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电与磁学习感受【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4篇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篇1
电磁改变生活
一 LC振荡电路应用----校园一卡通:
我们生活离不开货币,但是在校园内随时拿着一把现金很不方便,尤其还要找零,就更繁琐了。但现在我们有了校园一卡通,无论是吃饭打水,还是坐车买东西,只要在校园内有卡就能行!那么,一卡通的原理是什么呢?
其实校园一卡通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复杂,运用的都是电磁学知识,其实质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的非接触式IC卡。卡内主体就是一个集成电路芯片(IC)和一个感应线圈(LC振荡器)。但是与其配套的读卡器,也就是我们平时刷卡的机器结构就复杂得多了。内部结构分为射频区和接口区:射频区内含调制解凋器和电源供电电路,直接与天线连接;
接口区有与单片机相连的端口,还具有与射频区相连的收/发器、16字节的数据缓冲器、存放64对传输密钥的ROM、存放3套密钥的只写存储器,以及进行3次证实和数据加密的密码机、防碰撞处理的防碰撞模块和控制单元。
读卡器随时都在发着频率和LC振荡器固有频率相同的脉冲,当卡靠近时,产生电磁激励,LC振荡器产生共振,导通芯片工作,读写数据。
一、涡流的应用----电磁炉
科大食堂在冬天就会卖一些煮菜,当你买的时候菜还在电磁炉上煮着,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就可以一直有热乎乎的菜吃,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时至今日,电磁炉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它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让热直接在锅底产生,因此热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它是一种高效节能橱具,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厨具。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使用时,加热线圈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在加热过程中没有明火,因此安全、卫生。电磁炉的功率一般在700~1800W之间,它的结构主要由外壳、高级耐热晶化陶瓷板、PAN 电磁线盘、加热电路板、控制电路板、显示电路板、风扇组件及电源等组成。电磁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二、电磁波应用----微波炉
现在人们生活很忙碌,饭不一定能准时吃,经常到工作完成了饭也已经凉了,这时候微波炉 就是我们的最好选择,因为只需食物放进去一会就热了,简单方便!在我们学校每个食堂和宿舍门口都有一个微波炉供我们使用!
微波炉里没有火,是靠微波,即高频电磁波,作为微波炉的热源。微波是频率为300兆赫到30万兆赫的电磁波。微波炉实际上就是一台微波发生器, 它产生的微波频率是2450兆赫。这种微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性,遇到像肉类、禽蛋、蔬菜这些饱含水分的食物,微波会“留驻”下来,并且“拖住”食物中的水分子和它一起以相同的频率振荡,引起分子与分子之间互相摩擦,摩擦能够产生热量。振荡频率越高,振幅越大,分子间摩擦越剧烈,产生的热量自然越多。
2450兆赫的微波,即就是每秒钟振荡24.5亿次。这就意味着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着微波每秒钟振荡24.5亿次。这种振荡几乎是在食物里里外外各个部分同时发生的,因此被加热的食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里外各个部分统统热起来,温度上升足以把食物由生变熟直至枯焦的程度
同时还要注意,用微波加热食物,不能让它盛入金属容器。原因很简单:微波遇到金属立即全部反射回去。如果将食物盛入金属容器中用微波炉加热,微波被金属全部反射回去,食物得不到热源加热,不会变热、变熟。当然,实际上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不等你看到结果,微波炉已经烧毁了。因为高频率微波没有一点损耗而全部反射去,在电子技术上叫高频短路,后果是使发射微波的电子管阳极产生高温,直至烧红损坏。
三、蓝牙技术
我们经常用手机蓝牙传歌,传电影,其实这用的是电磁学原理!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设备与因特网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
五 磁力应用----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其阻力只有空气的阻力。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以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的300多公里还要快!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磁悬浮列车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磁浮有3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是当靠近金属的磁场改变,金属上的电子会移动,并且产生电流。第二个原理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在电线或一块金属中流动时,会产生磁场。通电的线圈就成了一块磁铁。磁浮的第三个是磁铁间会彼此作用,同极性相斥,异极性相吸。
磁铁从一块金属的上方经过,金属上的电子因磁场改变而开始移动(原理一)。电子形成回路,所以接着也产生了本身的磁场(原理二)。移动中的磁铁使金属中出现一块假想的磁铁。这块假想磁铁具有方向性,因是同极性相对,因此会对原有的磁铁产生斥力。也就是说,如果原有的磁铁是北极在下,假想磁铁则是北极在上;
反之亦然。因为磁铁的同极相斥(原理三),让磁铁在一块金属上方移动,结果会对移动中的磁铁产生一股往上推动的力量。如果磁铁移动得足够快,这个力量会大得足以克服向下的重力,举起移动中的磁铁。这就使得列车悬浮起来,从而减小摩擦力!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篇2
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电磁学在生活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下面举例说明电磁学在生活中应用。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地球是个大磁体,其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电磁炉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电磁炉工作过程中热量由锅底直接感应磁场产生涡流来产生的,因此应该选择对磁敏感的铁来作为炊具,由于铁对磁场的吸收充分、屏蔽效果也非常好,这样减少了很多的磁辐射,所以铁锅比其他任何材质的炊具也都更加安全。此外,铁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也是人体长期需要摄取的必要元素。
