dc统治。

  通过对几个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革命阶段的历史形成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由于反动统治势力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第一个任务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但是,这场革命必须是彻彻底底的革命,而且只有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这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逻辑。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个30年的探索阶段,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和曲折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是这段历史中绕不开的重大事件。近年来,对于这30年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一些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原则的观点,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否定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认为中国不该急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应该按照mzd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充分的发展,等到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观点全盘否定这30年的探索历史,把其看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认为在中国搞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误会”。这些观点,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今天的现实来看,都是对历史的歪曲和主观臆断。事实上,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这段历史,就能正确揭示出这段历史中蕴涵的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社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并非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之后,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无论在规模上、速度上,还是在主要产品质量上,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为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于是1953年党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条路线的实质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独创性。对于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强调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mzd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其次,探索过程不可能不犯错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崭新课题。经过新中国头7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在中国确立。从1956年到1976年,党努力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其间尽管遭受许多挫折,甚至出现严重失误,但还是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价值的思想和判断,也取得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这30年探索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很不严肃、很不科学的。如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就会发现这段曲折历史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着“立什么”的重大课题,虽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一时还很难认识清楚,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只要是探索,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20年探索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致使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等重大曲折,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严重挫折。但是,在付出代价的同时,这个时期的探索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根本性条件:社会主义的政治根基——四项基本原则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这一时期确立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也是这一时期建立的,所有这些为后来改革开放30年的强劲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mzd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mzd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且,中国共产党从这一时期所犯的错误中总结的一系列经验教训,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财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党和人民从这几十年曲折探索中深刻地认识到,搞教条主义是不行的,闭关自守也是不行的,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认知上的基础。

  第三个“30年”的改革发展阶段,是中国百年历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在这30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经历前30年曲折探索的艰苦磨砺之后迎来新的辉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推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继续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对于这30年的历史,今天绝大多数人都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看待。

  中国百年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进程,革命、探索、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演进具有无法抗拒的历史逻辑。中国今天的巨大进步,是几代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革命者、建设者的伟大实践而取得的成果。决不能把这一完整的历史脉络割裂开来。

【篇2】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中国通讯社百年历史回顾

作者:郑德金

作者机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中国记者

ISSN:1003-1146

年:2004

卷:000

期:012

页码:46-47

页数:2

中图分类:G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通讯社;新闻事业;年历;中国;阶段;诞生;产物;中国;发展;中兴通讯

摘要:100年前,我国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诞生,这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篇3】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回顾辛亥百年历史 既往开来振兴中华

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一九一一年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风起云涌的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一)武昌城头一枪响 革命事业即开创

在那个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之时,古城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武昌揭竿而起,各省云集响应,辛亥革命势如潮水,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由于种种历史局限,这场革命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为以后的历史发展开辟了道路。它的功绩不可磨灭,永载史册。

(二)革命先驱垂青史 首义精神耀千秋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尖锐斗争,发动并领导了一次次推翻清王朝的武装斗争,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
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高潮;
他为争取国家统一,抱病北上,在弥留之际还始终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湖北人,首义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首义精神集中地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革命党人抱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今天,我们不仅要回忆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要将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转化成不断振兴祖国的精神动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三)伟大成就慰英灵 血脉相连盼统一

很让人遗憾的是,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没能够来得及见到他的革命理想实现之日。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和其他辛亥革命先驱英灵的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实现了;
他们提出初步设想的建设祖国美好蓝图,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年的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独立的、具有完整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迈进。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加怀念海峡对岸的骨肉同胞,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先生生前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计前嫌,提出并积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使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长期人为隔绝的局面已经打破,间接“三通”已经实现,民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受到两岸同胞广泛的欢迎。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既是无数革命先驱的理想,又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一切热爱孙中山先生、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都应当继往开来,携手并进,为完成这个伟大任务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青少年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用我们的双手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百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强国理想,为实现祖国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鄂南高中 高二(6)班 金洋康

