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重要性(精选文档)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重要性(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16 13: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重要性(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重要性(精选文档)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5篇

第一篇: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教材的编排采用单元分组组合,分步训练,综合提高。即:

1.教材设计以单元为中心,层层突出训练重点

单元分组文,突出训练要点;
组文分课型,突出课文特点;
课有重点,突出练习点。

2.课文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学课文

精读课文重在交给规律和方法;
略读课文重在试用规律和方法;
自学课文,在于自学运用规律和方法。

3.课文中安排不同类型练习题

预习题是给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提示,也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要求;
课堂练习题是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提要;
综合练习题是本单元知能的综合和提高。

教材是以单元为中心进行多层次的设计,那么,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优势,采用“单元分组导练”的基本模式。

单元分组导练的基本模式,教学过程共分为六步:

1.指导读写提示,了解读写方法

“读写提示”是单元的导练篇。它交代了单元的重点,分析了课文的特点,提出了训练的要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学读写提示,明确单元的读写重点,了解单元的读写方法,建立学习、理解单元内容的整体概念。(低年级没有读写提示)

2.指导精读课文,掌握读写方法

“精读课文”是单元的讲练篇。它是单元重点的集中体现,是作为学法的典型引路和具体示范。课文重点部分要求达到五会(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仿作或积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提示读写知识的规律,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

3.指导略读课文,试用读写方法

“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教学时,要根据学习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试用从“精读课文”中学过的读写方法,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指导自学课文,运用读写方法“自学课文”是单元的放手篇。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课文,并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从“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

5.指导综合练习,强化读写方法

“综合练习”是单元的综合篇,也是应用篇。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审题,尝试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局部的、零碎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系统中去,进一步强化学过的读写知识和方法。

6.指导课外活动,实践学习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是单元的开放篇。要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身需求,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形式)。活动始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和“四性”(主动性、积极性、协作性、创造性),活动形式要服务于目标,时变时新,有利于身心健康。

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读写结合(一)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早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仍然有较多的教师忽视读写结合,淡化读写结合。长此下去,既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稳定。

    一、为什么要实现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读写结合是一个老话题了。关于读写结合的重要性,有很多理论都在论证。完整地看,读写结合具有六个理论依据,如符合学习迁移规律、符合认识论等等。这里,就其中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1)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
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2)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
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输入、储存、处理、输出等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而读写分离的阅读往往使这个系统支离破碎,它往往只重视输入、储存信息,忽略了处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输出。读写结合重视信息的输出,使阅读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且读写结合使写作找到一种新的形式,它把语文学习置于“吸收”—“发表”的动态转化中,使阅读所得能够迅速转化为写的成果,实用性较强。

    《课程标准》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读写结合”,但它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

多年来,一些教学专家曾在读写结合上做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其中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是丁有宽,他的实验是:取消专设的作文课,坚持“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记叙文(事、景、物、人)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训练形成整体性和系统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2.学生作文的现状

    目前,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与他们的课外阅读量极小密不可分的。但在现有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从这一方面找客观原因,还应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首先就应该从阅读教学上找症结。“课文就是例子”。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试想,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三十多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是也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答案是肯定的。

    3.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而用好教材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的阅读课,老师依然身陷在比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细嚼慢咽上,似乎并不把读写结合放在眼里,因而导致学生学了很多优美的文章,读懂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知道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但依然不会作文。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教师们对此很茫然。

    案例:《高梁情》

综上可见,无论是从读写结合本身的意义上看,还是从我们学生和阅读教学现状上看,抑或其他,我们都应该大力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领着学生学会作文,“手把手地教”学生作文,这在学生某一时期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二、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它包括从读到写,从写到读,读写反复等。今天我们的会诊主要解决从读到写的问题,就是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这里,结合我们现有的实际、共性问题,我只强调三个方面:

