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9篇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永胜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展示活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
通过展示活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时间:
3 月 16 日周五下午(具体待定)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形式:
本次主题活动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由各部负责老师准备好活动材料 (二)第二阶段:活动开展 各部负责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了解一项传统文化内涵。
(三)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分为五个部门举行:
猜灯谜——一年级组 京剧脸谱——三年级组 迷你春联——五年级组 搓汤圆——四年级组 弟子规朗诵——二年级组
(四)第四阶段:总结评价。
评选出若干优秀作品、先进团队,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评议。
五、人员安排 负责部门 负责项目 负责人员 负责事项 一年级组 猜灯谜
制 定 本 班 展 示 计划、准备展示材料、活动开展时让学生了 解 该 项 传 统 文化,并制作本项展示活动的 PPT 五年级组 京剧脸谱
三年级组 迷你春联
四年级组 搓汤圆
二年级组 弟子规朗诵
大队部 方案、预算
制定活动方案、经费预算 德育处 召开德育会议
召开德育会议,布置活动具体安排 宣传报道
通知报社、电视台记者,将本次活动信息在本校网站登出。
活动布置
布置活动场地、音响播放;制作背景PPT 评委组 作品评选
根据学生作品水平
及表现形式进行评分 安全保障组 场地秩序维持
场地秩序维持,活动结束时指挥疏散队伍 奖状奖品 配置组 配置奖状、奖品
奖状打印、奖品配置、展示班级分数统计 六、展示活动程序 1、一年级组
指派代表说明灯谜的来历,并让在场学生猜谜。
2、三年级组
指派代表说明脸谱的种类以及每种脸谱代表的含义(背景音乐:说唱脸谱)。
3、四年级组 每班选派二到三名代表展示自己书写的迷你春联,说说春联的由来,并大声朗诵(背景音乐:春节序曲)。
4、校书法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春联的贴法 5、二年级组
每班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朗诵《弟子规》 6、四年级组
每班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搓汤圆,时间规定为一分钟。(计时:
背景音乐:欢乐中国年)
7、颁奖仪式 (集体奖三个,个人优秀作品奖 10 个)
七、活动预算
预计:500 元 项目 费用
灯谜彩色纸 20 元 橡皮泥 20 元 KT 板 100 元 奖状打印 10 元 集体奖品 90 元 个人奖品 100 元 猜谜奖品 20 元 不可预计支出 140 元 总计 500 元
篇二: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9 年北海市中小学校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方案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 号)的精神,切实加强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就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目标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推动全市中小学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健全的人格和文明的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使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得到明显提升,全面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实现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目标。
(一)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小学中高年级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够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初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曲)、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积极参加武术、踢毽子等传统体育运动,享受运动健康之美;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高中阶段
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三、 活动安排
(一)加强研究阐释挖掘工作。充分发挥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挖掘工作,深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核心,阐发北海历史文化精髓,大力弘扬北海精神。挖掘传承疍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南珠之乡等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建设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可编纂《北海故事》《文化遗产志》等,全面准确反映北海特色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各领域。加强课程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全面落实地方必修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科渗透,切实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组织研学旅行,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中华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开展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通过校刊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
微信、微博等载体,在中小学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注重面向教师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建立和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三)加大文艺创作工作。深入挖掘北海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文艺创作,展示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教育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鼓励各类以一带一路、珠还合浦、丸一药房故事等包括童谣、舞蹈、民间手工艺制作等典型元素的精品创作,推出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彰显北海地域风范、富有北海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加强对以越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传承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体育进校园”,探索建设学校中华传统体育基地,以武术、中国跤、中国象棋、围棋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抓手,鼓励各学校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运动会、大课间活动。全面提升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创作,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微广播剧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艺评论,倡导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四)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传播作用,推进传统展陈认知功能向深层次文化教育功能的转变。各单位、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北海历史文化使者评选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陵园等作用,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列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旅游文体局、市文联 (五)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阵地作用;要坚持积极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潜移默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 课程建设
各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自身实际编写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并将此教材作为各校德育教材的核心部分,教材内容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教育为重点,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教材内容。小学每学期不少于 12 课时,中学每学期不少于 14 课时,可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进行学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分年级、成序列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课程要体现主流价值观点,注意反映优秀军事传统文化,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的开发,切实保证课程质量,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同时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2. 学科渗透
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中蕴涵传统文化因素,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要求。
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许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恰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学工作之中,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职责。
3. 活动引领
