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5篇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篇1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生命是有限的。她们无法阻止衰老和死亡,但她们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的宽广。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心沉淀下来,把工作当作“第二生命”来过,这就是xxxx县电视台的记者——xxxx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走进百姓生活 分享身边事儿
xxxx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xxxx从新闻编辑岗位被调整到xxxx县电视台新开办的专题《xxxx》栏目作制片人,这是一档贴近老百姓,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栏目。她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被当年xxxx县妇联授予“好媳妇”称号的李店镇白草洼村的马有寿,为了反映她的真实生活,采访挖掘到人物身上最真实、最朴实的闪光点,她和马有寿一起下地、一起做饭吃饭,和她促膝交谈,深刻挖掘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现实,《山一样的女人》这个节目播出时,一组组展现一个农村妇女的坚韧、坚强、艰辛的画面和语言,打动了无数观众。就这样,《xxxx》栏目的一个个故事开始走进百姓的视野,走进百姓的生活。
每当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中许多人和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话家常、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外面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零下二十多度的气候,深夜里,xxxx穿梭奔波于xxxx县各个供暖站,采访那些除夕夜不能和家人团聚的供暖工人;在冻僵的身体还没暖和过来时,凌晨四点多,大年初一,她又奔走于县城各街道,采访正在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紧接着下乡拍摄农村大年初一的民俗现象——“出行”。在xxxx年的春节,她又接到采访任务,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三晚上,她一直和她的同事在乡下采访,她从未感到委屈,看到几百上千个老百姓在她们的镜头前欢天喜地,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到特别踏实。
反映百姓冷暖 心系人间真情
xxxx作为一个反映百姓冷暖的新闻人,视角从未停留在用镜头反应、报道老百姓的生活上,而是尽自己的力量和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xxxx县司桥乡拍摄节目《xxxx》时,了解到司桥乡司桥村的农村妇女张洁爱好写作,用仅有的一条胳膊坚持多年用笔和纸写下日记,记录生活的变化时,她把自己的电脑赠送给了张洁,鼓励她学习电脑知识,学习用电脑写作,还为她送去了一些书籍,一方面让她学习写作知识,一方面丰富了她的生活。当得知古城乡的孤儿常天鹏因交不起学费面临无法踏入大学校门时,xxxx带着她的朋友和同事为这个孤儿到处募捐,为他筹到了大学的第一年的学杂费9000多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陈志强是xxxx年xxxx县的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之后由于家境困难,无法凑齐开学费用,她和她丈夫一起发动朋友为其捐款5000元,让他顺利踏上了求学之路。她还经常去看望界石铺的王珍珠,她从小被父母遗弃,被一个孤寡老人收养,为她买鞋买衣服,定时送钱给他们。并把他们的生活用文字表现出来,发表在平凉日报、兰州晚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一位远在拉萨的好心人,通过报纸看了他们的事迹后,已经决定长期捐助她……
xxxx年6月22日,xxxx县遭遇特大冰雹暴雨灾害,xxxx赶往受灾第一线深沟乡。一连一个礼拜吃住在救灾帐篷,与受灾群众一起抗灾,深度挖掘了女强人王晓玲、王玲香,郭卖坠、王玉荣不畏天灾,坚忍不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通过日记形式,用女人特有的视角,及时向县、市电视台报送了当地受灾的情况和灾民生产生活实景和大量感人的事迹报道。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篇2
疫情发生后,闽北劳模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不同战线。他们率先垂范,坚守岗位,逆向而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彰显出劳模在大疫当前的责任与担当。
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岚谷乡横墩村的山谷间缓缓流过。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前,人工湖面上游动着一群白鹅,宛如朵朵白云。这是福建省劳模兰秀繁创办的福建武夷山市岚谷锦秀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闽北白鹅繁育基地。
4月15日,正值武夷山春茶开采时节,兰秀繁的合作社也已全部复工。在闽北,像兰秀繁这样活跃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模不在少数,他们用行动助力当地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岚谷乡是武夷山市5个省定老区贫困乡之一,白鹅养殖是岚谷乡的支柱产业,用白鹅加工熏制成的“岚谷熏鹅”是当地的特色佳肴。在疫情防控关键期,武夷山市不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为了方便市民采购生活物资,市商务局打造了应急物资线上便民配送平台,兰秀繁所在合作社制作的“兰师傅熏鹅”产品也于第一时间上线。
彼时,虽然合作社没有停产,但员工尚未全部返工,配送人手不足。兰秀繁决定自己上阵,驾驶配送车往返于市区内的门店和社区之间。“每天的订单数为120单~140单,每天早晨7点半出发,常常要忙到晚上六七点才结束。”从2月1日开始,兰秀繁坚持送了16天的货。
疫情期间,熏鹅产品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销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而这离不开合作社采取的“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兰秀繁发动村民参与白鹅养殖,统一养殖流程、统一回收销售,解除养鹅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白鹅。目前,合作社社员达103户,年产白鹅11万多只,辐射带动周边村民500多人发展养殖,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白鹅有了合作社的统一收购,但大米、玉米、黄豆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也困扰着村民。去年5月,合作社在武夷山市区中心地带租赁了400多平方米的场地,设立锦秀园特色农副产品展售区,并建立线上电商平台,将当地贫困户农产品及周边县市农特优产品进行集中展销,为当地众多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找到销路。