1.给时间

    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前提。没有相对的时间,读写结合也就无从谈起。建议每篇课文根据文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至少给出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至少10分钟的时间,可以是一个整块,也可以分散到全节课。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我们“双线并进”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中、高年级阅读与写作“双线并进”的模式是:“初读感知—精读探究—写法品评—延伸拓展”,这里的“精读探究—写法品评”两个环节,可以是两段,也可以是融合在一起。按照这一思路,一方面回读全文,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圈划或背诵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另一方面,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随机进行习作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能够给读写结合的时间来,也就是涉及到阅读教学的内容安排上。目前阅读教学的通病是零敲细刻,哪个问题也不肯放弃,都要问上一问,讲上一讲,哪里也舍不得放弃,都要读上一读,品上一品,浪费了教学的大量时间。这反映出教师不能够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切近语文教学的关键。

具体上看,无论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一定要尽量在课前让学生读好课文,最低限度要细细地读上2遍,画出生字词,画出自然段,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精读课第一课时要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再具体到某些部分,实现从整体到部分。第二课时要紧紧围绕反映文章中心的问题,直接切入到重点句段,进行精读探究。之后在回归整体,进行回读,完成写法品评的任务。关于略读课,更要彻底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明确略读课的目的和作用,即在学完“例子”(精读课)之后,进行“练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巩固。略读课要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核心问题,或者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其他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寻找答案,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一边阅读一边作出标记或简评。最后再回读全文,写法品评。

总之,短时期内,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双线并进的模式,忍痛割爱,“舍小家,为大家”,抓关键,抓要害,这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习作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2.给思路

    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关键。既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自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就是不能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方法,写出了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这个特点,突出了作者那种“亲切与舒服”的感觉。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令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再提出了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认真领悟那些优美的精辟佳句,还引导学生研读那些具体、准确、朴实无华的句子,使学生懂得写文章要表达真情实感,用词造句要做到准确得当。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生动,往往堆砌许多华丽词藻,结果空洞无物,很不真实,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生厌。通过阅读使学生懂得一篇文章能否感人,不在于用华丽的词语或说些慷慨激昂的话,恰恰相反,文章之所以感人,除了内容真实外,还在于表达的准确。
     (2)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富有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我所用。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再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十一册课文《镜泊湖奇观》中具体写镜泊湖景色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一段,是一种典型的总分式段落。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再趁热打铁:请你也来试试,回忆一下你所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学生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学生有例可仿,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景点,给孩子们提供了写什么的可能。教学《穷人》一文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描写后,让学生写一段话来表现自己的某种心理活动。

(3)从全篇入手

通过阅读,还能够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学会布局谋篇。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按一定的思路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在布局上都有一定的思路,重要的是把文章的思路变为教学的思路,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路。

在模式上,通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全文后,看一看“文章写得好在哪里?”“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适合高年级)”“在哪些方面,你在写作文时可以用到?”“你认为文章在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还有什么问题?”……总之,就是围绕课文在布局谋篇方面进行细细品味,品出滋味来,品出方法来。

    待学生品到以后,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深入地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这样的问题究竟怎么解决等等,进一步强化写法,不能找到即可,走马观花。相信学生通过日久天长的品位,不仅会欣赏、评价文章,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吸取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借鉴,为我所用。这样,何愁学生的表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不水涨船高呢!

如教看图学文《长城》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两幅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图,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图,要求学生说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各是站在什么位置上?在精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将图和文进行对照,学生发现这里不仅有由远及近的顺序,还有由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学生懂得了,写一个事物,就要对这个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而观察之前,必须选好观察点。按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校园,然后让学生按照远景——近景——联想的顺序,写了《我们的校园》。学生思路清楚,中心明确,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有感。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组织学生读课文之后,探索作者的思路,即“战斗的目的——隐蔽情况——壮烈牺牲——战斗胜利”。这样分析文章的思路,不仅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就有路可循了。

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
     (4)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学《凡卡》一文,文章的结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详的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梦中看见爷爷正在读他的信。这个结局似喜实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将变成痛苦的失望。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后, “故事到这,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暇想。凡卡的命运究竟如何?请你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凡卡》一文。”刚刚学了这篇文章,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于是,这样的续写,刚好给了学生倾述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一定非常高涨。像这样的练笔也有很多,比如:续写《穷人》“桑娜拉开了帐子……”。
      (4)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供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好文章。

