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认为中华民族形成是多元而一元原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5篇
第1篇: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
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P37
中华文化既是多元区域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P47
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结构与文化发展,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和辐射”的方式作“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作为族称,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则是华夏的延续和发展。P117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作用。P134
中国许多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把一部分神话人物变成历史人物,再把这些历史人物分别作为各自民族的祖先。P156
作为地理名称,在统一时期,“中国”包括所有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对周边各民族地区总称“裔”或“四夷”;
分裂时期,则沿袭“两京”所在的中原地区称“中国”的传统,建都于黄河中下游的王朝辖区,得称为“中国”。P230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与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唐以前主要是陆上交通,中古梵文Cina一词便是对中国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Cin,即“秦”,不只是秦王朝;
唐以后,海上交通居于优势地位,国外人又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P233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在西方国家未来以前,是历代中国王朝的通称,各朝代另有表明其一家一姓“社稷”、“天下”的朝代国号;
西方国家入侵中国以后,“中国”成为主权中国的名称。P236
“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有关,逐渐地扩及于指传统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P244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
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P253
我国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在并存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后来北方游牧区内许多大片的农业区的出现,结束了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对立,是在中国产生大统一思想的物质基础。P275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P335
强调“华夷之辨”是为了贯彻“华夷之防”。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华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P339
第2篇: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初探作者:赵健霞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4期
摘 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文章说明了我国自然地理条件有整体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区域和全国层面,均在区域和全国层面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进程。
关键词: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自然地理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将自然条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另一类是“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前者在历史文明的初期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后者在较高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能起重大作用。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也说过:“在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时,首先遇到的是制约每个民族发展的力量--它的自然条件,一个民族国家的地理特征,对民族的历史生活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1]这些说明的是:对于早期文明而言,由于生产力低下,构筑庞杂的生产关系实在困难,自然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很大,某种程度上甚至近似地决定着人类活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强相关性,甚至因果关系。结合我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对于解放前边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的情况,自然地理印迹在我国民族分布格局上的色彩仍然是非常浓重的。
而“多元一体”的演进,首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存在着很大联系。对此,费孝通先生将其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他认为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华民族的家园座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称之为夭下,又因为四面环海所以称四海之内。这种概念固然已经过时,但是不会过时的却是这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费孝通先生还进一步指出,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西部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一千米到二千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二百米以下的平原。[2]
第3篇: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有一双宝石般黑色的眼睛,有大地般黄色的皮肤,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五十六个春夏秋冬,锦绣大地神采飞扬,江山如画诗意酣畅。改革开放引来了全世界羡慕的目光,一座座彩虹跨越长江,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了千里苍茫。我们唱着七子之歌,欢迎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两弹红云刺破天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上天空,茫茫太空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使中国踏入了航天的强国。奥运赛场上,《义勇军进行曲》一遍又一遍地庄严响起,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冉冉升起,年轻的刘翔横空出世,刮起一道“黄色闪电”,刺破雅典奥运的红色跑道。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让世界瞩目……这一切足以证明,我的祖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东方巨龙,我的祖国正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英雄中国
从小就有两个字让我们难忘。这两个字,有五千年的古老,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五千年的沧桑。这两个字,代表着睡醒的雄狮,代表着飞腾的巨龙,代表了十三亿的炎黄子孙,他更是团结一致的象征,这两个字就是——中国!
灾难刚过,奥运会紧随而至,世界注目着北京。经济繁荣、昌盛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 热情装点了全世界的美丽和梦想。从北京到香港,从主赛场到分赛场,鸟巢、水立方展示了我们办好奥运的决心,奥运火炬手,展示了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运动健儿们也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就是拼搏的中国体育健儿。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见证,我们把理想擦亮;
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逐,奥运见证,中国已展开腾飞的翅膀!
