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4篇
【篇一】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在广州战区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8日、9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都在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5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2013年6月5日)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通话(2013年6月24日)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2013年7月18日)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详细】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7月30日)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对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3年10月3日)
折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
我国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青年朋友们,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一切有志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
折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
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篇二】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话题引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话生动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如何正确把握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及自信心、自豪感?本版特邀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沈谦芳为读者作答。
主 持 人:余 霞
特邀嘉宾:沈谦芳(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主持人: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我们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沈谦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世所罕见的灾难。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越败越惨,使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国家主权沦丧,领土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无尽的财富被掠夺,广大中国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致使爱国志士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愤呐喊。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最为急切的共同梦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早期探索。但是,这一设想曲高和寡、应者寥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张“中体西用”,发起并推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是,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撕碎”了他们的梦想。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维新变法,但最后落得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悲惨境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首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闸门。但是,袁世凯的复辟和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得辛亥革命最终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党派。但是,他们都未能提出正确的纲领,未能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促进民族进步的历史责任。
【篇三】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一: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有500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XX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如何付诸实践,是后来人的使命。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XX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X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轰然倒下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认真宣传阐释党的思想理论,更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比如,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就需要重点回答。再比如,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需要重点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要在研究重大问题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6.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非常有限。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90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二: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攸关党的生命和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以其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原则性、生动的发展性、缜密的体系性和深沉的人民性,具有极其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厚重的历史感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道路问题的阐发,目光如炬,鉴往知来,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一是理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及其演进,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迄今已有30余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90余年长期奋斗的历史基础;而为了更为精准地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应进一步放宽历史的视界,回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500年长时段。习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亦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人民选择性,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呈现。 二是理清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是理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明确两者是不容割裂、对立乃至相互否定的。“灭人之国,必先乱其史。”习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绝不能动摇。 鲜明的原则性 回溯历史是为了洞悉现实和开拓未来。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犹如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恰似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章。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论述,具有钢铁一般坚定的原则性。这一原则性突出体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守。“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从历史看,一国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该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国运不绝如缕之际,各色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均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拯救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 从现实看,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向未来看,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要求我们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国内国际道路问题纷争中,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势,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我们看准了、认定了的人间正道。 生动的发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是“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我们正在进行的,乃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亦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价值,但真理之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灵魂。 首先,既要念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真经”,又要练好运用其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不断推进科学理论和制度的中国化、本土化,进而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突出体现在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开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不搞无谓争论,但须敢于碰硬,不做乡愿。“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就要在研究重大问题上下真功夫、硬功夫、深功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再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修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必修课”。应当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缜密的体系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又各具内在的体系性。这种缜密的体系性,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这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有益成果,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这套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深沉的人民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生命力,我们党建立以来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因为我们的道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因为我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能够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乃至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正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那么,当代中国最大的“仁”,即“人心所向”是什么?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最大的“义”,即“得仁之路”又是什么?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忘初心,求其放心,才能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让我们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道路问题的重要论述,依仁蹈义,舍命不渝!
【篇四】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1949年刚建国时、由于连年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贫穷、落后”几乎成了当时中国的代名词。建国初期、我国一两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然而到了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短短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例如】 1957年与1952年相比、粮食产量亿吨;
棉花164万吨;
钢535万吨;
煤亿吨;
电亿度;
原油146万吨。比1952年增加分别为:百分之19。百分之26。百分之296。百分之96。百分指166。百分之235。
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成立。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投产
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第一座机床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提问:通过以上材料、同学们想一想短短几年、新中国为什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有一首歌叫《社会主义好》。
提问:人们为什麽会如此会发自肺腑的歌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制度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板书)
1、翻天覆地的巨变(板书)
建国以来的事实证明:近代中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这个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得以实现。
(1)、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板书)
首先是,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1182个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的胜利:1971年10月24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97年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以上事实证明:中国人民确实站起来了!正是社会主义使我们能够把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使国家获得了独立。
(2)社会主义的中国,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板书)
例如: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全国有亿人民参加宪法的讨论仅上海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16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同学们可以参看教材插图)
提问:以上材料和插图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它永远结束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统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利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使人民第一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社会主义中国,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板书)
解放前,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人们形象的称当时中国的工业是“王麻子”,商业是“林家铺子”,交通运输是“骆驼祥子”。到1993年我国的工农业产量同1949年相比:钢产量为8868万吨、比1949年增长96倍、居世界第四。煤为亿吨、同比增长倍、为世界第一。发电量为8200亿度、同比增长137倍、世界第四。粮食为45000万吨、同比增长32倍、世界第一。
总之、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提问: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历史性的转折(板书)
请同学门阅读52~53页教材、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探索的十年(1956~1966年)(板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过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然一再出现“左”的错误、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1956年同1965年相比:农业上(三年自然灾害、还苏联的债务)总产值为610亿元(1956年)和590亿元(1965年)。工业总产值:1956年为642亿元,1965年为1402亿元。
(2)灾难的十年(1966~1976年)(板书)
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政权被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践踏、大批干部被残酷迫害。教育事业严重摧残、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人民群众的良好道德风尚也受到破坏。
然而,党和人民终于战胜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文革”。
提问:着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但是历史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请同学们看53页图片和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978年我党召开了什麽重要会议?具有怎样重大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例如:
深圳十年巨变:1989年工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了192倍,国民收入增长了44倍,出口总额是230倍。
提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发生的巨变事实;
明确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意义。
四个巨变——独立、统一、民主、富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个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 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巩固新课:
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什麽中的历史意义?
课后作业练习:目标练习
推荐访问: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从五个必由之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总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怎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