电磁起重机
电磁起重机是利用电磁原理搬运钢铁物品的机器。电磁起重机的主要部分是磁铁。接通电流,电磁铁便把钢铁物品牢牢吸住,吊运到指定的地方。切断电流,磁性消失,钢铁物品就放下来了。电磁起重机使用十分方便,但必须有电流才可以使用,可以应用在废钢铁回收部门和炼钢车间等。
利用电磁铁来搬运钢铁材料的装置叫做电磁起重机。电磁起重机能产生强大的磁场力,几十吨重的铁片、铁丝、铁钉、废铁和其他各种铁料,不装箱不打包也不用捆扎,就能很方便地收集和搬运,不但操作省力,而且工作简化了。装在木箱中的钢铁材料和机器可以同样搬运。起重机工作时,只要电磁铁线圈里电流不停,被吸起的重物就不会落下,看不见的磁力比坚固的链条的可靠。
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一般由电磁铁,衔铁,弹簧片,触点等组成的,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低压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
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电磁学在大学物理中是一个难点,然而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与其息息相关,因此学好它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篇3
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学生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
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
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论文网
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销售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
如何在商场搞活动的情况下便宜购物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带数学知识走进生活中。通过“让生活走进课堂”,达到“让数学服务生活”的目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同学们,今天学了常见的数量关系,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了以后,自己到商店试试看,根据有关的数学问题,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
作文 /zuowen/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喜欢生活,喜欢数学。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篇4
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六年级1-6班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一部分“法律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对法律的权威、强制力有一定了解。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从而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采取“明理践行”的策略:
针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上,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把“法律生活化、具体化”。针对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采用辩论与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法律的强制性与严肃性。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认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
1.谈话:你今年多大了?在你的成长中离不开谁的保护?除了父母亲人和老师,还有它也与我们的成长一路相伴,引出“法律”(板书)。
2.出示:法律是国家规定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准则。
3.提问:对于法律,你有哪些认识?
4.播放法治教育宣传广告,现在你又有哪些认识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活中的法律。
5.揭示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学生阅读。
学生观看宣传广告,并谈感受。
以生活中父母老师的保护成长为本课导入语,通过比拟的方法拉进学生生活与法律的距离。再以生动形象的法治教育宣传广告让学生感受法律给生活带来的保护作用。
2、活动一: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1.过渡: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哪些地方有法律呢?我们来看这些生活场景,找找法律的影子。
2.出示图片:
早上,父母送我上学;
马路上行人车辆有序前进;
我在学校认真听讲学习;
休息日,我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生病了,父母送我去医院看病;
学校组织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这些事情和法律有什么关系呢?
4.指名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机法律。
4.提问:除了这些事情,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也是和法律有关的?
学生观看图片,有机联系自己生活。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了解这些生活中的事情和法律的关系。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便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
5.教师小结:这些活动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3、活动二:我的权利
1.过渡语:法律保护我们的成长,因为它给了我们很多权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2.播放法律小博士介绍:公民的权利
3.提问:你现在了解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哪些法律赋予的权利呢?
