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3篇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 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向左路平1,2(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601;2.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
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向左路平 1,2 (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601;2.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合肥230601)〔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宝贵经验在理论方面体现为坚持不懈地推动理论创新,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和推动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活转化;在实践方面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增进群众的情感认同,丰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方式;在基础保障层面表现为不断巩固和提升党的领导,强化人才支撑和完善制度保证。新时代,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把握时代新动向,调整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策略;加强基础保障力度,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后盾。〔关键词〕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启示;未来趋向〔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89(2021)04−0362−07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支撑党百年不倒、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党选择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持续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来保障思想的先进性、促进理论的大众化,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纵观百年历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深深地嵌入到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概括,有助于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验积淀、方法借鉴和理论启示。一、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在建党百年历史实践中,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早期积淀:建国前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摸索建党初期,党的历次会议文件中就已经提及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其中,正式文件中最早提及宣传工作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1]6 ,对党的报刊宣传的原则、方略和基本遵循进行了规定,这是建党后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涉及意识形态建设。随后,在党的重要会议文件中都会提及思想宣传、政治工作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的议题和决议案。新中国成立前的 28 年,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其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原则,并且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理论。建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党内领导人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导致党各项工作的僵化与教条化,也致使党在理论上大大受限,最终导致在发展中遭遇实践上的巨大挫折。但最终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理论的“沼泽”和实践的困境,确定了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收稿时间〕2021−05−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编号:20KRIZYZD0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成就”(编号:SK2020A0034)。〔作者简介〕左路平(1991 − ),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21年8月第37卷第4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Aug.2021Vol.37 No.4的根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也成为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其二,初步建立党管意识形态的格局,解决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在早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认识到获取思想领导权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等领导人也明确提出要增强党的思想领导权。具体而言,表现为明确报刊和宣传机构全部归党管的原则要求,在党的成立大会后第一个决议 [2]325 上就明确指出:“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而后,这一原则和要求在发展中不断被完善和巩固,到了延安时期的 194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便决定设立宣传委员会,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三,探索了一系列在群众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方法。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的技巧、方式和策略。其一,以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党的思想宣传。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多数民众还处于文盲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宣传工作者创新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包括口号式宣传、标语式宣传、民歌式宣传、戏曲式宣传、动员大会式宣传等多重方式。以文艺宣传[3]为例,“歌剧 《白毛女》问世后,几乎演遍了整个解放区,演出时,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许多农民看了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反霸斗争,有效地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宣传方式让群众更加容易接受和认同党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其二,善于把握群众的心理需求来推进党的宣传工作。在党的早期文件 [1]478 中就指出:“因此共产主义者便应当不但指导和训练群众,而且要能考察群众的言论,知道他们的需要,在口头上文字上的宣传表现他们的心理。”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心理最渴望的是获得土地,摆脱封建地主和军阀的控制,党便提出了“打土豪、分土地”的口号。 (二)初步布局: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未一蹴而就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各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思想毒瘤仍然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度和认同度。其一,树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建国初期,党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即“领导或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 − 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领导或推广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 [4]77 。同时,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潮、旧观念的批判和斗争,包括“反帝反修”运动、批判资本主义唯心主义思想等,引领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树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民众心中的主体地位。党还通过建设马列学院、开授马列课程、开展全民知识普及等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生活化,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众思想领域的主流地位。其二,初步构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框架。建国后党的领导人推动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化布局和整体构建。在理论研究中,开设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政治宣传;在学校教育中,专门建立了一系列马列学院,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在宣传机构建设中,建立了党内的专门宣传部门;在文艺发展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创作出来并呈现给人民;在日常生活领域,党的意识形态主张通过各种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大字报、宣传标语、壁画、年画)被送入寻常百姓家。总之,通过一系列政治机构、宣传部门和宣传策略的综合施用,党实现了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布局。其三,遭遇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挫折并涅槃重生。新中国成立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但最终得以纠正并重新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正如有学者认为,1956 − 1976 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整合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成为该时间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内容 [5] ,最终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危机和困境。但经历这段曲折后,党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调整完善: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围绕这个中心工作继续开展,实现了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一,建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第37卷第4期 左路平: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向 363