【篇4】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农村医改百年历史回顾摘自中国社保频道
农村医改百年:“中国模式”震撼世界
国农村医改:民国医疗全靠自费江苏首开融资先河医疗改革一直是民众关心的话题,而占中国总人口数过半的农村医改百年历程,不仅给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范例,也为未来中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经验。本策划内容摘自王绍光著《中国治道》,人民大学出版社。
回顾中国农村医改:民国医疗全靠自费江苏首开融资先河
20世纪初,大约85%以上的中国人居住在乡下,那里的医疗卫生状况相当原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其改造农村医疗状况的规划看似雄心勃勃。1934年卫生署颁行《县卫生行政方案》,规定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每村配置卫生员;1937年3月,卫生署进一步公布了《县卫生行政实施办法纲要》。40年代初,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实施公医制度以保证全民健康案》,声称“全民健康完全由政府负责”,“医疗卫生事业完全由国家经营,所需经费均由国库或地方自治经费项下支给,全国民众都有无条件享受之权利”。其后,卫生署颁布政令,摆出在全国推行公医制度的架势;连《中华

民国宪法》第157条也明文规定,“为增进民族健康,应普遍推行卫生保健事业及公医制度”。
虽然,政府的公文规定看似天花乱坠,而实际上,它从没有把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在“黄金十年”最好的1936年,国民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仅占政府全部财政支出的0.7%。无怪乎,乡村卫生机构依然寥若晨星。直到1947年,全国农村只有1397家县卫生院,18家县卫生所,352家区卫生分院,783家乡镇卫生所,医师2569人,护士3530人,助产士1469人,检疫人员1755人,病床11226张。即使这区区1400余家县乡两级卫生机构,也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问题。至于规划中的村卫生员,更是不见踪影。相对四亿多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而言,这种完全由国家财政融资、由国家经营的公医制度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在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完全由国家财政融资为4亿多农村居民建立公医制度无异是痴人说梦。实际上,在整个民国时期,个人付费是中国广大农村唯一的医疗融资方式。由于农民普遍贫穷,负担不起医疗费,他们得了病,根本不敢去看医生;即使凑得出钱来,也很难找到医生。例如,创造出著名“定县模式”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陈志潜注意到,在离北京不过200余公里、靠近平汉铁路的河北省定县,40万居民中,没有一名西医;在全部472个村庄中,有220个村完全没有任何医生和医疗设备;在其它252

个村,每村也只有一个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培训的自封的中医;定县病死人数中有三分之一没有经过任何医药治疗。倒是在中国最富庶的江苏省,1936年2月,由省立教育学院主办的无锡惠北实验区在小园里村进行了乡村医疗融资实验,其主要内容是每人每年缴纳3角钱的保健费,换取全年享受的免费医疗、注射预防针和种牛痘等权利,与后来的农村合作医疗有些相似。不过,该村很小,只有25户,137口人。如果仅靠村民缴付保健费,总共每年只能融资41.1元。在这么小的范围内靠这么点钱分摊健康风险,是否可行?该实验有没有外来基金资助?可惜唯一提到这项实验的文章对此语焉不详,可见其生命力与影响力十分有限。
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健康没有保障,解放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高达250‰,人均预期寿命则只有35岁左右,相当于美国1780年代的水平。
农村医疗差毛泽东震怒一年四批卫生部
毛泽东在1945年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至于如何解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那时共产党只有一个粗略的思路,既是走合作的道路。毛泽东指出,“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他认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

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延安时期,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已经出现,包括生产合作、消费合作、运输合作、信用合作等。在这个背景下,陕甘宁边区也出现了医药合作社。
最早的医药合作社被叫做“保健药社”,筹建于1938年,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领导,由西北局保健委员会和民政厅共同投资。除了总社之外,保健药社还在延川、清涧、绥德、吴堡等20个市、县设立了26处分社。这种药社是一个医疗服务机构,实行制药(主要是中草药、看病、卖药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虽然,它们对抗日军人家属实行九折优惠,对灾民实行免费治疗、免费吃药,但主要还是靠个人付费。1944年,延安等地爆发伤寒、回归热等流行病。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要求,边区政府委托当时的商业销售机构—大众合作社代办成立了“卫生合作社”。卫生合作社总社设在延安,各县、乡设43个分社,其资金主要由大众合作社与保健药社筹集,并吸收民间团体及私人股金。与保健药社一样,卫生合作社也是医疗服务机构,虽然收费低廉,但还是要求个人付费。简而言之,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合作的理念已进入医疗领域,但医疗融资方面的合作仍付之阙如。
新中国建立后,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其中第一条就是“面向工农兵”。到1952年底,全国县级卫生机构已从1949年的1400余