60个春秋,锦绣大地神采飞扬。60个春秋,江山如画诗意酣畅。60个春秋,“两弹”的红云刺破天穹,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60个春秋,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60个春秋,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屈辱的历史
自从1842年,大炮打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人们都生活在压迫,每天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而清政府的腐朽,软弱使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而当清政府灭亡之后,国民党执政,而正因为他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陷,随后的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搜刮,抢占,屠杀种种罪行,深恶痛绝。但是想想回后的原因也是我们的软弱,正如达尔文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最终他的行为惹怒了人们,我们团结起来把他们打回了日本。所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如今的发展
如今的中国,已经立足世界之林。没有国家敢来侵略我们,中国长大拉。在迅速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从曾经的自行车出行到小轿车;
从曾经的吃饱到吃好;
从曾经的千篇一律的蓝、灰布料的衣服到色彩鲜艳款式新颖的时装。中国的发展是世界人有目共睹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实验成功、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杂交水稻的研制、中国加入WTO、神州七号神州八号的升天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了我们努力的中国人。所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展望未来
放眼展望中国的未来,或许还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虽然中的正在以飞速发展,但是和许多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仍需要我们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发展我们亲爱的祖国。我们不能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
回首过去,我们没有安于现状,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
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一切,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未来苦心打造。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
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2011的今日,我们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打开我的心灵之窗,回首昨天!拥抱今天!展望未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短短30年,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30年征程,30年巨变,30年光辉历程。30年,铸就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
过去30年,是创造奇迹的30年。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昔日低矮土坯房、草房不复存在,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逢缝补补又三年”艰难时日一去不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液晶电视、品牌电脑、摩托车甚至轿车,仿佛一夜之间“开”遍城乡。中国经济成就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数不清的“第一”凸现世人面前: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条地铁开通,第一辆磁悬浮列车运行,第一艘航天载人飞船……中国发展创造无数奇迹,无数奇迹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过去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祖国的儿女结束了孤独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香港、澳门回归母亲怀抱。南方罕见的洪水,令人闻风丧胆非典,四川诸县空前的地震灾害……天灾地祸,不能摧毁中华儿女顽强的意志。大灾面前显大爱,13亿儿女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粉碎在脚下!
过去30年,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曾几何时,奥运的历史写下中国的耻辱,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强国,体育的强国。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51块“金镶玉”,高居金牌榜榜首。奥运健儿们,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NO.1。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未曾目睹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
香港回归,举国欢腾。“神州”归来,英雄凯旋。我虽没能亲历现场,但电视机前,我目不转睛的眸子潮湿了,我在心底默默为英雄喝彩,为祖国欢呼。
5.12大地震碎了我的心。可是,雨中那个老人伟岸的身影幻化成一座山,支撑起我行将坍塌的灵魂之城。5000米高空的空降,生命通道的打通,十万迷彩的身影,身着白衣的天使,哺育生命的乳汁,一车一车的食品蔬菜……灾难是可怖的,迅速的爱的行动却是生命的支柱。我看着灾区人民脸庞的乐观自信,感动涌出双眸。
08.8.8北京之夜,29个脚印从幽远的时空走来,每一步都无限精彩。那是百年奥运的脚步,也是祖国走向强盛的轨迹。古老的紫禁城旁,从地球最高点归来的圣火点燃了,点燃了中华儿女的豪情,沸腾了炎黄子孙的欢呼。那一刻,我高举起双臂,任泪水洇在烟花璀璨的光芒。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日的辉煌。30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30年,是一个结束,但绝不是终止。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坚信在中华民族漫长而伟大征程中,必将涌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而每一个30年,都是一个全新的让世人仰望的高度。
崛起的中国,让世界骄傲。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丝绸瓷器远涉重洋, 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狼烟里冲杀出, 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雄伟中耸立着, 万里长城的刚强。
…… 讴歌我们的历史, 千万年古老的土地, 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 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 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六十个春秋, 锦绣大地神采飞扬。
六十个春秋, 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六十个春秋, 轰隆的铁牛梳理着田野的歌喉, 翻卷出丰收的喜悦与欢唱。
六十个春秋, 贫油的国土拱起钢铁的脊梁, 石油井架耸立在沙海大洋中。
六十个春秋, 一座座彩虹跨越长江, 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千里苍茫。
六十个春秋, “两弹”的红云刺破天穹, 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
六十个春秋, 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 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
六十个春秋, 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 跨越我们的未来,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的容光。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汇入历史的长河, 永远在我的胸中激荡。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精彩神奇的土地上, 又一次萌发了腾飞的希望, 历史的巨笔将绘出你新世纪的辉煌 。
内蒙古四子王旗辽阔草原的深处,夜色下闪耀着炭黑色、带着神秘宇宙气息的神舟八号。此时此刻,我们的“神八”“回家”了。