(1)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要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晨会、班队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传统美德的故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道德模范事迹等,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爱国爱乡、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意志品质;养成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的道德行为。同时,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研究性学习,认真挖掘各学科中蕴涵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科教学实现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各中小学校要立足课程,有选择地诵读国学经典,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举办中小学生书写活动、诗词大会,中国节庆日诵读活动等,打造一批“最美读书声”等校园诵读品牌。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扎根学校。幼儿园和小学 1-2 年级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为主;小学 3-4 年级以《声律启蒙》《千字文》《朱子家训》等为主;小学 5-6 年级以《孟子》《学记》《增广贤文》《孝经》(节选)《论语》(节选)等为主;中学以《论语》《大学》《孟子》及经典古诗文等为主 同时,鼓励师生共诵、亲子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 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内容,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通过课堂学习和晨会、班队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大家谈、主题演讲、读书征文、故事汇,组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重点开展“我讲传统美德故事”“小小传承人”“我的家风故事”读书征文“小小百家讲坛”“寻访红色足迹”“墨香书法绘画展示”以及“英雄在我心中”等系列教育活动。
(4)主题活动 以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教育、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展示活动。开展“戏曲进校园”“书画进校园”“传统体育进校园”“民族舞蹈、音乐进校园”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修养。如邀请文艺团体和非遗传承人(篆刻剪纸等)走进校园,开展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活动。
(5)社团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组织成立...
篇三: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dquo;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社会教育,不断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现决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现将工作安排如下: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工作安排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国画、中华武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参观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文化遗址,组织协调文联、书协、戏曲协会等单位,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学校、社区和青少年官、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场所,进行传统文化授课和培训。
各基层团队组织要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和上报工作,各项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情况报送团县委邮箱。
篇四: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ad and Write Periodical November 20212021 年 11 月 第 18 卷 第 11 期Vol.18 No.11读 与 写 杂 志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几点策略韦 要(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金浦幼儿园 广西 钦州 535399)摘 要: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展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手段、家园合力课外延伸教育等策略,加强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还能使中华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加快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步伐,走向中国美好明天。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11-0338-0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1] 。”可见,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美好明天需要他们的努力,祖国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支撑,今天的幼儿就是祖国明天的希望,应该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学习我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保留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种文明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得到更繁荣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步伐。让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并得以茁壮成长,让他们站在这稳固的“根基”之上,传承并发展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教育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策略。1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教育,实施逐步渗透幼儿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师要抓住教育的适当时机,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一是结合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下来了许多包含着浓厚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诞生都有它的典故,或者是有故事来源 [2]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庆祝方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幼儿园教育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进行“端午节”活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学习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让幼儿向屈原学习,从小就懂得要热爱祖国。还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包粽子的乐趣,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制作方法,品尝不同味道的粽子。还可以开展赛龙舟活动,让幼儿进行赛龙舟比赛,通过比赛让幼儿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学习活动,不仅让幼儿亲身体验端午节的意义、学会了生活之中的一些技能,还培养了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在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主题活动上,教师可以在教室布置上巧下功夫,如在教室门口贴上春联,给孩子讲讲我国的对联文化,还可以给他们讲“年兽”的故事,给幼儿发放老师们自己制作的“红包”……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喜庆气氛,并了解了春节的相关习俗,体验与小朋友欢聚在一起庆祝节日的愉快心情。二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进程,要加强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教育,让幼儿从小就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文化,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2 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手段,提升幼儿学习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传播手段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应该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手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更深刻地印在孩子的心里。绘本、漫画、动画片、电影、PPT 课件展示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通过这些新的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孩子会觉得非常有趣,从而更容易接受,寓教于乐。如认识巾帼英雄花木兰时,教师可以在让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后,再组织幼儿学习。幼儿在观看动画片《花木兰》时,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会更吸引幼儿的兴趣,花木兰孝顺父母、报效祖国的高大形象会凸显在幼儿的心里,从而更能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达到更好的教育意义。3 家园合力课外延伸,巩固幼儿学习效果家园共育,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家园合力尤为重要。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利用好家园共育这一个重要载体,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巩固幼儿的学习效果,使传统文化能持续传承并发展起来。例如,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时,可以邀请家长一起,配合幼儿进行亲子阅读打卡活动,助力幼儿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作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养成幼儿阅读好习惯;再如,幼儿园在组织学习《悯农》古诗后,幼儿园可以和家长一起,大手拉小手,家园合力监督并教育幼儿养成节约好习惯……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至今仍立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顶端,它是我国发展的强大“根基”。教师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去,让幼儿从小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并得以茁壮成长,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化得到繁荣兴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使中国走向最好明天。参与文献:[1] 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2] 刘宝生.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4,9.338 - -。
。. .。
。