所增加至2123所,遍及全国90%以上的地区。在基层乡村,政府的主要策略是鼓励个体中西医组建了联合诊所,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但直到1955年前,中国农村基本上实行的还是自费医疗制度;在医疗融资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不过,农村医疗卫生方面需要合作的理念开始萌芽了。
1955年席卷中国农村的合作化高潮对发展提供医疗服务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是个极大的促进。在其后短短2-3年的时间里,全国5万多个乡镇都设立了联合诊所或区卫生所,多数农业合作社也都设有卫生室(站,配备有不脱产的卫生员、接生员,为提出“农村卫生工作网”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农业合作化成为合作医疗的催化剂:生产、资金、农具、技术上的互助合作启发农民把互助合作扩大到医疗融资领域。张自宽的观察可谓一语破的:“没有农业合作化运动就不会有农村的合作医疗运动”。
1960年2月2日,中共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转发卫生部的报告及其附件,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但并没有马上引起各地政府足够重视。据毛泽东了解,“大多数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没有看这样一个很重要而又写得很好的文件,也没有发到各级党委党组和人民公社去”。为此,他于3月16日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强调“中央现在提醒同志们,要重视这个问题”,“各省、市、地、县、社要由党委

第一书记挂帅,各级党委专管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也要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之下挂起帅来;立即将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件发下去,直到人民公社”。最高领袖的直接干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从此,集体保健医疗便成为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无论是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浙江,还是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都不例外。根据长期追踪研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估算,全国行政村(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的比重,1958年为10%,1960年为32%,1962年上升到46%。
同样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县医院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民公社将国家举办的区卫生所和农业社的保健站整合为公社卫生院;生产大队把联合诊所和村保健站变成大队卫生室,生产小队配“三员”(保健员、接生员和保育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据1964年统计:在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上,高级卫生技术人员69%在城市,31%在农村(县和县以下,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10%。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占57%,农村占43%,其中在县以下的仅占27%。中医则大多数在农村。农村的中西医不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而且多数人的技术水平很低。在经费使用上,全年卫生事业费9.3亿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2.8亿元,占30%,用于农村的2.5亿元,占27%,其中

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这就是说,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多”。这种局面让中共最高当局十分不满。1965年5月26日,在同卫生部负责人崔义田、史书翰、计苏华等谈话时,刘少奇便指出:“现在的医药卫生工作只是面向一亿左右的城市人口,全国70%的医务人员是集中在城市,占五亿多人口的农村中医务人员和药品都很少,为了解决卫生工作面向农村,药品供应要研究,如何把供应点深入农村”。毛泽东更是对此感到震怒,并在一年内第四次对卫生部作出严厉批评。1965年6月26日,在同他身边的医务人员谈话时,毛泽东斥责“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院,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并号召“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其后,7月17日,刘少奇听取了卫生部负责人钱信忠、张凯、贺彪、郭子化、崔义田、史书翰等关于医务工作如何为农村服务问题的汇报。毛泽东又于7月19日和8月2日两次与卫生部负责人谈话,主要谈农村卫生工作。8月份,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开会讨论了卫生工作。中共最高领导人如此密集地议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空前绝后的。
有些人想当然地断定,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使1962年后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回升发展的重要

契机”,“激起了全国上下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极大重视,在50年代中期出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此推开”。其实不然。虽然1965年前后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对农村医疗卫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和为农村培养三种卫生人员上;而组织巡回医疗队到农村去是逐步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巡回医疗队为农民治病并不是完全免费,而是“应按当地合理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如果农民交不起医药费怎么办?当时的做法是,“贫下中农出不起医药费的可以减免。减免费用,应当首先在社、队公益金中解决。社、队公益金中解决不了的,经过工作团审批,在工作团掌握的社会救济费中解决;非重点社教地区,由民政部门掌握的社会救济款内开支”。换句话说,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并没有给农村医疗融资的格局带来多大变化,尽管大规模派遣城市巡回医疗队,大规模培训不脱产、半脱产的农村基础卫生员,两者都有助于降低农村医疗卫生的成本,为普及医疗融资合作铺平了道路。
中国医疗模式受联合国肯定:平均国民年龄从35飙升到68岁
合作医疗真正在全国农村得以普及是1969年以后的事。1968年7月底,毛泽东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各大专院校,它标志着文革大规模群众运动阶段的终结。与此同时,针对当时宣传