4.补充介绍: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对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我国也是共同提案国之一。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一下。
5.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更好地保护了我们的成长,请看下面这则案例,这位同学是怎么样来维护自己的上学权利的。
6.出示案例,引导辨析:借给同学的相机,别人一直没还;
暑假里父母上班,把孩子反锁在家里;
父母偷看我的日记。
7.小结:以上案例中都显示了同学的受教育权、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被侵犯了。
学生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并交流儿童享有的特殊权利。
学生阅读故事《还我上学的权利》并交流感受。
学生观看案例并进行讨论交流。
以法律小博士的形式将枯燥的权利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并补充了适合小学生的《儿童权利公约》,是教材内容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在学生获得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情感。
4、活动三:我的义务
1.过渡语:除了权利,我们每个公民还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
2.出示法律小博士介绍:公民的义务
3.自我行为检测:出示相关义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过马路时要等红绿灯
.公共场合不乱扔垃圾
.借别人的东西以后及时归还
.在景点旅游时不乱写乱刻
.按时上学并完成作业
.课余时间能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
4.出示教材图文相关资料阅读,教师小结:我们过马路遵守交通法规,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借东西及时归还。
5.案例评析:把小区里的公共绿植挖回家。你认为作为一名公民,他违背了什么样的义务?如果你遇见,会怎么做呢?
6.教师小结。
学生学习并交流感受。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并交流。
学生阅读资料
学生进行案例评析。
通过资料呈现,在学生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基础上,以日常行为自我检测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激发学生自律的行为。通过案例评析,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件,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做好监督。
5、活动四: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
1.过渡语:有人说,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有的内容纪律和道德也是这样规范的,你觉得三者之间是一样的吗?
2.组织开展学生辩论会。
3.组织阅读教材第4页资料
4.教师小结:法律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阅读材料。
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清晰分辨三者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
6、总结延伸
1.总结本课内容。
2.布置课后延伸作业:利用网络去查询与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
学生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课后的查询是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教师评价: 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评析,从而评价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进行的书面自我行为检测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从而更好得理解义务对人们的约束作用;
3.学生互评:以辩论的形式评析对法律、道德、纪律三者关系的理解,以例举事实、摆出道理的形式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互评。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权利
法律 规范、保护 我们
义务
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二部分“法律与生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本课时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
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懂得法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法律;
树立法治观念,做自觉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并将伴随我们一生。他们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法律,进而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而树立法治观念。
六年级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兴趣不大,对形象生动的内容情有独钟;
活泼好动的性格让他们喜欢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展示自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节课增加了三个法治宣传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学方法法主要采用调查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了解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知识。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请大家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法治公益广告》(保护篇)。
视频中是谁在保护我们所有的生活?
小结过渡:是啊,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知道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无处不在,
视频导入,一上课就把学生注意力引到“法律”上,并从视频中感知法律无处不在。
二、生活处处有法律
1.游戏:看图片猜法律
课件逐幅出示第5页图片:看图片,猜猜与哪些法律有关?
2.除了这些,我们家人及亲戚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涉及哪些法律呢?
提示:食品安全法、建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1.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拿出课前采访表,分小组汇报交流采访情况。
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通过看图猜法律游戏、汇报交流等活动,感知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初步感受法律无处不在。
三、法律功用各不同
1.这么多的法律,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1)了解刑法。
①出示刑法图片:你知道这部法律有什么作用吗?
出示文字: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②你知道哪些行为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③出示阅读角
小结:从古至今,都有惩罚犯罪的法律,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今天的刑法,更是在保护人权,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了解民法。
刑法用来惩治犯罪,民法则主要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
①你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权利受民法保护?
②视频《民法总则宣传》
(3)了解其他法律。
①行政法
出示图片
②你还知道哪些法律,在我们生活的哪些发面发挥着作用?
小结: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
1.了解不同法律的不同功用
(1)了解刑法
①说说自己对刑法的了解。
知道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
②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说说哪些是犯罪行为。
③阅读,了解古代的法律制度。
(2)了解民法
①阅读补充材料《民法呵护人的一生》。
阅读相关链接,知道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进一步了解民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②观看视频,感受民法时时在保护我们。
(3)了解其他法律
①看图片,感知行政法的作用范围。
②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一部法律。
了解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不同功用。懂得不同的法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巨大的作用,全方位地保护我们的权利,规范我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4、生活法律紧相连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你知道下面这些情景与哪部法律相关吗?用线连一连。
2.小视频:《法治公益广告》(英雄篇)
看了视频,你想说什么?