篇五: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20.05 (上)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摘 要]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从书本上的“知”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行”。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单元的“传统文化学习”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以生为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五千余年的历史文化,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对此,本文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做了探索。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有别于学科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加对中国人身份的自我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童气、地气、灵气合一,寻求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韵味(一)接童气,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探传统文化初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福建省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学 黄莹莹梭利指出: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因此,授课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切不可站在成人角度解读教材、编写教案。缺乏了儿童视角的道德与法治课只会失了本真,味同嚼蜡。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除了要备文本以外,还要考虑该“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这一主题宽领域、大纵身的特点。对此,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该单元教学更接童气。例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课时,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本班有几位书法爱好者,我请这几位书法爱好者组织一次模拟书法字帖拍卖会,拍卖他们临摹的字帖(楷书、行书、草书、大篆、小篆)。拍卖者利用 PPT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该本字帖的历史由来、书法家简介、字帖的艺术造诣等。竞拍者(小组)拍得后可免费在组内借阅一星期,而后归还原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和中国汉字之间的距离,于细微处填补学生大脑中传统文化的空白,探得传统文化初韵,同时也为课中做好铺垫。(二)接地气,以儿童视角组织教学,品传统文化情韵教育初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教授道德知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间歇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道德知识教育,而是对人思想、品格、行为习惯等的教育,需要以心交心、以情动情;需要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需要诲人不倦的耐心教育;需要有教无类的公心教育。《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宣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我校 2015 届毕业生翁馨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学生对这一节目颇有好感。我将《传统美 德 源远流长》一课设计为“中国诗词大会校园版”,将本课知识点、相关链接、活动园等内容设计成闯关题目,以嘉宾点评的方式渗透阅读角的内容。第一场的场上竞争后,学生意识到要想获胜必须要多认识、多了解中国的民族英雄。于是,学生在课下主动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们认识了“宗悫”的伟大志向、“苏武”的气节、“范式”的诚信,在无形之中受到了爱国教育,在历史隧道的穿行中为自己烙上“我是华夏子孙”的印记。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的“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这一章节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以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片断,在学生惊叹“金针封穴”的神奇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是作者的想象,但想象并非毫无根据,主要依据来自中国古代的武术、中医学。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了解了中国的针灸、推拿、拔火罐等,纷纷表示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再把视线转到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屠呦呦身上,由此引出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以及中国医药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手段,传统文化的情韵在无声中钻入学生心怀,课堂效果极佳。(三)接灵气,以儿童视角设计课后作业,觅传统文化余韵打铁还需趁热,课上努力营造的氛围如果没有课后的延伸,这种人文情怀会大打折扣。如何设计非学科化的作业,体现道德与法治课明理导行的特点,并尽可能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转换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57 2020.05 (上)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摘 要]信息技术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上,有效科学地导入应用微课。并基于微课高效、快捷、有趣、生动的优势,在导入教学中的应用时,让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建设力。[关键词]信息技术 微课教学 实效性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利用“微课”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张 耘字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一般是 5—10 分钟的简洁、生动、直观的小视频,是以互联网为渠道搜集紧扣教学主题的图片、声音、视频、文字、动画等的素材资源,利用软件对筛选过滤信息,然后进行有效组合,以辅助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在教学中凸显的优势,以视频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让微课助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是教学高度关注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面对教师对课程枯燥的技术知识点讲解时,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自然不高,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而将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预习教学时,将微课代入其中,可以达到有效的预习效果。例如:在教学《鱼儿悠悠》这一课之前,教师便可以结合本节课程以画“鱼儿”探究活动 , 通过录制一条关于五彩斑斓的鱼儿绘制过程的微课内容,引导学生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性的观看微课。通过微课生动主观的表述引导,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微课的会体验行动。传统文化这块的教学除了书面上的练习以外,比较难用其他方式来呈现。我在课下尝试创新以下几种方式:1. 辩论形式“我为中国古代科技代言”PK“我为现代科技代言”——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一轮辩论后,在下一节课上,正反方互换。于是,学生课下分小组搜集资料,做足充分准备。在第二课时上,与教师再进行辩论,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这种爱无须灌输就悄然在学生心中发芽。最后,教师总结:正是有了古代科技做基础,现代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更多的辉煌,中国的未来还需要你们来开创。辩论结束后,鼓励学生以资料卡的方式保留自己的讨论结果。2.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在三个大主题上完后,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总结,从人物、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分项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将深度理解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思维导图表达于纸上,为有别于纸笔测试的课程评价助力。3. 表情包设计《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结束后,如何编写既不是书法练习也不是说文解字的作业设计?“表情包”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表情包”以图片为素材,配上相匹配的文字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几乎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教师精心挑选出适合做成表情包的甲骨文,让学生根据图配文字,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作业,学生当然能兴致盎然完成本次作业。4. 编写剧本 有一部动画电影《天才眼镜狗》讲述了狗博士“皮博迪”利用自己开发的时光机带小男孩“舍曼”亲身经历书本上“枯燥”的历史事件。受这部电影的启发,我设计了编写剧本的课后作业——请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文字、科技、美德方面表现突出的一个历史人物的剧情改写,要求合理地想象。学生查找资料、头脑风暴、推敲词句、模拟表演忙得不亦乐乎。作业上交后,教师对剧本进行展示,并投票组织评奖。三、结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课堂中明理,明理后导行。从儿童视角出发,不仅有利于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让孩子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也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除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还可以结合研学旅行、校园艺术节等多种活动来进行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的韵味从书页中走出,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参考文献:[1] 章乐 . 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8).[2] 钟守权 . 传承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 [M].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篇六: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叶城县第一小学 2011 年 3 月 20 日