在这个“天苍苍野茫茫”的舞台上,我们见证了“神一”到“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见证了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完成使命载誉归来……从这里向世界爆发出的一股股强大的新闻冲击波,从1999年的深秋便书写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顺着1999年那个深秋的目光延伸,中国航天人似乎早在12年前便看到了今天和更远的未来——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航的扉页。
12年一个轮回,12年一个跨越。沿着那个几乎同样的线路出发,沿着那个几乎同样的轨道高度翱翔,然后沿着那条几乎同样的航路返回,不动声色的“神八”与“天宫”联袂,完成了中国航天人的惊世一跃。
惊世一跃天地殊。1992年9月21日,随着“921”工程启动,仅仅用了10多年,中国航天人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成功独立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行走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叩开了迈向空间站的大门,走稳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
此刻,神舟八号带着太空的洗礼,带着被中国航天人成功突破并掌握的那些尖端技术,带着面向未来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项目,“回家”了。
它的“行囊”里,装载了几代航天人积累和创造的财富;
它的“行囊”里,装载了一个古老民族探索太空的决心和梦想……
也许,那里面,正是2011年初冬这个夜晚,“神八”给祖国带回的礼物。
信心增长 神八见证飞天“中国跨越”
“中国从2003年至今进行了为数不多的航天飞行,但每次中国都没有做重复的事,而是每次都上一个新台阶。”
当神舟八号返回舱投向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区的怀抱时,激动、兴奋、自豪……涟漪一样,瞬间荡漾在每一个目睹这一时刻的中国人脸上。
神八浓缩无数“中国智慧”
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像载人航天这样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智慧,这是难以想象的高度协作,这是令世界刮目的默契配合。
眼前的神舟八号返回舱静静躺在草原上,它是那么普通,钟形的外表已被大气层摩擦的高温烧成质朴的炭黑色。它又是那么不同,半个月来它在太空所经历的一切堪称传奇,足够让世界为之赞叹。
那一刻已成为永恒。很多人至今仍记得“神八”的对接环与“天宫”轻轻接触时那种令人屏息的感觉。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携带着古老文明的“中国智慧”,在航天实践中对接上了这些全新的内涵,一种全新的力量被解放和激发出来。人类仰望星空、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注定会闪耀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光芒。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算法。如果将宇宙137亿年的历史浓缩进24小时,那么人类的存在只不过占据了两秒钟的时间。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这句富有哲思意味的话,是迄今以来人类对载人航天事业最为深刻的洞见。在这个宛如沧海一粟的蓝色星球上,当我们不再以一种短视的目光和急于获利的心态凝望浩瀚宇宙,一幅更让人想象和期待的未来画卷,才会在我们的前面徐徐展开。
中国人所要探索的正是这样的精彩:地上一个家园,天上一个家园。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取得的又一新的胜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你们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只是整个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迈出的第一步,明年还要继续实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神舟十号飞船的交会对接。
1.见证
见证,是一部永不休止的相机;
是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
见证,是一首动听的歌;
是一段迷人的曲。
童年时,见证是一个漂亮的毽子,是一本爱不释手的小人书,带给我和伙伴无穷的快乐;
少年时,见证是一场场难分胜负的球赛,是一次次没完没了的考试。如今,我已经从少年走到了青年,从青年走到了中年。
见证的将成为历史,一段辉煌凝重的历史。
长江见证了三峡水利枢纽,黄河见证了拉西瓦水电站;
塔里木盆地见证了西气东输的豪迈,青藏高原见证了“天路”的神奇;
西部大开发见证了党中央的统筹兼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见证了国家的远见卓识……
见证的将成为永恒,一阵刻骨铭心的永恒。
北京奥运,我们见证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
神七飞天,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吹响了向航天进军的号角。护航编队远赴索马里,我们见证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
南极科考载誉而归,我们见证了挑战生命极限的不屈的民族脊梁……
见证的将成为笑脸,他们挂在孩子们的嘴角,普通百姓的心窝。
取消农业税,见证了我们党的惠农政策;
减免学杂费,见证了我们党的支教政策。最低生活保障,见证了我们党的温暖;
汶川特大地震,见证了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手相连。
我们见证了祖国现代化建设每一个坚实的脚步,那样的铿锵有力;
我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每一年可喜的成就,那样的赏心悦目……
我们见证了香港、澳门继续保持了繁荣与稳定;
我们见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从没有象今天这样更加密切;
我们见证了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我们见证了祖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制定的“一揽子”计划正逐步发挥作用……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见证的太多太多。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从童年走到了中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从和平走向了和谐。
我愿做一名记者,用相机见证共和国发展的每一个瞬间;
我愿做一名画家,用彩笔见证共和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看到《见证》,我思如泉涌,心潮澎湃……
写完《见证》,我意犹未尽,心已醉了!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古人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从板桥书法中折射溢出的创新力道,正是营养和滋补治国理政、昌文兴科的“康庄大道”。我国已经提出夯实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战略思想,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一大法宝。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正在创新力道挥洒折射的光泽暖辉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走进新时代。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w.w.w.k.s.5.u.c.o.m
2.见证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1949年10月1日,伟人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那以后,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华民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迎来一个辉煌的节日。今天,我们迎来一个辉煌的盛典。回眸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的六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心绪激昂,我们豪情万丈,那些感人的场面,那些发烫的日子,一页一页,又在我们心底激荡。
漫长的黑夜里有一个民族,深重的大山下有一个神州。黑夜里你苦苦挣扎,大山下你忍重负辱。黑夜里我们渴望黎明,风雨中我们仰望彩虹。黑夜里开始长途跋涉,探索中始终苦苦追求。白色恐怖里你不怕担风险,红色风暴中你冲在最前头。地下工作者开拓的是明天的太阳,冲锋陷阵的高举的是镰刀锤头。任千斤锁链锁住我的双手,任万般毒刑绞烂我的血肉。牢狱里的歌声响彻大地,刑场上的婚礼震撼全球。青春在铡刀前光彩夺目,生命在枪口下永垂不朽。英雄先烈戳杀不绝,就象不灭的野火翠竹。英雄先烈血流不枯,就像不仅的黄河源头。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横刀立马穿云破雾。中国从一场场大火中冲出来,东方的天空从此阳光灿烂。走过风雨,走过沧桑,迎来共和国灿烂的日出。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人民从此昂起头颅。