工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毛泽东作出了“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的指示,提出要用先进的典型,来推动全国的各项工作。
医疗融资方面的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三大法宝”中最关键的法宝。有了它,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和赤脚医生才能实现低成本、广覆盖的效果;没有它,即使不缺医、不少药,也会出现看不起病的问题。七十年代,中国还不富裕,但随着合作医疗的普遍建立,赤脚医生和三级卫生网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有效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使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大幅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了1980年的68岁,婴儿死亡率也从解放前的约250‰减少到1980年的50‰以下。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受到了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赞誉,例如世界银行的《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称中国当年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低收入国家是“独一无二”的(auniqueachievementforalow-incomedevelopingcountry。中国当时的低成本、广覆盖的模式也在1978年的阿拉木图会议上受到推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初级卫生服务运动的样板。回顾毛泽东时代农村医疗状况的变迁,它从无医无药走到缺医少药,最后找到了合作医疗这条低成本、广覆盖的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实践起了巨大的作用。文革中一度盛传,上海川沙县的赤脚医生和湖北长阳县的合作医疗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抓的点”。实际上,它们都是实践在先,抓点在后。群众的实践为决策者提供了灵感,是政策演变的动力源。
1976年9月,毛泽东辞世;1977年8月,中共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文革结束。当时,没有任何人预见到合作医疗将会迅速衰落。恰恰相反,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将“合作医疗”写入宪法,列为国家为保证劳动者健康权利需要逐步发展的事业。当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一年以后,1979年12月15日,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这是政府部门第一次发布关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式法规性文件,标志着合作医疗的制度化。它将合作医疗定义为“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制度,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并承诺“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积极支持、发展合作医疗事业,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保护人民公社社员身体健康,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都明确要求,“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

改革开放后一度遍布全国的合作医疗迅速偃旗息鼓,最重要的原因是合作医疗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八十年代担任卫生部长的钱信忠说的一针见血:“没有农业合作化运动就不会有农村的合作医疗”。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合作医疗兴起的条件,也点明了合作医疗存活的条件。只有在集体经济的制度环境下,合作医疗的资金才能直接从集体经济中提留,保证了筹资途径畅通。七十年代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尤其是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在广大农村,家庭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除少数地区有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外,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甚至完全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形成新的医疗融资渠道,用提留集体公益金的方式来扶持合作医疗,在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可行性。
八十年代前期,有些文件甚至千方百计试图避免使用“合作医疗”这四个字,而是代之以其它名词,如“集资医疗”。由于中央态度暧昧,各级领导对扶持合作医疗也没有兴趣。用农民的话说,“上面不喊了,中间不管了,下边就散了”。安徽医大的调查也表明,各地领导干部的态度是决定合作医疗能否坚持的关键因素。
新型合作医疗探索:医疗保险思路因何折戟中国乡村决策者对合作医疗态度暧昧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官方与民间停止了探索适宜农村的医疗融资模式。恰恰相反,从八十年

代中期开始,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到底应该采取何种体制就出现了不同的思路,并展开了辩论。争论的一方认为,搞农村医疗融资体制改革要追寻健康保险这种“世界潮流”;另一方则认为,应巩固与发展我国独创的合作医疗。中央的立场模棱两可,各种模式都可以尝试。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便指出,为了适应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新情况,要认真研究和建立形式多样、项目不同、标准有别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随后,卫生部制订的《“七五”时期卫生改革提要》指出,改革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应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意愿逐步进行,可以实行合作医疗,也可以试行其他各种办法。《提要》特别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险制度。
事实上,卫生部当时偏向于在农村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中国农村健康保险实验项目”是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第一个干预性实验,在八十年代后期,除了中央政府抓的试点县外,各地还有一批健康保险实践的例子,如上海金山县与湖北监利县的健康保险、四川省蓬溪县的防疫妇幼保险、安徽金寨县、山西省冀城县和江苏省晌水县的母婴健康保险、山西运城的中小学生口腔保健保险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人大力鼓吹个人出资参加不同档次和类别的保险,“从农村合作医疗向医疗保险制