叶城县第一小学关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 工作目的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是一个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更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举措, 是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他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应该认识、 学习、 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 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形成道德行为规范, 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竭尽全力, 为祖国的繁荣、 民族的希望贡献才智和力量。
二、 指导思想 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为指导,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实施“素质教育” 战略, 深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引导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 培养爱国情怀、 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工作目标
通过上班(队)
会课、 听讲座、 演讲比赛、 手抄报比赛等多种的教育方式,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使我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 实施时间 2011 年 3 月 20 日—5 月 20 日 五、 工作安排 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学习动员阶段(3 月 20 日—3 月 28 日 )
:
(1)
学习《叶城县一小关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这篇材料, 也可自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材料进行学习。
2、 展示与巩固阶段(3 月 29 日—4 月 28 日 )
:
(1)
学校在宣传橱窗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资料。
(2)
各班必须召开一次主题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当代中学生》 的班会(4 月 5 日下午第七节班会课)。
(3)
各班要出一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4月 24 日统一检查)。
3、 活动与深化阶段(4 月 29 日—5 月 20 日 )
:
(1)
请知名人士作“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专题报告。
(2)
请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开展讲座。
(3)
举行相关活动。
六、 活动安排 1、 三、 四年级手抄报比赛, 主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1)
作品纸张必须按要求用 A3 白纸, 并在参赛作品右下脚注明姓名、 班级。
(2)
应紧扣主题, 思想要深刻, 内容积极向上。
(3)
手抄报的形式不限, 排版合理, 书写整洁, 图文并茂。
(4)
所有参赛者都应独立进行创作, 不得抄袭别人作品。
(5)
截稿日期:
5 月 10 日前交到德育办, 逾期不候。
2、 五年级演讲比赛。
(1)
演讲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2)
评比标准:
主题鲜明, 吐词清楚, 声情并茂等。
(3)
每班各派一名演讲最优秀的同学代表本班参加比赛, 于5 月 10 日上午课间操时间在德育办报名抽签, 逾期不候。
(4)
比赛时间和地点:
5 月 11 日下午 5:
30 在会议室比赛。
3、 六年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征文比赛。
(1)
征文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字数不少于 600 字。
( 2)
征文要求:
所有参赛者都应独立进行创作, 不得抄袭别人作品。
(3)
各班选定两篇最优秀的文章代表本班参加比赛, 于 5 月10 日前送交德育办, 逾期不候。
七、 评比办法 1、 对以上的工作和活动我处及时监督检查, 对没有实施的班级通报批评。
2、 奖项设定 (1)
初三、 四年级手抄报竞赛。
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5 名; 三等奖 10 名。
(2)
五演讲比赛。
一等奖 2 名; 二等奖 4 名; 三等奖 6 名。
(3)
六年级征文比赛。
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5 名; 三等奖 8 名。
3、 考核办法:
本次比赛将对获奖个人颁发奖品, 获奖班级按
一等奖得 5 分、 二等奖得 3 分、 三等奖得 2 分、 参加而未获奖得1 分、 不参加不得分的方法将比赛所得分数计入《班组德育工作评估》 “德育竞赛活动” 项内, 同时张榜公布。
篇七: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 学校责任重大。作为一所典型的乡 镇农村初中学校, 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 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 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 思想倾向、 心理倾向、 心理素质、 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过多的依赖家长, 缺乏自立能力, 欠缺劳动习惯; 自私自利, 不太合群, 集体观念淡薄; 花钱大手大脚, 不珍惜劳动成果; 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没有任何民族意识、 集体意识、 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 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二、 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 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 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 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 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 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 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 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 因此,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 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1、 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 只考、 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 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 爱家、 道德、 伦理、 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植扶正驱邪, 扬善惩恶的风气, 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水平、 民主法制观念、 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 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 宽以待人、 富有同情心、 帮助有困难的人等, 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 礼貌教育、 善心教育, 这是立不容缓的。
(1)
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 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 俭良谦让的美德, 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 失落了。
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 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 “知荣明耻”教育, 或在班会、 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
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 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 缺乏谦恭友爱。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
开展礼仪讲座、 比赛、 表演,
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 养成同学友爱、 尊师重道, 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
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 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 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
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 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 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 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 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 关怀别人、 理解别人的教育, 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 人生近四十, 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却是一事无成。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 教书十七年来, 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 不知忙于什么? 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 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 看看身边的教师们, 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 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 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 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
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 很难想象, 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 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 读好书呢。
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 不看书, 不写作, 不思考, 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
真是有点危险。
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 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 从中挑出几本, 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 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 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 快快的充实自己吧, 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 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 最连贯的。