1949,中国一个崭新的日出,中国走向饱含春天体温的大路,中国大地欣欣向荣,中国大地天翻地覆。中国大地,墒情正好。春天勤劳的人们忙着耕种,秋天殷实的人们忙着收割,我们把春天种植,我们把幸福托起。改革开放的鲜花,盛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大手笔挥毫出大神话,在天与地之间云霞升起。那是我们的梦想,那是我们梦想的光芒。
多少先烈的身躯倒成一尊雕塑,多少先烈的血汇成一条河流,多少先烈对生死苦累不屑一顾,多少先烈待人民大众亲同手足,多少先烈把自己铺成道路,多少先烈把废墟建成高楼。多少先烈把身体疾劳消瘦,多少先烈把心都无私捧出。
没有走过路的脚,不称其为脚。没有脚走过的路,可能称其为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是艰苦创业,才有了眼下这美好的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为我们祖国建设打造了一幅美丽的宏伟前景。我们启动改革开放的杠杆,创新是亮晶晶的支点。让品格的结晶,析出在美丽的心田。让品格的雨露,滋养美丽的心灵。过去,她把最贫瘠展现给你。现在,她把最丰硕的果实呈现给你。过去,这里狂烈的风沙让你的皮肤粗糙;
现在,这里柔曼的湖水让你的肌肤细腻光滑。
历经一次次磨难,见证一次次风雨。
祖国,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祖国建设者,以风风火火的工作姿态,与时俱进的工作心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繁荣富强。这是怎样的情怀,脚步有力神情飞扬,那是勤劳的体温,那是智慧的体温,那是坚实的脚步,那是厚实的肩膀。鼓起创新的翅膀,才会拥有辽阔的天空。祖国!从你厚重的书卷里,我读到你浓彩重抹的华章。天空是为翅膀准备的,所以天空才会高远。路上也会有风,也会有雨,但你能在风雨中,欣赏风景。中国是盛产传说的地方,盛产传说的地方是幸福的地方。心灵的天空有多高,发展前景就有多高;
仰望有多远,前景就有多远。只要不在今天的风雨中忧郁,你便会迎来明天的绚丽的彩虹。没有天空就没有建筑,中国的建设天高地阔。改革者的步伐铿锵有力,科教兴国的力度壮阔波澜,以其巨大的肺活量,同春天一路呼吸。
我们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每一次改革开放的力度壮阔波澜。我们以其巨大的肺活量,同改革开放的春天一路呼吸。你可以从每一次改革领略一种气势,你可以从祖国发展感受一种速度,你可以从不断建起的楼房仰望一种高度,你可以从祖国不断壮大体会一种力度,你可以从林立的楼群切入视线,你可以从刷新的成果收获惊叹。这一切,来自祖国人民坚实的脚步;
这一切,来自祖国人民厚实的肩膀。
60年的奋斗,一路走来。一个个力的章节,一个个美的段落。耕一层云、犁一曲彩虹,我们把春天设计,我们把巨龙的翅膀种植。打开未来的前景,把辉煌筑起。
和谐的祖国、幸福的祖国。祖国迈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未来,一步步走向美好。
见证,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共和国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欢欣鼓舞,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4.见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无鞋穷半截”,是两句家乡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俗话。
“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说的一句名言。其实,当乡亲们的双脚洗去了昨日的泥泞,甩掉了昔日的辛酸,摆脱了贫困的命运,带着澎湃的激情与自信,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和芬芳,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我的心情也充满了豪迈:家乡发生的可喜的变化,难道不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大变化一个直观的缩影,一个伟大的见证吗?5.见证
一生中我们要见证很多事情,欢乐、悲伤、人世变迁,历史变革……因此我们要懂得见证,感悟见证!在一次次的见证中积累经验,升华心灵。
见证,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旷世之作;
见证,是曹雪芹笔下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
见证,是鲁迅笔下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
见证是用心来看清事物,是一种使人铭记在心得“看”。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他见证了盛唐繁华的景象,也见证了朝廷黑暗的一面。他放荡不羁,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疾。他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豪迈与潇洒。他将见证的一切铭记在心,深深地思索着自己的人生,终于,他放下了包袱,放下了官场的名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五岳巡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和他齐名的杜甫,见证了唐朝的衰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激起了他无限的哀愁,他的心胸博大,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见证,他的忧国忧民令我们崇敬。他用自己的心去见证社会的变迁,又用见证来书写晚唐的凄惨。
历史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古人的见证令我们受益匪浅。划过历史的长河,见证当前发生的事会更有意义。
当98特大洪水来临时,我们见证了解放军的英勇,我们见证了人们的奋斗;
当雪灾地震发生时,我们见证了领导人的沉着冷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搏。
08年8月8日我们见证了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足以令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高科技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演员与演员之间语言、心灵的沟通建起了一架隐形的桥梁。当中国代表团走进会场时,我们听到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看到的是人们眼中含着的激动的泪水。 在赛场上,见证的是他们 顽强拼搏的的勇气,我们见证的是运动员永不言弃的霸气。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缓缓升起的时刻,见证了一次又一次运动员努力过后露出的甜美笑容。
我们不会忘记李杜见证后所做的选择,不会忘记他们见证后走的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更不会忘记当前所发生的事,我们会见证每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见证是记忆的凝聚,是心灵的观察。我们在见证人生的喜悲中感悟人生;我们在见证历史的变迁中体味改变。一生中我们会见证很多事情,让我们做好见证人,见证自我的发展,见证群体的进步,见证祖国的腾飞!
懂得见证,学会见证,感悟见证!
>
第4篇: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认同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唇齿相依的56个民族,在与异族接触中不断形成并强化着对本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但由于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存在着时强时弱、时分时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又由于中国是一个领土上相对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体”的大局;
加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研究当前我国民族认同的现状及面临问题,提出建构中华民族认同的新思路,对于加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维护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元;
一体;
中华民族认同;
现状及问题;
新建构
民族认同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不断延续、向前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是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全球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主权政治单位。作为由56个不同民族、国土面积多达960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己超过一亿的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怎样对国民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但由于中华民族认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存在着时强时弱、时分时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又由于中国是一个领上相对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客观上就形成了“一体”的大局;