另外,读完课文后,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

读写训练可在布局谋篇、材料运用、表现技巧、语言运用等各个层次进行,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写或说(口头改写)。可以是小作文,也可以是大作文;
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随堂进行,也可以课后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了一篇课文之后,就马上要求学生依葫画瓢,就像中国传统的“吃什么,就补什么”饮食习惯一样。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在读写两方面让学生受益。
    3.给指导

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保证。在结合课文布置学生练笔后,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指导。摒弃重视每单元一篇的大作文的评改,而忽视细节上训练的做法,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的习作。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兄弟,已经成为定论。诚然,我们不能指望一篇课文学下来,学生就能在习作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急功近利的,是违背规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持之以恒,天长日久,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道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农村语文教学实际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新路,不断地把读写结合向前推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家对读写结合的做法的理解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

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2、读什么,写什么;
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

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

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
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二、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又巨资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
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
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
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
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
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前几天,听了某教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让我感触颇深。于是想以其为例谈一谈我的读写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是一篇仅有470余字的小文章。首先我们要对这一文章熟读,感知语言文字。通过读接触到文中的字、词、句、段。然后,对这篇文章的的思想内容就会有所认识。那就是:作者写故乡的杨梅是为了抒发他眷恋家乡,对家乡一草一木深深热爱的感情。我们分析到这里,仅仅是完成阅读过程的一半。其次,还要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怀乡之情的呢?我们还得再从思想内容的理解回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作者为了表达怀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怀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抓住了“万山丛绿”中的“一点红”,小中见大,用杨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结构上,作者围绕着“爱”字作文章。开头就饱含深情地道出:“我爱故乡的杨梅”,总领全文。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写。一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杨梅树,抒发了“爱”之情。二是杨梅树之果------杨梅。写杨梅果时又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先总述杨梅果的形、色、味都惹人喜爱;
在抒发爱之情。后分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这里作者不仅把杨梅让人喜爱的理由叙述得清楚,而且亲切地运用了一系列的色彩饱满的形容词。如:“细腻、柔软、新鲜 、红嫩、又酸又甜、津津有味”等等,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爱”之切。围绕“爱”字作文章。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上两个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迁移过程着重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达到初步理解;
后一过程着重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达到较深入的理解。两个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前过程是基础,是“初读”;
后过程是提高,是“善读”。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与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一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的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学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巴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践探索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悟到一定的习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归纳、总结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下笔时却依然“涛声依旧”,对所学习作方法不能灵活地“为我所用”,学生习作水平提高不大。

  为此,我反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内容具体,感情真实。(4—6年级阶段目标)

  依据“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的要求,我提炼出了抓典型、写通顺、有顺序、写具体、写生动等训练点,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读中导写,指导学生学会作文。

  一、“选典型”方法指导

  “选典型”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取材方法。对于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不要说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就是理解这种方法也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文《鸟的天堂》,指导学生“选典型”材料。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选典型”

  1 读“大的、小的;
花的、黑的”这一句。

  2 师:树上的鸟儿只有这两种形状和颜色吗?

  3 生:不是。

  4 师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两种呢?

  5 学生回答:只写一种使人感觉没这么多,列举两种就使人感觉有很多。

  6 师问:为什么明明只写了两种,读起来却感觉很多呢?

  7 学生领悟:因为作者用这两种来作代表,可以代表有很多。

  8 师总结:这种选“代表”的方法,叫做“选典型”。

  教学环节二:如何“选典型”

  1 齐读“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这一段。

  2 师问:树上的鸟儿千千万万,种类繁多,可为什么偏偏要选画眉来当典型呢?