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 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所以作为中国人, 作为中国的教师,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 分别是:
绪论, 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德、 智、 体、 美的教育方面, 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内容非常详实, 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 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 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 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 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去除其中的糟粕。
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
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
中国的科举考试, 自隋文帝开始, 延续了 1300 余年, 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 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 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
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 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学者顾立雅
认为, 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
“凡法虽美, 经久必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当西方有了小学、 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有了数学、 物理、 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 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 整天“子曰诗云”, 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 废科举、 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 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 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 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 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 也是一大特色。
金榜题名, 是千古俊才的梦想; 就读名校, 是莘莘学子的心愿。
在今天的中国, 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 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再加上受文化背景、 用人机制、 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 郧西一中如何应对? 我们要关注考试, 研究考试, 但不唯考试。
我们的教育, 不是培养“考生”, 而是培养“学生”; 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 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 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第一, 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棍棒教育, 一个是强行灌输。
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 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禁锢了学生的大脑, 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
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 呆板、 消极、 厌学, 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 把上学看成是服刑, 一说放学如同大赦, 高兴得不得了。
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 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
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 即把学生从被束缚、 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探索精神,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 生动活泼地发展, 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 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 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 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 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 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 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二,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学生知识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 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实现“低耗时, 高效益, 轻负担, 高质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做到:
动手做、 动耳听、 动嘴说、 动眼看、 动口议、 动脑思、 动情读。
然而, 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 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 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 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 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 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
第三, 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
素质教育搞好了, 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 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
采取加重学生负担、 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 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 学生处于被动、 屈从的地位, 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 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 再提高就上不去了, 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
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
中国 5000 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 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 讲求“经世济国”、 倡导“博学笃行”、 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内质。
中国的人文精神, 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兼爱”、 “和合”的理念, “先忧后乐”、 “兼容并包”的思想,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 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 提出的“正德厚生”, 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 一种关注民生、 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 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 提倡兼容并包; 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 谨言慎行的人, 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 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 有指标, 但不压指标;有比较, 但不盲目攀比; 有紧迫感, 但不浮躁。
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 更有成就感。
2、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 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
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 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像许多学校一样, 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 习惯不同, 脾气不同, 性格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
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
“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 “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
“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郧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郧西一中教师队伍稳定, 特别是近几年孔雀并未东南飞,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人文关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遵规守则
中国先哲孔子讲到的“从心所欲, 不逾矩”, 是指一种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道德境界。
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是勉强而为之, 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学校管理, 既要尊重人、 关心人, 又要建章立制, 确立行为规范。
管理, 既具有柔性的一面, 又具有刚性的一面。
教职员工的淡泊之志、 敬业之心、 爱生之德从哪里来? 除了自身素质以外, 既要靠优良校风熏陶, 人文关怀激发, 又要靠制度来维护, 来保障。
在商品交换原则无处不在的今天, 横流的物欲完全可能冲破思想道德的防线, 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
要使学校教风越来越正, 学风越来越浓, 校风越来越纯, ...