3.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提示: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小结: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法律。
1.连线,并说说这部法律与对应情景的关系。
2.看视频,进一步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通过连线、看视频、讨论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生活与法律的紧密联系,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5、拓展延伸
通过采访同学和老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课后分小组采访。
课后采访活动,既是本。课时的延伸,又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无处不在
法律 相伴一生
息息相关
附资料:
民法呵护人的一生
这部共206条的总则,被称为“民事权利的百科全书”,将影响每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我们假设一个名叫“小明”、寿命75岁的中国人,在从摇篮走向坟墓的约27375天里,看看总则将如何保护好他(她)的一生。本报记者采访了民法学、商法学专家,一起讲述“小明”一生与总则的故事。
①出生
权利从妈妈肚子里开始拥有
假设在今年10月1日,小明在他(她)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孕育。从这天起,小明就受到总则保护了。
这时的小明有哪些权利呢?根据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可见,如果有人指明由小明来继承遗产或者接受赠予的财物,小明是有这个权利的。
“这条规定的亮点是确认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谢鸿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做法。这条规定不仅承认了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还在其他方面明确了保护胎儿利益。“比如,如果胎儿在母体受到侵害,导致具有先天缺陷,出生后依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时间过了快一年,小明呱呱落地了。从出生那一刻起,根据总则,小明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虽然他(她)这时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已进入总则保护的网络。
②儿童
8岁开始为自己行为负责
在信息时代,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一天天长大的小明也不例外,他(她)可能在很小时就会玩网络游戏、买游戏装备、发网络红包,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不过,到了8岁,小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谢鸿飞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能力发展得更快,其信息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总则最后采取了较为折衷的8周岁为标准。
到了8岁,小明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零食,也可以与班上同学交换价值差不多的玩具。当然,如果他(她)把爸爸妈妈的钱打赏了一名网络主播,那么这种赠予行为在法律上也是有效的,不过这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打赏要与小明的年龄、智力相适应,巨额打赏还是不行的。
小明玩游戏产生的“网游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别人也不能觊觎。总则首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③少年
父母不尽责或被“撤职”
少年时期的小明将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保护下成长。
在未成年期间,小明享有的权利很多。如果他(她)的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总则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并指定新的监护人。在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前,小明也不会挨饿受冻。根据总则第31条规定,他(她)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将担任临时监护人。
上学期间,聪明的小明如果有了发明创造,成果也是受到承认和保护的。在课外时间,小明可能会参加一些私立的兴趣培训班,他(她)可以自己签订合同,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
此外,如果小明不幸遭受性侵害,到了18岁仍然可以追究对方责任。总则第191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小明在年满18周岁后仍可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
“中国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民事权利的特殊保护制度,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谢鸿飞说,总则顺应了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更深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④成年
民商事行为受更多保障
一转眼,小明到了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人了,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小明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类型的,早两年就可以独立了。总则第18条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说,小明虽然只有16岁,但只要自食其力,通过合法劳动取得收入,法律照样将他(她)看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将极大激发无数像小明这样热心创新创业的青年的工作热情。
如果小明选择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只要依法登记,同样是民事主体。目前,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5900万户,并且正以平均每天新增2万多户的速度增长。无数个小明正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整个世界发展贡献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如果继续小时候发明创造的梦想,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将是“专有的”。总则第123条规定,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这是保护知识创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利用的重要规则,能鼓励更多人从事智力开发,创造更多商业品牌,推动生产经营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会长赵旭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明如果生活在农村,今后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上也有“名分”了。总则规定,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具有“特别法人”地位。
“这解决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合法性问题,凝结着中国立法者的心血和智慧。”赵旭东表示,农村的村委会、居委会涉及中国约2.3亿农户的利益,既是自治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组织,其民事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规定,总则赋予其法人资格,将为集体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大方便。
随后,创业成功的小明会完成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明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逐渐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⑤中年
麻烦事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中年时期的小明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婚姻中出现财产和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多年不还,楼上住户的空调往家里滴水……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可以在民法总则中找到原则依据。
如果小明有一天发现自己外出旅游的订房信息被旅游公司泄露,他(她)完全可以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这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立法态度。”赵旭东表示,相关企业可以获取、利用个人信息,但要承担法律义务,保护个人信息。
经常见义勇为的小明再也不用担心被讹上了。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且删去了民法总则草案中“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句子。同时,总则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规定特别强调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彰显了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谢鸿飞表示,救助人不担责,能够使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从事见义勇为行为,无需担心在救助过程中造成对方损害时承担赔偿责任。
⑥老年
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小明也终将老去。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顾。
不过,小明不用担心“老无所依”。总则首次增设了成年人监护制度,小明可以与儿女或者养老院等事先协商,自己设定监护人。等到小明年老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由自己设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如果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监护争议,总则还规定了“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在给小明指定监护人时,会优先尊重他(她)的真实意愿。
谢鸿飞表示,这是为了防止老人在进行一些重大交易时受到损失,并充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无儿女,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会“托底”,担任监护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严地走完一生。小明留下的财产,将按其生前意愿得到妥善处理,哪怕他(她)指定赠予当时仍是母亲腹中的胎儿,仍受法律保护。
这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小明一生可能与民法总则发生的故事,总则的温暖将呵护每个中国人走完一生。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孙宪忠教授所说,有了民法总则,13亿中国人的生活之路将走得更安全、更踏实、更有平等机会、更有尊严。
课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六年级
课时: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的第三部分“法律作用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三个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
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
法律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象感知生活中的法律,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巧用形象的比喻,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六年级学生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采取“明理践行”的策略:
针对法律指引、评价、保障的作用,在教学上,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巧用形象的比喻,把“法律生活化、具体化”。通过讲故事、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在它的指引和保护下,生活更幸福、公正、和谐。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体会法律的指引、评价、保障作用。
难点: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下棋、踢足球的图片)
谈话:看,他们在干什么?下棋和踢球需要注意什么?