  3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板书:(1)它的动作特别引人注目,从“飞出来”“又飞进”等词语可以看出来。(2)它的神态与众不同:“兴奋地唱着”。(3)它的叫声有代表性。如“它的歌声真好听”。因为它在这么多方面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它做代表最合适了。

  4 打比方: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选一个运动员代表发言,就不可能选一个体育成绩很差的人来当运动员代表。作文“选典型”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这样,学生对“选典型”方法理解了,就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也就提高了作文效果。

  二、“过渡”方法指导

  小学三年级习作以写一段话为主,一般不需要过渡句;
到了四年级习作则要求连段成篇,一个意思为一段,段与段之间需要过渡句来连接。我这样指导学生学生掌握过渡的方法:

  (一)打比方解说过渡句

  同学们,手指能自如地弯曲靠的是什么?(生答:关节)没有这些关节,手指能自如地弯曲吗?同样,作文,一个意思与另一个意思之间需要衔接起来,也要有一个灵活的“关节”。这个“关节”,就叫做过渡句。

  (二)进一步理解过渡句

  1 让学生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那些叶子”指哪些叶子?是刚长出了的叶子,还是长大了的叶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2 让学生找出依据,前一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3 再读感悟:把这句话去掉读一读,感觉怎么样?行不行?(学生自己感悟得出:去掉不行,意思不连贯也不明确。)

  (三)总结巩固,学以致用

  1 这句话看似简单,在文中却至关重要,没有它上下文就不连贯,读起来也不流畅。这样在文中起连接作用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它在文中就像人体的关节一样重要。

  2 找一找:这样的过渡句很多,请同学们从本文以及其他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3 练一练:《爬山虎的脚》一文,“叶”和“脚”这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你能写出一句更明显的过渡句吗?(提示:可以模仿《赵州桥》中过渡句的写法。)

  4 交流汇报。如过渡句:爬山虎不但叶子好看,而且脚更引人注目!

  三、写作顺序之指导

  作文有表达顺序,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实际操作并非易事。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一位学生回答:“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我趁机归纳:“也就是说,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这种顺序来写的。”我又结合前一天随记《一月小结》进行讲评:“这篇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学生思维活跃,说了多种顺序,有的说从两个方面写,有的说从三个方面写(师归纳、板书)。

  然后,我顺势指导:有了顺序,还要像本文作者那样确定一个重点。你们看作者叶圣陶爷爷在选出的三个代表(即三个方面)中,他派“脚”这个代表作重点发言,其余两个(叶、生长地)作补充发言。你能从上述这些方面中,选一个代表作重点发言吗?学生兴趣更浓了,很快就确定了各自的重点。

  四、“写具体”方法指导

  关于写具体,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字数多,为写具体而出现作文凑字数的现象。其实,“具体”并不等同“字数”,有的文章运用区区十几个字,就把一层意思写具体了,而有的洋洋洒洒地用成百上千字也没说清楚一件事,甚至啰嗦来重复去。我联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写具体。

  (一)打比方解说,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拍过照片,有经验的摄影师不仅指导你摆出相应的姿态,而且善于选择有关的角度拍摄。同一个拍摄对象,可以从正面、侧面、背面、45度、90度等不同角度拍摄。这样拍出来的主体形态万千。作文也一样,同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使内容具体充实。

  (二)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例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作者为把爬山虎的“叶”写具体,分别从“颜色”、“形态”这两个角度进行描述。其中,写“形态”这部分又从动态和静态这两个方面来描述。这样,就把“爬山虎的叶”写具体了。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当然,同样写“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具体呢?请同学们思考。不一会儿,学生们就说出了写具体的不同角度。有的说可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写;
有的说可以从正面、反面去写;
有的说可以分阳光下的叶、雨中的叶去写,等等。

  (四)小结收获,激发信心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写具体,掌握了写具体的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就不会为写具体而犯愁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可以把事物写具体。

  五、写生动方法指导

  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卷关于“修辞”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喻句、拟人句等。我结合教材的修辞方法,指导学生写生动。

  (一)从试卷题目引入修辞方法

  1 出示:“桑树是春蚕的奶娘,桑叶是春蚕的乳汁。”把桑树比作( ),把桑叶比作( )。

  2 变换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用( )来比( )。

  3 出示:“爬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向上伸展。”改为拟人句( )。

  4 比较下面句子区分比喻和拟人。

  ①爬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像脚一样向上伸展。(比喻)

  ②爬山虎的嫩叶和细茎像脚一样向上爬。(拟人)

  5 从课文中找比喻、拟人句,进一步区分比喻和拟人。

  (二)形象讲解“修辞”的意义

  比喻、拟人等方法,其总名称叫“修辞手法”。就像“水果”这个名称一样,包括“苹果”、“梨”等。人出门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作文跟读者见面之前也应把语句修饰打扮生动些。

  这里有两句话,比较哪句生动?

