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

2022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

时间:2022-07-15 15: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6篇

第一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发展,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理论认识上的大胆创新和飞跃,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也实行市场经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理论,形成了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认识上的创新和进步,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又是我们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予以发展创新的结果。可以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也理所当然地是中国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南。(二)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因为“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运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而我们要构建中国经济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更离不开中国几十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所以中国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又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理由是:首先,“中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我们一直强调走中国自己的路,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举措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是中国独有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色经验。其次,“中国经验”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到现在为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国家发展模式是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这三次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理论成果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的胸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与共的关系,我们建立中国经济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者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理论的伟大精神,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是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践基础。实验与创新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一直遵循着实验的方法,这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部门种种渐进的和多样化的制度改革等等。中国改革的成功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不断实践的积累中,不断的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又用升华了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即“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所以要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验”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基础、实践基础。三、 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代要建立中国的经济学,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实现思想资源和理论来源多元化和大融合。首先,中国经济学必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又不是一种僵化的理论教条,它是具有时代性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及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并且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正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了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可以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等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借鉴价值。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化的条件下,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因而反映这种现实的经济基础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参杂着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实决定了我国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存在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不需要片面强调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也不需要武断地视之为洪水猛兽。第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创新和发展包括:在实践中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根据时代的要求确立新的研究主题;
从实际出发发现新的问题,并对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
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并提出新的概念与范畴;
注重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的进步,特别是要正确运用数学方法,等等。(二)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第一,建立新的学术规范。西方经济学中由数学形式主义所支配的学术规范不能在中国重演,但是在经济学界应该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第二,改革经济学教育体制。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复兴的需要,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就应该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比如,改革大学教育中关于经济学课程、数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的问题,改革中学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的问题等等。(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前,创新、发展是与中国经济学的前景生死攸关的课题。而创新的关键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于认识现实、指导实践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包括那些与马克思主义截然对立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成果,以此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国经济学。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四)要正确处理好中国经济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中国经济学是一门本土经济学,但也需要国际化。一方面,它需要吸收国际上公认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学也应该走向国际,不断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整个经济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当然,中国经济学目前在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距,许多中国经济学家不能用国际上经济学通用的术语、范式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些颇有成就的学者甚至不能用英文与同行自由交流。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中国经济学至少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国际接轨,不能上升为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学原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而我们在强调中国经济学自主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努力地探索其与国际接轨之路。(五)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有前瞻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或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有前瞻性。就是既要研究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也要研究当代世界的经济问题;
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也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
既要自己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要广泛注意国外学者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展的情况,还要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正所谓要以夷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学。

第二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03日   07 版)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已经95年了。

  这95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奋斗的95年;
是为谋求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而努力的95年;
是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客观形势变化,提出新理论、新路线、新方针、新政策,推动历史前进的95年;
也是在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和清除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95年。

  从有历史以来,中国不曾有过这样一个政治集团。它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历经磨难,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成熟而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大党,领导一个东方大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个历史现象绝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性质及其独特优势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远大而坚定不移理想的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

  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奋斗纲领区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鲜明提出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具体奋斗纲领。而在实现当前任务时,又不忘心目中最美好的远大理想,不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并以这种远大理想团结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当前任务而奋斗。这样就把实现最高理想同完成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贯通起来。

  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使自己胸襟开阔,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预见能力。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党内存在着“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信心百倍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精确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在中国民主革命即将胜利的历史时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应采取的政策作出清晰而明确的规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几十年间,党中央在集中精力处理当前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着手规划未来,对之后五年、十年、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作出基本规划和远景构想。这就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明确的奋斗目标,使党的政策保持连续性,使今天与明天的建设事业相衔接,把当前的利益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在那些政党“走马灯”式地轮流执政的国家是根本做不到的。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问题时曾说:“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习近平同志称赞邓小平同志看得很远、想得很深。作为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同样具有远大眼光。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行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不仅忠诚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样忠诚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昭告天下:“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总是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它最优胜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极端恶劣的社会条件下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地工作着、奋斗着。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证明:为人民服务得好,还是脱离人民、违反人民的意愿,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遭受挫折的关键所在。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也体现在党的工作作风上。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
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邓小平同志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说,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国内外大事的根本出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呈现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复杂格局。利益诉求有差别就会产生矛盾,处理不好还会导致冲突。只有中国共产党有威望、有力量、有办法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采取统筹兼顾的方针和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把整个中华民族凝成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尤其关心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涉及不同社会领域,覆盖不同地域和人群,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还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已经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是实现我们长远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集中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成为领导核心,就在于全党有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基础上的团结一致和集中统一。所谓集中统一,就是指党的最高权力在中央,全党都要同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也就是党的民主集中制所规定的“全党服从中央”这一条。