度的过渡”,但不少地方医疗保险的实验依然带有强烈的合作医疗的色彩。
在八十年代下半叶,除了上面提到的有关健康保险的试点研究外,还出现了对不同医疗筹资体制的比较研究。如1987年,安徽医科大学与卫生部医政司联合在两省一市(湖北省、山东省、北京市进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与自费医疗制度的配对调查研究。课题组在湖北省广济县、山东省招远及栖霞县、北京市昌平县选取15-20个合作医疗村;然后按配比条件(人均收入、文盲率、年龄构成、地形及民族因素,选择相应的自费村。该项目从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健康状况、因病致贫情况、人均卫生费用、民意测验及村级卫生资源六个方面比较了合作医疗与自费医疗的差异。结果表明,19项指标中,合作医疗在15项指标上优于自费医疗。因此,绝大多数被调查农民赞成合作医疗,只有少数人赞成自费医疗。
如果说,在八十年代末,朱敖荣要求恢复合作医疗的立场还受到某些人质疑的话,到九十年代开始的时候,面对90%以上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局面,关心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人中开始逐渐形成两个共识。第一,自费医疗不仅剥夺了贫困农村居民获取基本卫生服务的机会,而且带来严重的因病致贫问题。第二,健康医疗保险的思路不适合中国农村,因为保

险公司认为利润少不感兴趣,农民又不信任保险公司,嫌其手续繁杂、难以理解。
为了修复合作医疗这个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网底”,中央政府1991年拨出专款2000万元,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扶持。但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市场导向的改革再次占上风。当年9月卫生部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它把医疗改革的重点放在“积极推广形式多样、项目不同、标准有别的医疗保险制度”上。“在农村,要大力推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其后十年里,这种反复不断出现。
从1994年到1996年,国务院研究室与卫生部一起,继续对合作医疗进行了专题调研,抓了7个省14个县、特别是河南开封县和林州市的试点。国务委员彭佩云也参与其中,先后到江苏、河南的几个县市,对合作医疗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写了考察报告。此后,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选择了183个县(市、区作为省级合作医疗试点;许多地区还选定了一大批地市级的试点县。一时间,农村合作医疗似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1996年年底,全国开展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已上升到17.59%,比上年增加了6.41%,达到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紧接着,合作医疗又获取了新的发展动力。从1996年中至1997年中,中国政府为恢复与发展合作医疗动作频频,希望掀起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并为此提出了很高的目标。但结

果并不理想。到1997年底,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比一年前还略低一点,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仅为9.6%。卫生部1998年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参加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到九十年代,政府已经认识到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性,只是还存在不需政府财政支持就能恢复合作医疗的幻想。打破这层幻想的是一系列对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的调查与干预性实验。如果说,八十年代各地的实践和实验有助于政府认识到重建合作医疗的必要性的话,九十年代各地的实践与实验告诉政府,在新形势下,传统合作医疗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除非政府财政参与,否则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通过所有的实验与经验都指向一个结论:要建立和维持广泛覆盖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就必须要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派往其它国家的考察团报告,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政府财政支持不可或缺。这一切都彻底打破了以“个人投入为主”重建合作医疗的幻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县(市进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新型合作医疗较

之传统的合作医疗更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的医疗融资方式走过了自费医疗、传统合作医疗(集体投入为主、新型合作医疗(国家补贴为主三个阶段。虽然农村医疗融资只是中国体制中很小一个组成部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解剖天下所有的“麻雀”。本文试图用“解剖”一只“麻雀”的方式了解中国的决策者与政策倡导者如何利用实践与实验进行学习,获取必要的经验教训,以调整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回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模式”崛起:“渐进式改革”实验震撼世界
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数十吨重的三叉戟256号专机,被肢解后散落如此大范围的草原上,碎片中大到数千公斤,小到只有一分硬币那么大,有的还保持着零件原来的形状,有的已在熊熊燃烧的高温中变形,甚至变成铝合金的球状疙瘩。“九一三”事件之后,经过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们都已离开了那块本不属于它们的地方,其中有许多飞机部件也去了它们本不该去的地方。
回想1988年,改革开放十周年时,几乎没人想到谈论“中国模式”的必要。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1988年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2%,但那时的增长率波幅巨大,很不稳