  ①打扮前:一说你的缺点,你就立刻回避。

  ②打扮后:当批评的雨点来临时,你总是撑开伞遮住自己。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如何打扮句子的?(加深理解。)

  我采用上述以读促写的做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可以架起通向作文的桥梁。

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追寻
类别:┊作者:路镇五小 孟翠芸┊发布日期:2011-9-19 09:07:00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对“语文”这两个字的理解:“语”即读,包括朗读与阅读;
“文”则为写作。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就是把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写作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读和写是新课程学生学习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教学方式,读和写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策略。阅读教学中,读和写、读与写的结合,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了——读书过程中的批批画画、摘记、心得等等,使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贯彻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时,我们应把握一个关键: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实现读写结合”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一、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尤其是现在新课标教材中更为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科学、有效地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水平。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写作内容问题。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在当今,想要“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写作一定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却是至理。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文思。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便是写心得笔记。4、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学生书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做法。长期以来,我们阅读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引导学生学课文内容,侧重于“阅读理解”,进行人文道德教育,学生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文课程特别是阅读课中语言学习特别是“表达”的落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的性质,即语文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削弱了阅读教学的“语言(表达)”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难以过关。由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策略,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二、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机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凡是遇到要学生动笔写一写的,许多学生总是表现出一副很无奈,很不情愿的表情,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学生练写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请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中的一个读写结合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注: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由于老师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这里的“读写结合”就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圆满地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孩子设置一些练写的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要求,从而使“练”有所依。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寻找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概括地讲,在阅读课堂中的小练笔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内容提契,故事梗概 深刻词句,挖掘内涵条件变更,创造想象拓展课文,加工延伸情景借用,体裁转换 抒发感受。三、读写能力训练的序列。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差异,在写作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尚处于学生的起始阶段,我们只需让他们进行集中识字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造句、看图说话、写话,进行词语、句段的训练,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应该引起主要,引导孩子从读到仿,即在阅读中仿照作者的范文仿写段落、篇章,继而放胆让学生试写;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提出更要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读写知识,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同时又要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的写作。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在撰写教案时我体会到: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教学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的教案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第二篇: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浅谈师德的重要性

作者:林晓红

作者机构:515352 广东省普宁市爱群中学

来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ISSN:1671-0487

年:2018

卷:000

期:006

页码:10-11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教师;师德;行为

摘要:为师之德,重在忠心.对于教师而言,忠心就是忠诚于教育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忠诚于学校.忠心于教育,才能把爱心给学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会动辄就以教谋私,热心有偿家教.忠于岗位,就会爱岗敬业,不会擅离职守、渎职失责,更加不会昧着良心吃空饷.忠于学校,就会甘于清贫,积极进取,探求有效的特色的教学之路,为学生为学校谋福祉.

第三篇: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
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
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
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
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
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
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的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
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
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第四篇: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的重要性

  一、 作为老师,首先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不爱慕虚荣,用真爱和责任去教育学生。比如班里常出现有调皮的学生,觉得孩子为自己班拖了后腿,得不到荣誉。我们作为班主任,不能一味责骂,我想用爱去感化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应该最让孩子接受,孩子的心理脆弱,仁性化的教育,学生才会在集体中更加充满自信。面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我们只有做到人人平等,孩子才会积极发挥主人翁精神。

二、要给学生灌输广博的知识,老师自己首先要博学多思。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要高,在孩子面前,陶冶文化情操。现在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虽然短短几十分钟,可课堂上已不再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死板的教学书本上仅有的一点知识,远远不够,新教材新课标,重在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像语文教学,从孩子学完拼音开始,就提倡孩子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拓宽视眼。如果作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何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呢?时代发展步伐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变,我们作为老师,都要走在前,做好表率,无论是各方面知识,还是教育教学,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以提高修养,做有品位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课文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