篇八: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总计划重兴中学传统文化学习总计划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教育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集体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而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又显得尤为严峻。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建设目标
2、近期目标: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掌握 1000 条成语,300 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大学》、《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六、主要内容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7、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七、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室”,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二)创建阶段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各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开始诵读《弟子规》,《大学》、《论语》、《老子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孟子》、《诗经》等,至中学毕业完成。
2、校本课程开发:
2010 年 9 月以前完成《〈弟子规〉讲解》、《蒙学旨要》校本课程的开发;2010 年底以前完成《国学纲领》这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3、校园文化建设:2010 底年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大理石贴壁,设立孔子塑像,校园宣传栏、班级壁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
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八、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九、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研究室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德育处、团委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3、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4、做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篇九: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屯镇黄坡小学 开设《古诗文诵读》 课程的实施方案2010. 9
姜屯镇黄坡小学关于开设 《传统文化》 课程的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博大精深,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 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了 解历史名 人、 名 胜古迹、 科技发明、 艺术创造( 如建筑、 绘画、 书法、 戏曲)
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 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 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 课程目 标 ( 一)
、 总目 标 1. 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 初步感悟、 了 解传统文化的精神、 审美理想、 审美情趣等, 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自 豪感。
2.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品位, 不断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
3. 初步了 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自 觉拓展学习视野, 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 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5.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提高个人修养。
6.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培养合作意识。
( 二)
、 阶段目 标 第一学段( 1 至 2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40 首( 篇或段)
, 能大体了 解其意思。
2.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诵读等活动, 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 了 解中华传统节日 、 民俗风情, 培养自 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 初步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形式, 提高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 了 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 人、 名 胜古迹等, 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 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 了 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 生活中讲文明, 讲礼貌。
8. 能自 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初步具有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的意识。
第二学段( 3 至 6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120 首( 篇或段)
, 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 能够尝试表达自 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 继续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 进一步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
4. 初步了 解古代戏曲、 对联、 谜语等民族文化。
5. 了 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 人、 文化名 胜、 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能够与同学合作, 尝试进行文化名 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 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规范自 己的言行。
9. 通过传统文化学习, 不断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二、
实施建议 ( 一)
、 教学建议 根据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 建议由语文教师兼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本课程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 主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式, 引 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 使学生在诵读、 感悟、 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如诗歌朗诵、 书法比赛、 艺术节等, 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 寻访历史文化名 人、 参与传统节日 活动等, 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4.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 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 认真书写、 勤于思考、 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 得以发展提高, 不可盲目 拔高教学要求。
6. 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
通过品味经典之韵、 感受志士之魂、 领略山水之美、 参与艺术之乐,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力求以情动人、 以情启智、 以情养德,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7.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 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
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8.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 己的文化素养, 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不断丰富自 己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9.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 充分利用农村、 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 对学生进行教育。
10. 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 己的独特性, 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 应注意与语文、 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 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 二)
、 评价建议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彻激励性为主的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 把握评价的目 的 传统文化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评价目 的, 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 重视激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表扬, 及时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 重视过程性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态度和情绪,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体验; 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 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 形成自 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甚至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学校、 教师、学生、 同学、 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5. 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也要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评价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 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 城乡 文化差异、 思维个性差异等因素, 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010.9
推荐访问: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