加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客观、具体、全面地总结民族认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中华民族认同产生的时代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积极的条件去克服消极因素,最终从各民族的民族认同上升转化为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
一、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认同的内涵
透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及其发展新态势,中华民族认同就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成员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而且有别于其他共同体的这种心理。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于1989年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这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分散的多元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2、中华民族与一体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
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而关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否已经形成的问题,周建新认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是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孕育而生的,而对外国际关系是促成中华民族内部大认同的最根本的外部因素。这种首先表现在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认同,随后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扩散,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的认同不断得到巩固,经济、文化上的认同进一步扩大深入,中华民族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中华民族整体概念和意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族实体已经真正形成。
3、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多元”,“首先是民族的多元,其本质是文化的多元,或文化的差异性。因为只有文化特质差异性的存在,才会有族际区别的可能性。其次是族源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特殊等等。”周建新认为,国家意识孕生民族整体意识,它标志着中华民族自觉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实体。“一体绝不是主体民族对非主体民族的同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的互动,最终形成为各民族共有的合文化的过程,这个合文化的根本是各民族共创、共治、共有中华,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完全一致重合。这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自然发展过程。”为此,“多元和一体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元是以一体为前提的,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
一体是以多元为载体的,抹杀了多元,否定了多元的存在,不尊重和保护多元的利益,就会危及一体的完整。”
(二)民族认同的内涵1、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即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身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我们就能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其二,是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
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了这个民族中人们的精神,行为与物质创造活动以及结果。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可以反映人们对以文化联系起来的群体归属,即自己属于哪一个民族,那么也就会认同于本民族的文化,从而也就带来了相互之间的亲近感。并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复杂的民族心理活动,如价值、审美、好恶、感情、意识等。总体上看,第一层次是对人们之间作为一个民族的关系的认同,第二个层次则是对一个民族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的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认同更多的通过民族文化认同而表现出来。因为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更具有强有力的内聚力与粘合剂。
2、特点
(1)个体性与群体性
民族认同首先是从个人开始的。人的一生在与其所处的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形成认同。而在儿童的成长时期,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已在潜移默化,而又强制性的使其认同。从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逐步扩大到伦理道德、思维、价值观念,在其逐步成长过程中,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情感、意识等。民族认同的群体性,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与愿望为转移,而是与群体的利益与价值取向、文化存在的环境为准则的。群体的认同一旦形成,个人就将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认同,去认同文化中已形成的因素。群体认同的形式除了其依托的物质环境的影响外,文化同源,群体的利益,宗教信仰,文化交融中的各种因素等都是影响群体认同的因素。
(2)民族认同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民族认同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民族形成、发展初期,在民族共同体内,血缘关系不断被打破,形成共同的地域环境,生存空间,彼此交流,使用共同语言,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即民族认同的第一步。民族的发展,情感、观念、意识、行为,构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而稳定发展成民族认同,即民族认同的升华。发展到今天,民族认同则在一个国家政体内展开,民族认同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对他民族的认同,即文化的交融。由民族认同的逐步发展过程,则体现出民族认同的层次性,即由语言、地域、经济的认同发展到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宗教的认同。由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扩大到异民族的认同。(3)民族认同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民族认同的积极性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能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族属,
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充满感情,能站在本民族立场上认识、处理各种问题。这种认同使得本民族有着强大的内聚性,能有效维系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统一。积极认同在主体民族、发达民族中表现突出。民族认同的消极性是积极认同的负面表现,它可以存在于整个民族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一个民族的部分成员之中。
二、多元一体格局下,开展中华民族认同研究的必要性
(一)建设统一、和谐多民族国家的必然之举