定。更严重的是,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猛增18.8%,城市居民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更高达20.7%。面对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率,社会上一片恐慌。
到改革开放20周年前后,虽然还有人耸人听闻地预测中国体制即将崩溃,但大多数人已经不以为然。到1998年,中国经济不仅已经连续20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而且学会了避免增长的大起大落,并成功地抵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影响。对比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经济衰退,中国的转型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人们对“中国模式”的概括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转型的速度,据说中国采取的是“渐进主义”,而苏东区采取的是“震荡疗法”;二是转型的顺序,据说中国采取的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而苏东地区采取的是“先政治改革,后经济改革”。到2008年,中国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奇迹。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十多亿人的超大经济体,以年均9.9%的速度持续增长达30年之久,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并大体上保持政治稳定。这很难用偶然或幸运来解释。因此,更多的中外人士开始思考中国成功的秘诀。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将中国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注重技术创新,追求发展的平等性与可持续性,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60年,这个领域每次发生变化,其走向都与中国整体的政策/制度走向十分吻合。这样,回顾该领域过去60年的变化就具有了普遍意义。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对各种医疗融资体制的优劣做出评判,而是试图通过细致梳理史实来分析决策者与政策倡导者如何利用实践与实验进行多方位的学习,获取必要的经验教训,以调整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回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


【篇5】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作文1 万岁,伟大的党,你已走过_个坎坷辉煌的岁月! “镰刀斧头”打造的坚强队伍,高擎永远飘扬的党旗,引领着13亿华夏儿女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100年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次次书写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_年峥嵘岁月,为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历史让人回味,未来令人神往。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长久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多年改革开放的奋斗取得了西方大国200多年发展成果,位列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大家庭的话语权越发重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回首_年,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步入全面投身“两个百年”的宏伟工程,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任重道远。“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_龙江调研重要讲话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局党委确定了“十三六”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经营转型发展,走出全面建成新路子。已经成为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林区百姓的共同意志和追求目标”。
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魏殿生在“”七一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这一切都需要每名共产党员都要肩负起肩上的重担,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战略任务面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以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实践行动,去谱写森工林区改革发展、全面振兴的华美篇章!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作文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我们党年的奋斗历程,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各个时期党员干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的最珍贵的智慧和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就是举起右手入党宣誓时
1
的承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更是一心为人民、一切为民族、一心为国家的理想信念、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我们要从学习党史中汲取营养、打牢根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党员干部要铭记党史不忘本,矢志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翻开党史画卷,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前仆后继、忘我奋斗。正是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在鲜血和死亡面前从不胆怯,在困难和阻力面前从不退却,在金钱和功名面前从不迷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员干部要铭记党史不忘志,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顾年党史,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党员干部要铭记党史不忘责,永不懈怠敢于担当砥砺前行。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在于她有一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乐于奉献的高质素党员干部队伍。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作文3 最近,我们班正在轰轰烈烈的搞“红色经典歌曲演唱”。为了深入了解歌曲内涵,老师首先就给我们讲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明白了,原来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如果没有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打败了侵略者、搬走了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也许还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黑暗生活之中。近日,老师又发给我一本《学党史唱赞歌树美德》的书,通过阅读,我对党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党又有了更深切的感情。
我们这一代都是生在社会主义新的和平年代,我们能幸福快乐的地在这个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这些全都得益于我们伟大的党的正确领导。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热爱党,支持党,拥护党,报答党。
每天,我们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有着美丽的校园和辛勤工作的老师。这些都是党给予我们的,是党为了我们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与付出。说到这里,
2
我的眼前不禁显现出汶川大地震时党为了灾区儿童不耽误学习而忙碌的身影,我们党对灾区儿童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们带去了安全、温暖和祝福。全国的党员们也纷纷为他们捐钱捐物。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景,正是党在事情的危急关头,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所以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成长环境。
我能出生在党的怀抱中,是我一生中的幸福。
每当国旗高高的升起,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我心存感激,能够生活在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今天,老一代革命前辈以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无比优越的生活,因此我更具有紧迫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当中,不怕苦,认真刻苦,坚苦扎实。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新一代领导人就像太阳一样照耀我们的成长,我心寸感激,我要报效祖国。我要去到遥远的边疆,认真的守卫着我们的国门,我要成为一位科学家,把火箭造得飞得老高,我要成为一个工人,为祖国献上一钉一铁,我要成为一位军事家,指挥着我军把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到夹着尾巴逃跑了。啊,我爱你,我心向着你。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作文4 2021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100岁生日。1921至2021——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刻改变的伟大转折,镌刻下党带领人民坚定迈向复兴的丰功伟绩。