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始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来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冲击。党确立了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底线,即坚守“四项基本原则”,为主流意识形态解决和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内容、先进理论提供了前提。但同时,包容并不代表接纳一切,针对错误思潮、价值观的斗争也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其二,进一步巩固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改革开放后,党依然保持着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且善于抓住重点,从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接班人入手,加强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1980 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3 年又决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培育意识形态建设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还相继试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1 世纪初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设立相应的 6 个二级学科。至此,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专门人才培育形成了有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整体布局。同时,21 世纪初党中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教材出版、人才培育、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资金、资源、人才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其三,适应时代变化需求,开拓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互联网新场域。20 世纪末,互联网快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地,但其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给生活带来了大量问题和挑战,成为世纪之交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国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空间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入侵,也来自于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网络传播、负面社会情绪的网络渲染等。这些都要求党开拓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场域,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动态和舆情动向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监控,还要加强网络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全力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迈入新阶段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新阶段。其一,将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定位为党的“极端重要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培育新时代“四个自信”等。并且通过一系列实践举措来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包括宣传方式的创新、宣传思维的改变、宣传话语的转换等;在网络空间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着力营建风清气郎的网络生态,建立重大舆情回应机制等。其二,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在人才队伍、物质保障、社会地位、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如高校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各级党委建立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实施等。在高校领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博士的招生数量,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后备人才。而且,还“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 、论坛上‘失声’等问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积极纠偏” [6]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融入教材、融入生活、融入课程。其三,加强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设。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建设。具体而言,在国际领域打造和传播中国故事,以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走出去,以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价值认同;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增强他国对中国的道路认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全球发展谋求新出路。
二、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密钥通过对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进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智慧。
(一)理论层面: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活力与吸引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于党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丰富和完善。其一,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始终保持36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8月
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党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理论也唯有以现实为导向,为现实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百年历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分别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困境,破解不同时代的发展问题,为中国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案。其二,坚决同错误思潮做理论斗争,在斗争中保证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正如毛泽东 [7]230 所言: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一直秉持“真理愈辩愈明”的观点,在不断同错误的社会思潮斗争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进行的理论斗争也保证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如在党成立的早期,党内分...
篇二: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
中国共产党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认为:“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1 在他看来,这个理想或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遵循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中国化的建设原则,坚持价值目标、理论阐释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牢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回答时代之问,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中持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发展,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及现实启示梁华平陆卫明【 摘要 】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同、整合与革命动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巩固与群众动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拨乱反正、凝聚发展共识与改革动员和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复兴动员的四个阶段。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凝聚时代共识、需要坚持斗争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牢牢掌握领导权、需要守护人民中心的价值选择、需要推进话语转换。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给予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维度,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性,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守正创新,必须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主体,将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领航定标。【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 中图分类号 】
D6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4527(2021)04-0010-08【 基金项目 】
201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形成的历史逻辑与作用机理研究”(17ADJ007)。【 作者简介 】
梁华平(1978—),男,陕西咸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陆卫明(1964—),男,浙江象山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1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2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140页。2021 年第 4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总第 258期)No.4,2021Serial
No. 258
11一、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紧抓意识形态建设,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相互呼应、相互增益。与时代主题、历史任务、社会实践耦合协调,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优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整合与革命动员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政治认同和思想整合。它“通过为每一个人提供相似或相同的理解、信仰、价值和意义,使个人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建立起联系或认同,从而整个社会成为一个被整合到一起的共同体”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即以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为奋斗纲领,为时人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视界”,并相信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达致目标,这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统一,立足国情,提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目标,成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素。毛泽东指出: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2 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使先进的理论不仅掌握在先进的阶级手中,而且要掌握在群众的手中,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源泉。1938年,在总结长期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并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实现了思想整合和政治认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亦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党员多数,“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3 。通过意识形态建设的努力,形成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非常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认同,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动员能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巩固与群众动员学者林尚立指出:“伴随着政治革命所带来的国家制度更替,中国社会也必须进行意识形态的更替,以保证革命的完整性和最终的成功。”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意识形态建设累积了强大的合法性资源,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和巩固的历史基础。