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实践需要民族认同文化。中华民族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他们共同铸造了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在统一的政治架构之下,还需要在文化层面“拥有共同的价值和准则”,即形成某种“共同的文化”,这才是一个有文化基础的、完整的、可持续的政治实体。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建构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文化,对于培养和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而言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必须因素
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人们,认同了本民族,必然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特别关注,都表现出对本民族的强烈责任感,都会把民族的兴衰荣辱与自己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如果丧失了民族认同,则表现出民族已缺乏一种内聚力、互聚力,不仅谈不上民族的发展,等待着它的就是消亡,即为他民族所同化。
(三)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维系民族精神纽带的必要保障
每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则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感情。从表层看,对民族的服饰、饮食、传统等习俗都会特别钟情,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从深层看,礼仪、道德、伦理、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都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行为规范,加以遵循。
三、当前中华民族认同的现状
(一)初步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多元一体格局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很难定论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汉族群体对其它少数民族间的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又要怎样去包容汉族与其它所有少数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直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
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言论,最终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肯定。他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和开创性的思维去探讨在事实中对比各自应用到的民族概念与相关理论,总结出中华民族在民族认同观念方面形成的异同。
由于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还存在多层次间的多元格局,因此,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间又存在合合分分的轮回和虽分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况,最终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多元一体认同上的差异。
(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各民族认同相互关联
中华民族认同不断强化的过程,不但既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的完成过程,还蕴含着现代特征的国家民族的构建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它还与中国各民族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本质上得区别。它的联系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一体”的认可、同意和向往的心理情感,存在一般民族认同共有的特征。它的区别在于中华民族认同是一种国家民族认同,中国各民族认同则是一种族群认同。中国各民族认同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但“中华民族认同的实质是国家政治认同,它们分别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而中国各民族认同又从属于中华民族认同。它们是个性与共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费孝通则指出:多元一体格局的56个民族是基层,而中华民族是高层。
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在国家民族不可能消亡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就成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又不可回避地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困难,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实现中华民族认同的统一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四、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不相匹配
现代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技发展为先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球性、整体性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多年来,国家在民族地区所进行的各种资源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受到各民族人民的拥护、支持,得到他们积极的参与,而这一切大大加快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现实原因,民族地区还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完全
跟上现代化脚步,造成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与之伴随产生的,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出现了只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各民族实际利益;
只强调国家认同,而忽视各民族自身认同的倾向的现象。
因此,随着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各民族也只有积极参与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共同点更加扩大,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不断得到升华。
2、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与中华56个民族自我认同不完全适应
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认同也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同时,中华56个民族在平等、团结、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条件下,民族自我意识也在增强。整合民族内部因素,继承优秀文化,提高整体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目标,也是每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升华。应该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华56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基础,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发展,是中华56个民族认同的必然选择,同时又不断为中华56个民族自我认同创造良好环境。当然,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认同,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认同,都是不正确的。
(二)原因
1、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权益矛盾突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改变了以前国家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一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先在东部沿海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繁荣虽然使国民收入逐年增长。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旧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是造成民族地区不稳定状态的因素之一。
2、全球化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