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运行。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会变成什么样?
2.是呀,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3.课前我们分组采访了同学和老师,了解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一起来听一听吧。
例: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4.小结:法律保障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保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不管在学校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法律作用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法律的作用。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采访小组整理资料,推荐学生交流。
在学生课前采访的基础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了解学校生活中会涉及哪些法律以及法律发挥的作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然后,从学校生活,走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体会法律的作用。
二、活动一:法律如同指南针——行为指引1.过渡:同学们,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看到这些提示又会怎么做呢?
.2出示图片1:玲玲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说。
交流:玲玲她拥有什么权利呢?(著作权)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3.出示图片2: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交流:想一想,在公共场所,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出示相关图片(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
4.教师小结: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法律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板书:指南针——行为指引
学生了解著作权,说说还有什么权利。
学生观看图片,联系自己生活进行延伸。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的观点,让学生对权利和义务有了很深的认识。
3、活动二:法律如同尺子——评价作用
1.过渡:法律还如同一把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早在春秋时期,法律政令,就是治理社会的规矩绳墨。
2.读一读。(出示“阅读角”)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看一看,下面的几张图片给我们讲述了什么事?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图片1:禁止酒后驾车,法律让我们更安全。
图片2:残疾人受法律保护,法律让生活更有保障。
图片3: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承担全部赔
偿责任,法律让生活更公平。
4.你知道或经历过哪些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故事会”。
5.教师小结:法律如同尺子,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板书:尺子——衡量对错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
学生开展“法律故事会”。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教师不必过多分析、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法律的作用。
开展“法律故事会”,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中进一步体会法律的作用大。
四、活动三:法律如同武器——保障作用1.过渡:但是,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下面这几位同学遇到了这些情况,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观点1:如果有人偷摘我家果园的葡萄,我就去摘他们家的。
观点2:如果有人欺负我弟弟,我就找人去教训他。
观点3:如果我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认倒霉。
2.分组讨论。
3.观点1、2,学生进行辩论。
4.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你认为爸爸应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
四十六条,四十七条: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5.小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6.可是,75岁的张爷爷独自生活,子女都不管他,一分钱也不给他,法律的事他不懂,又没钱请律师。那该怎么办呢?
7.播放视频:法律援助。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8.小结:相信有了法律援助,张爷爷会解决困难的。也请大家知道,如果经济困难,或特殊原因,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板书:武器——保障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案例评析。
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交流。
观看视频,了解“法律援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讲,而不是说空话,单纯地说道理。
观点1、2,可以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分辨行为的对错,认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以“张爷爷遇到的困难”引出“法律援助”。动画视频以其独特的听觉和视觉魅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认知。
五、总结延伸
1.总结本课内容。
寄语:愿每位同学都能知法、懂法,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尽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和别人的利益,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2.课后实践作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当地法律服务中心,了解有关的法律。
学生课后实践作业。
要让学生从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参观、调查,了解更多的事例。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本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教师评价 :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评析,从而评价学生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分辨行为的对错,认识到应该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学生互评:以采访交流、讲故事等形式评析对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以例举事实、摆出道理的形式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互评。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指南针——行为指引
法律作用大 尺子——衡量对错
武器——保障作用
推荐访问:磁学 中电 感受 生活中电与磁学习感受 生活中的电与磁学习感受 电磁学在生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