建国初期,非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方面仍占有很大比重,尚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就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毛泽东告诫全党,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5 。作为初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意识形态的建设为其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在革命思维和建设思维的双重协奏中,意识形态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接连运动式、群众广泛参与的批判、否定和破除,对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状态进行了彻底的纠偏;出版《毛泽东选集》,并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现实需要,凝聚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共识,为“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思想文化基础。1954年,颁布和施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共产主义奋斗目标,进行广泛群众动员,凝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共识。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中心任务就从革命转型为建设,“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6 。由于革命思维的强大惯性,50年代中期以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长期的错误批判和斗争,不仅造成了其自身建设的困境,亦严重制约了其它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即定位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使高远的意识形态建设目标与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巨大张力而沦为空想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带来严重后果。1
景跃进等:《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页。2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5页。4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4页。5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29页。
12(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凝聚发展共识与改革动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各领域纷繁复杂的局面,邓小平敏锐的抓住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禁锢和错误倾向这个制约各方面发展的首要因素,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并指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用它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各方面工作拨乱反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在批判和重新诠释旧有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提出新论断,形成新思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进一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指导各方面工作的旗帜,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新论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从道路确证、党的建设、发展认同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思想资源。这一时期,亦是社会剧烈转型和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时期。针对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错位,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性的思想政治问题。此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针对“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自由主义等层出不穷的社会思潮,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和斗争。从而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凝聚了发展的共识,成为改革动员的思想引领。(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复兴动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增益性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两个大局”成为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基础质素。由此,意识形态建设体现出国内与国际并重、理论与话语并重的维度转换,呈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第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树立民族复兴自信,凝聚民族复兴共识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理性选择。第二,承继和凸显人民中心的执政和发展理念,为意识形态建设确立价值理性选择。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 第三,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旨归,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样态”,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为意识形态建设规定向度选择。第五,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制度体制,为其建设强基固本。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等。第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为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世界历史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续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必由之路。这一时期,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抓手更加有力,成效也更为显著。二、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 走过了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41页。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13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4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1期。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6页。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页。(一)凝聚时代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目标意识形态是政治共同体或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形式,反映特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以此凝聚共识,力求实现特定目标,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力证。毛泽东强调指出“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1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引领等政治功能是其首要目的,而其创新的主要动力即来源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合道义性,凝聚革命共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实现意识形态由阶级意识形态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转换,凝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思想路线的重大调整为起点,突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改革与发展共识;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破解发展瓶颈的突破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诉求,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篇三: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0 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项目号:20JD00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商爱玲,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高校维护稳定咨政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梦玲,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商爱玲 龚梦玲[摘要]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坚持中国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在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历经较量与争夺、确立与曲折发展、调适与有机构建、巩固与创新提升四个发展阶段,具有权威性与渗透性、先进性与价值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排他性与包容性有机统一的典型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话语优势。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继承既有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准确把握话语方向、关注话语主体互动、科学设置话语主题、有效拓展话语载体,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和精神力量。[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话语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与学界研究进展(一)问题的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坚持中国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良传统,百年来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当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从国际层面看,意识形态斗争愈加激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暂时优势,通过话语霸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 “西化”“分化”中国。从国内层面看,改革开放步入深水2 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2 期区,社会利益分化、思想文化多元、网络信息冲击等现实问题更加凸显,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考验,我们要树立历史思维,系统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历程,深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① 。(二)学界研究进展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执政根基和一个社会的内在凝聚力,从根本上回答的是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一课题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学术界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一是立足于话语权与领导权的关系,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包括 “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 ② 。二是关注话语构成要素,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由“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主题以及话语载体”等部分构成 ③ 。三是讨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属性,强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④ 。