影响民族地区群众对国家认同的因素除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权益矛盾,还受到外因的作用,即全球化和民族分裂主义对我国民族地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1)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成员在更广大的平台上交流与交往,他们虽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但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魅力。同时文化上的相互碰撞也是在所难免。这就极易出现一种强势的文化企图吞并或者消灭弱势文化,从而引起更大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
(2)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
“民族分离使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中最主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一种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努力推动从现在所属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白己的民族国家或与跨界民族合并的运动。”
在我国,民族分裂主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并且深受国外反华势力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一直都把民族问题作为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突破口,他们利用所谓的“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以各种方式支持达赖集团和“东突”组织的活动,并为这些组织提供大量的经费赞助。
五、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提升的新路径
(一)结合国情,充分利用政治理论,提升中华民族认同
提高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认同是一项宏伟的理论工程,从思想的构建到法律体系制度的形成,从族群的自我认知到民族的认同,都是一个永恒不变却又是一个常说常新不断变化发展的话题。在提高全国各族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时要从思想观念来加强认识。人的发展包括多层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集体和社会等多种不同方式间的形式概念。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观的哲学概念来看,人们的真正发展和社会全体民众的快速发展,是由于每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直接的或者间接发生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平衡发展,当没有个体健康、全面的发展,那么永远都谈不上所有民族、一个国家的健康全面发展,假如没有恰当的发展个体性格,就没办法谈得上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民族品格。
现代认同危机的探索路径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科的实践原理。由于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人文学思想的首要和基本观念,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因此,认识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都要最后归结到当代人的社会理论实践之中,从现代人的实践活动当中,我们才会真正认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的认同观。因此,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中华民族认同,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存在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
(二)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均衡利益分配
改善民生是要让一个国家之内的人民可以得到最大的福祉,使自己的财产增加,让公民的权利得以实现。
1、利用经济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缩小收入差距
在中国许多地方,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习惯,因此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就非常突出。在民族地区,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的限制,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心理准备,加上生长在守旧偏远的地域文化氛围下,缺少必要的生活物资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断缩小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弱势局面。增加教育投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来,学习外面先进的科学理念,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
2、发展民族经济产业,带动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经历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更凸显出了加强民众中华民族认同感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培养民众健康合理的民族认同意识,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发展民族产业,扶持自己的名牌产品,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梦寐以求,希望早日实现的愿望。因此,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自己品牌的开发,利用人口优势倡导本民族优先选用自己的民族产品,宣传自己的民族产业,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让更多的人关心国家的民族事业,了解各民族间的优秀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带动我国各民族和谐、团结的向前发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和价值重塑
共同的文化特征是民族自我识别的要素,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参照和内在尺度。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间社会秩序的粘合纽带,是培育社会成员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民族共同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符号;
二是民族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念。
1、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符号
民族文化符号包括了共同的语言、宗教、神话、传说、仪式、典礼等,是显示自己民族特殊性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形成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符号上,分为两类符号:一是显示民族特殊性的符号,如民族节日、民族神话、民族英雄
人物、民族祖先、民族起源、民族特色文化表现符号等;
二是关于国家的各种象征符号,如国家的象征物、国庆节日、国旗、国徽、国歌、爱国的英雄人物等有关国家形成、发展的表现符号。在中华民族认同形成中,国家不仅需要对“共同体的历史传统和仪式”等符号进行“生长、选择以及传递”,同时也需要“对具有历史意义的领土,或者祖国的象征符号及其神话”进行“培育和传递”。
2、赋予民族文化新的价值意蕴