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对一种职业是否热爱,有一个个人对职业的兴趣问题。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
  敬业就是有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就会影响整个企业或单位的工作进程,甚至损害到个人的利益。
  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业,敬业,是爱岗的升华,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奉献,就是给予,付出,不谋报酬,不计得失,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爱岗,敬业,奉献,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敬业乐业精神的民族。

教师暑期学习心得体会(篇1)

短暂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1、发展的教师教学观

处于这种职业境界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发展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能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赋予自己发展、完善的实践意义,明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服务社会。他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智慧。他能够自觉地注重教育行为的科学和教育情感的理性,并不断地追求着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更高效益。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执行者”的角色,这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观有关,也和课改以前我国的大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其对教师的相应要求有关。但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

通过老师的讲座我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3、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4、在学习新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这次学习是我收益很大,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暑期学习心得体会(篇2)

在这短暂的学习中,专家们那丰富的案例、精深的理论,让我深深地叹服;
而他们在自我专业成长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境界,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对于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人生我又有了新的起点与目标。

首先,老师的专题讲座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给正在研究自主教育的我指点了迷津。自主教育正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果的一个问题,听了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他的一靠感情二靠制度三靠文化的自主教育管理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仔细琢磨,认真思考,通过反复摸索,不断实践,研究出更多的有效的可以共享的自主教育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郑老师所讲的“以人为本,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也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这两点,很多的时候,我们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包办了教[ 此文转贴于 育中关乎学生的一些事,对学生的能力和自觉性往往会持怀疑态度,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被动性,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而学生的个性也会在这不自主中难以凸显出来,

“充分给学生位置,有位才能有为;
充分给学生放权,有权才能做事”,郑老师的这一观点和做法给喜欢一手操办班级事务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次,郑立平老师“诗意栖居做人师”的教育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能把教师这一职业和诗意放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让我佩服,也让我向往!正如郑老师本人诗意的人生追求一样,他的讲座亦是别开生面地诗意盎然。在教育的路上,我明白了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幸福。“好的教育靠欣赏,靠唤醒,靠期待。”“植物总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永远向着赞美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看待学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日日在做却并不在乎实效的问题,我们的心不知何时已变得麻木,我们的身体不知何时已疲惫不堪,“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而聪明的人却总能把周遭的事物营造成自己的幸福园地。”让我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去除那些浮躁与不安,赶走那些虚华与不平,在郑老师的感染下,爱教育,爱工作,爱家庭,爱生活,爱学生,淡定地享受育人的快乐!

今天的学习让我充实,明天的学习值得期待!仰望星空,名师们身上那种从不停止追求教育理想的精神正在闪烁!俯瞰大地,我们正把初长的根须努力植进贫瘠的土地!在和名师共舞的时刻,让我们一路欢歌!

教师暑期学习心得体会(篇3)

在这短暂的学习中,专家们那丰富的案例、精深的理论,让我深深地叹服;
而他们在自我专业成长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达到的境界,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对于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人生我又有了新的起点与目标。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精心的准备上,体现在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二、相信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教师去挖掘。所以我们应大胆地放开手,让所有学生去学习,去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通过教师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当堂训练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留死角,一直处于主动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因人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要向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合适的指导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让后进生学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后进生的能力提上来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此循环下去,后进生在不断提高,同时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进步,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将会随之不断提高。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自己感觉就像和所有的老师融合在一起,翱翔在知识海洋中,陶醉不已,流连忘返。不仅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

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新的要求是什么呢?

      3、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通过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我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话、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4、在学习新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这次学习是我收益很大,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暑期学习心得体会(二)

 

通过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
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的回报。

      诚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去,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
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
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教师暑期学习心得体会(三)

      经过学习,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通过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平时自己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二,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三,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莲山 课件]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四,认真学习校本培训。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最终目标。


 

 

第五篇: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浅谈师德的重要性

作者:石玉琴;

作者机构: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来源:学苑教育

年:2015

卷:000

期:024

页码:P.13-13

页数:1

中图分类:G45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师德;语文;教书育人

摘要: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确是这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灵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推荐访问:幼师 师德 学前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重要性 结合学前文件幼师师德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中师德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