  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曾提出:“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70年后,习近平同志又提出向中央看齐的问题。他说:“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相隔70年两次提出这个问题,都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意义重大。

  今天,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同革命战争年代大不相同,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同时,我国正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面临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担负着空前繁重的任务。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保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二靠严明的纪律。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在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第一位的。历史证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的危害极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纪律、进行分裂活动的事件,给党造成巨大损失。

  按照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任何党员,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决不容许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容许反对党的大政方针,更不容许拉帮结派,搞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破坏党的集中统一。

  不言而喻,我们讲的集中统一是建立在广泛、充分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是在反映绝大多数人民意愿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只要中国共产党是团结一致、集中统一的,实行一条正确的路线,我们的国家就是稳固的,谁也推不倒;
我们的国家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谁也阻挡不了。在当代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必定陷于分裂和倒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化为泡影。

  中国共产党是富于独创精神、勇于开创新局面的党

  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中开创新局面的过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怎样继续革命?走俄国十月革命城市起义的道路,这是当时一些领导人主张的,因为有先例可循,而且是上了书本的。毛泽东同志则不然。他敢于闯新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因此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即用和平、渐进的方法,而不是用激烈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与苏联的做法不同。结果,这场如此深刻的社会革命没有引起社会震荡,生产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发展,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创新,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前人业绩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深入地推向前进。习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使人耳目一新,这不正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梦想吗?他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新概括,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他全方位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气象、新局面。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每开创一个新局面,生产力就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就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进步程度就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局面的开创,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经过缜密思考作出正确战略抉择赢得的。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能力的党

  中国共产党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有能力、有魄力、有办法反对和纠正党内一切脱离人民群众、腐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消极现象。这是我们党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世界上有不少政党,包括一些盛极一时的大党老党,最后一败涂地。它们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自身。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延安整风集中反对危害党、危害革命的“三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保持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毛泽东同志主持印发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要求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用整风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的思想矛盾,扶正祛邪、固本强基,已经成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好传统。民主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将在全国执政,毛泽东同志又发出“决不当李自成”的警告,提出坚持“两个务必”、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发现党内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立即发动“三反”,挽救了许多干部,保持了党和政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旗帜鲜明,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总体判断,认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党中央从抓作风建设入手,制定并带头执行八项规定,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四风”一反,带动整个社会风气逐步而比较显著地好转,赢得了党心民心。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表达中央反“四风”、反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并付诸实践。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腐败问题。他说:“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只用了3年多时间,我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能力和决心。

  任何一个政党,像一个人一样,没有不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犯过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这些错误都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郑重地对待自己的错误,认真作自我批评,两个《历史决议》就是明证。犯错误当然是坏事,但我们党正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深化对革命、建设、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论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了领导能力。

  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6周年发表的宣言指出:“二十二年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党奋斗的方向,是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的方向,并将在今后的历史实践中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完全胜利而后已。”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为标志,已经胜利完成。我们深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也一定能够取得完全胜利!

第三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作者:蔡丹丹

作者机构: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济南 250353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年:2013

卷:000

期:007

页码:2,4

页数:2

中图分类:D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过程.本文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其进程分为四个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时期、确立时期、曲折发展时期、进一步推进时期.

第四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文本研究——读《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经典论述研究》有感

作者:张国富

作者机构: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ISSN:1009-2528

年:2014

卷:000

期:012

页码:134-136

页数:3

中图分类:G64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文本研究

摘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文本研究,既有利于准确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和理论,又有利于完整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还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的学术水平.

第五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①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②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③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的涌现,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3)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②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 年1 月..有人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1920 年8 月创办《共产党》月刊,1920 年秋到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在各地成立了数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二阶段,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也学习列宁原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同时,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战。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马克思主义者到工厂去当工人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创办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劳动音》《劳动界》《工人月刊》等。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蔡和森..“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列宁:“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民主工党。”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表现。

邓中夏..“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一方面,一部分工人在与这些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使自己具有了阶级觉悟,从而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如邓培。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理解工人的疾苦,看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同情工人,使得知识分子工人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3.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意义

  (1)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工作: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1921年7月召开于上海。

  ②主要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规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意义

  ①历史意义: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划清了界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②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第六篇: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

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

作 者:路云辉

作者机构:深圳市委党校中特理论研究中心

出 版 物:特区实践与理论

年 卷 期:2016年 第3期

摘 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全面总结分析党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开展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的基础性问题。党性作为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政党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共产党人集中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党性的核心是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人民性、组织性均建立在其阶级性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核心同样是阶级性。但由于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工人阶级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及其先进性、人民性、组织性都有了自身的表现。

页 码:5-8页

主 题 词:党性;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