在直观的感性的民族文化符号背后,是不同时代的民族成员将那一时代的价值观附着于民族文化符号之上,因此,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价值观随着时代变化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变化。在全球化交往中,我们要在两个轴向(民族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外部关系轴向、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内部轴向上来思考民族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在外部关系轴向上,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将外来文化平等、宽容、多元文化和谐交往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法治清明、社会正义等政治价值理念编码进我们原有的民族文化符号中。在内部轴向上,需要用国家统一的价值观来凝聚各民族,形成价值共识。需要寻找各民族共同价值的动态表达,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价值观,并用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如“公正”、“文明”、“进岁,“富强”来统领各民族的价值观,引导“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口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四)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教育和动员“教育制造着身份认同”,教育是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在民族认同的建构中,国家要对民族“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进行“证实、培育、选择、确定、保存和灌输”,要利用“行政机构、司法体系、教育和通讯网络”进行政治动员。
1、社会主义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中华民族认同是一种国家认同,在文化身份认同上成员不仅应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而且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中,公民认同“是一种比种族联系和地域更加广泛的新的政治联系,它提供了将种族上的亲族认同(文化民族与和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国家民族相分离的办法,即把政治认同从亲族关系转向政治地域关系的有效途径”。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各族群认同之上的国家的统一政治身份认同。在大众传媒、教育
机构中加强国家法律和制度规范教育,利用国家而对自然灾害,举办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体育赛事的时机,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互助行为等,培养公民的社会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
利用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人物、纪念地、国庆庆典活动、国家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国家象征物等资源,通过社会公共环境、政治仪式、庆典活动、参观展览、优秀人物宣传等进行“培育和灌输”,培养成员统一的国家意识、培育公民的身份意识、国家危机忧患意识、为国奉献意识,培养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热爱感。
2、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教育
在各民族内部要通过文化机构、各级民族教育机构进行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和历史教育,梳理各民族文化特色符号,挖掘各民族的文化特殊记忆,传承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习俗,传承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同时在更高层而上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历史共同记忆。通过制度性规范,对民族文化仪式、文化的重现和反复实践提供制度保证;
在历史教育和文化教育中,凸现那些各民族交往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通过仪式、典礼、节日、展览等直观形式,在小说、诗歌、艺术作品、学校教育、大众传媒中予以“证实、培育、选择、确定、保存和灌输”。
总结
中国各民族认同的产生、存在为中华民族内部团结、和谐提供了重要的认同基础。只有民族认同的存在,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不断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目前中华民族认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性,当然它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手段来加强中华民族认同。
总之,在“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格局下,我们要努力构建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构建不但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还维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良好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做更多的、持续的努力与关注。
第5篇: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与“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1 / 3
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
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 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 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
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P37 中华文化既是多元区域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向中原汇聚与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P47 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结构与文化发展,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和辐射”的方式作“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作为族称,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则是华夏的延续和发展。P117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作用。P134 中国许多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把一部分神话人物变成历史人物,再把这些历史人物分别作为各自民族的祖先。P156 作为地理名称,在统一时期,“中国”包括所有由朝廷直接收辖的地方,对周边各民族地区总称“裔”或“四夷”;
分裂时期,则沿袭“两京”所在的中原地区称“中国”的传统,建都于黄河中下游的王朝辖区,得称为“中国”。P230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与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唐以前主要是陆上交通,中古梵文Cina一词便是对中国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Cin,即“”,不只是王朝;
唐以后,海上交通居于优势地位,国外人又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P233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在西方国家未来以前,是历代中国王朝的通称,各朝代另有说明其一家一姓“社稷”、“天下”的朝代国号;
西方国家入侵中国以后,“中国”成为主权中国的名称。P236 “中华”一词,起源于晋,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有关,逐渐地扩与于指传统文化和2 / 3
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P244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
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P253 我国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在并存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与后来北方游牧区许多大片的农业区的出现,完毕了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对立,是在中国产生大统一思想的物质基础。P275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P335 强调“华夷之辨”是为了贯彻“华夷之防”。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华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P339 3 / 3
推荐访问:中华民族 原因 认为中华民族形成是多元而一元原因 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元而一元的原因 中华民族的结构特征是一元多体一元是指文化具有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