是我们的党,在风起云涌之时,不因流血而后退,化作指路的明灯,照亮着中国前进的道路,也是我们的党,变作航行的舵手,带领我们向幸福生活航行。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红,从举步维艰到步履轻盈,从落后挨打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一点点被印刻成民族印迹,一点点被铸造成中华灵魂。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在现代中国历谱写下了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从为人民服务到践行群众路线——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的求索过程。
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深刻昭示: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中国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性质的体现,也是党兴旺发达的根
3
本保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奉献。这就决定了我们干事业必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群众的利益是无小事的。
历史选择了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中国所行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路,是一条充满梦想的道路,是一条符合群众路线的阳光大道。
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的组织动员群众的主动参与,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只有这样,群众路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秘诀。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作文5 历史只是一个过往,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历史的选择太多,远到尧舜禹,近到当今人才的选拔。都是历史选择的每一份诠释,成王败寇,历史的选择扑朔迷离。我最喜欢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看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历史的选择,冬天的东南风少之又少的几率,却是周瑜大败曹操的必备条件,或许冥冥之中有一个选择、有一个定点。人生太长,一世之间有千千万万不计其数的选择。选择时我们也只能看见它几天内引发的事情,而真正的结局是在经年后的一次意外或重逢中,这便是历史给予你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总是做错事,常常会后悔。而历史就象一道选择题,它只给你一次机会,破败的满清贵族选择陷人民于水火之中,使人们颠沛流离不得温饱,这是历史的错误,我们个人太渺小,往往在选择后只能后悔。而党是旧社会一道新生的光芒,她伟大,她带给人们希望,所以历史选择了她,她开始行动。


于是,在百年黑暗历史中衍生这样一个党派:她点燃残破中华民族希望,她在
4
万恶的旧社会里照亮前途的光明,她就是我们共产党——我们永远的母亲。历史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可缺少却无比艰难的背景,乱事建国,难中之最难。她,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为人民咬牙挺住,她在一次次灭顶之灾过后,挺起身姿,鸣起锣号又一次次蹒跚立足站起。历史给了她选择给了她机遇,那共产党——我们的母亲,粉身碎骨也要紧紧抓住,万里长城在狭隘的起步之路艰险启程。她创造机遇,只因,她选择,她坚持。八年抗战,力量危弱。她努力,她等待。她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心,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她坚信,终有一天历史会给她更多的选择。
她抓住一次次机会,抓住难得可贵、险而难走的机遇,这条路,她走的比谁都难,比之我们的母亲,周瑜是幸运的,历史给他的机遇太多,而给母亲的真的不多! 今天,建党100周年,100年来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伟大成就。看如今,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经济迅速发展,她终于迎来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胜利举办了奥运会,又圆满结束了举世瞩目的世博盛会,我们的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们的国际地位也日渐提高,党——我们的母亲,是她带领我们一路走来,她带着新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
让我们铭记党母亲所受的苦,歌颂党母亲所受的苦,她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歌颂。历史的接力棒传入我们新一代人手中,历史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过平平坦坦的生活。我们应把这交付于我们手中的祖国带向更昌盛富强的时代,让我们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另一个辉煌!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使命。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完成这个使命,让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迈向未来!创造更美好灿烂的未来吧! 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共圆中华复兴之梦征文800字

5

推荐访问:中国 感悟 回顾 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感悟50字 回顾中国百年历史的感悟50字 对中国历史的感悟50字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