四是分析话语权的本质与功能,指出 “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包括话语解释力和话语传播力”⑤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立、演变和转型的历史,学者主要从三个维度研究其历史演进。一是根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过程划分为以 “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 “改革”话语为主题的三个历史阶段 ⑥ 。二是从意识形态斗争角度出发,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分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弱变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的强势地位以及改革开放至今面临的挑战等三个阶段 ⑦ 。三是对某一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展开具体研究,主要分别对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等不同阶段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展开讨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学者立足于 “话语方向、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语境和话语影响”五个基本要素,论证了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基本经验 ⑧ 。有学者注重挫折教育,从话语权建设的曲折实践中总结出要始终坚持 “三不能”,即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不能处于封闭保守状态,不能搞意识形态斗争扩大化 ⑨ 。也有学者从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总结历史经验,周连顺借鉴制度学派的理论观点,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瑏 瑠 ;侯惠勤从塑造当代中国形象、构建创新型话语和坚守社会主义底线三个维度对改革开放后党意识形态建设经验进行总结 瑏 瑡 。3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瑏 瑠 瑏 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23 页。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年第 12 期。李安增、孙秦敏:《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审思》,《山东社会科学》2020 年第 10 期。杨昕:《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特征》,《理论界》2014 年第 6 期。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3 54 页。尤文梦:《制度与生活: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探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1 年第 2 期。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3 期。宋健林:《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基本经验》,《中州学刊》2019 年第 8 期。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 101 105 页。周连顺:《制度设计与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建构———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中心》,《科学社会主义》2013 年第 4 期。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年第 8 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2 期已有研究成果丰硕,为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界定仍有待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总结不全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建构学理基础,解读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概念,立足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战略演进和本质特征,围绕话语方向、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载体四个基本要素总结历史经验,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和精神力量。二、逻辑前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概念解析“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①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统治阶级要实现观念的整合和思想的统治,需要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所生成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达。立足于这种话语体系来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是研究百年来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支点和逻辑前提。(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话语权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解析。根据 “权”本身的内涵与属性,可将 “权”解析为权利和权力两种基本语义。基于此,“话语”与 “权”结合成的 “话语权”也具有了作为权利的话语权和作为权力的话语权两种属性。一是从伦理维度考察话语权作为 “权利”的内涵,这是话语权内涵的最基本层面。此时的话语权是指人区别于动物,能够通过对话语文字符号的掌握,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并借助一定的话语平台,表达自身诉求的资格和能力。二是从权力维度考察话语权的内涵,这是话语权内涵的最本质层面。正如福柯“话语即权力”命题所指:话语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权力关系, “话语传递着、产生着权力;它强化了权力”② 。作为权力的话语权代表的是一种影响力和控制力,体现了话语者对话语内容的阐释,对话语体系的支配和对话语方向的引领。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密切相关。话语的 “内容、形式和倾向都映射着权力,而这种权力关系的系统再现,则成为了意识形态”③ 。基于此,话语权可解析为宣传、支配、解释话语的权利和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更加强调引领话语背后的思想观念、是非判断、舆论走向、价值取向的资格与能力,身份与地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解析。随着世界政治的发展,政党演变成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任何一个政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同人民群众、国际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政党构建一套吸引人民群众、整合社会思潮、引领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蚁穴自封的,而是需要基于长期的实践构建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建立了共产主义的长远奋斗目标。从指导思想和目标属性上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发挥出宣传、解释和引导功能,引领社会发展走向,主导国家话语的资格与能力、身份与地位。4 3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1 页。转引自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 39 页。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基于苏州企业家的调查》,《哲学动态》2008 年第 9 期。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2 期(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从内在结构出发,无论是作为权利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还是作为权力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都是特定历史社会和制度文化的产物,都是由话语方向、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载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因此,从构成要素出发,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包括话语方向、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载体等基本要素,拥有宣传主流价值观、整合多样化思潮、引领社会方向、主导国家话语的资格与能力、身份与地位。话语方向即话语本身的科学性,主要解决意识形态 “由什么指导”“坚持什么原则”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构建、转型和创新的前提。意识形态建设只有 “举对旗,走对路”,才能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团结民众,凝聚人心,才能经受住百年历史的考验,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话语主体即话语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话语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主要解决 “谁来说” “对谁说”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实质上是一个多重主体,既包括党内领袖、领导干部、全体党员,又包括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工作者乃至广大人民群众。话语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只有实现话语主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有效互动,才能最终达到意识形态 “有人说—有人听”的目的。话语主题即话语表达的核心思想,主要解决意识形态 “说什么”的问题。“主题是特定时代和具体历史阶段提出的主要任务、展现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挑战。”①党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设置必须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不断调适与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才能真正解答时代课题、引领社会发展。话语载体即话语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媒介,主要解决意识形态 “怎么说”“以什么方式说”的问题。话语载体能够有效链接话语主体的两端,推动话语主题的广泛传播。在意识形态传播中,谁掌握了话语载体,谁就能够掌握话语优势和符号资本。在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高效的话语载体为传播工具,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三、历史轨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百年演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艰难探索,不断构建和调整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鉴于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时代任务的差异,可将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划分为较量与争夺、确立与曲折发展、调适与有机构建、巩固与创新提升等四个历史阶段。(一)1921 至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较量与争夺“一个阶级、政党或者社会集团要想获得政权或者巩固自己的统治,仅靠强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话5 3①②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 68 页。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134 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1 年第 2 期语权的较量和争夺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历经艰辛,不断开展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战。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高度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① 。延安...
推荐访问: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史 意识形态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