如今,合作社业务涵盖白鹅养殖、孵化、熏鹅制作与销售、主题餐厅等多个领域。疫情对农副产品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兰秀繁考虑今年着力发展网络销售以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
同样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的还有福建省宝菱竹艺灯饰公司。“公司与政和县政府签订用工框架协议后,针对贫困户优先下达生产任务,经过技术培训后农户在家就可以编制灯具,实行计件报酬,目前带动200户农户就业。”公司总经理、福建省劳模杨进财介绍,公司现有技术骨干和员工130多人,60%以上职工是本地人,疫情对农户生产的影响较小,目前复工率97%,产能较往年相差不大。
杨进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根只能卖20元左右的毛竹,经过农户加工成竹篾后能卖到150元左右,农户收入增加6倍。企业上门收购农户编制的半成品,根据灯具大小、形状及复杂程度,1件灯具可让农户获得10元~80元不等的纯收入。
面对疫情对市场的影响,杨进财表示:“近年来国内家装需求不断增加,中式装修风格越来越受青睐。作为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和县竹灯饰制作技艺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将发挥技艺特色,提高效益,提升品牌价值。”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份坚守,一份力量。”福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丁文清表示,疫情发生后,闽北劳模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不同战线。“率先垂范,坚守岗位,逆向而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彰显出劳模在大疫当前的责任与担当。”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篇3
曾经有人在急驰的京沪高铁车厢内竖起一枚硬币,硬币在车窗旁屹立9分钟不倒——这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轨道调试精度之高。
4月20日,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开始联调联试。联调联试前,负责张家港北至安亭西区段轨道精调作业的上海工务段266名作业人员经过83个昼夜,完成正线双向244公里的钢轨调校任务,对区间内170万个螺栓、117组道岔及7个车站的轮下部件进行了勘测调整。
1982年进入铁路工作的蒋钱明在这批人中是实打实的元老。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段松江线路车间副主任,他带领同事们以每天8公里的速度高效推进通沪铁路精调作业,道岔调校的误差值控制在0.11毫米以内,仅仅是一张A4纸的厚度。“只有做到这样,车轮和钢轨才能迸发出所有潜能。”他说。
蒋钱明参与过老京沪铁路、沪宁、沪杭、京沪、合宁高铁等多条线路的精调和维护。和钢轨、轨枕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最令人佩服的,是解决过一些连专家都拿捏不准的病害故障。
10年前,蒋钱程参与京沪高铁精调作业,所在班组负责的一段线路因地质因素,无法使用勘测仪器获取数据。当时,在场的不少专家也犯了难。
思来想去,蒋钱明决定用“笨办法”。他找来了线路铺设时的检测图纸,逐一比对,逐一测量,记录、复核、修改数据,近7公里的线路,弯腰、起身、再侧卧俯身,一套动作重复数万次。勘测完毕得出数据后,蒋钱明半个月都无法弯腰系鞋带。
“匹配轮轨关系,外行人看来并不复杂,松一松扣件,调一调螺栓,都是一些基础动作,其实里面学问可大了。”安全科科长许宏路说。
参与老京沪线提速工程时,蒋钱明曾为一处数据异常,深夜步行13公里,查遍两万多根轨枕,9小时后,发现了那根病害轨枕。
别人眼里的“大海捞针”,蒋钱明却认为这是干好工作的必经过程。
对于曾经参与调试的线路,蒋钱明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记忆都能精确到天。“国家对于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一直很大,从普速单线到复线,从250公里动车到350公里高铁,当时没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
“一直在线路上走,时间不知不觉就滑走了。”距离退休还有3年的蒋钱明感慨,这次参与通沪铁路精调作业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参加新建线路的精调了。
和12年前第一次参与线路精调相比,蒋钱明的后背有些驼了,体力也大不如前。但他的工作习惯一直没变,现场测量亲自上手,所有数据必须测量3遍以上。把脸贴在冰冷的轨面上,查看线路情况。
由于每天在线路上“暴走”,接近耳顺之年的蒋钱明没有同龄人的“三高”,走起路来还是虎虎生风。
2012年,蒋钱明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自己数十年来的所学所悟传授给年轻人,希望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匹配好轮轨关系就像看病,抽血、拍片是确定病因,而病因怎么形成的、后续怎么开方子抓药,也必须弄明白。”
“上一段的终点,也就是下一段的起点。”正用心培养“苗子”的蒋钱明说。
余梦伦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俞霄凡)
一门心思
上午9时,84岁的余梦伦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穿过马路,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一号院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60年。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他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运载火箭的弹道方案设计工作,做的都是“破冰船”的工作。他也是余梦伦班组第五任组长,终身名誉班组长。
余梦伦班组成立于1966年,创始人是我国第一代火炮、弹道专家方俊奎。班组先后在高/低弹道设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设计、双向高空风补偿、多头分导弹道设计、探月轨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首一个甲子的航天生涯,余梦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干了一辈子航天,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班组一门心思设计弹道。”
余梦伦被叫作平民院士,他当过最大的“官”就是组长。他还是“一线院士”,直到今天仍每天上班,还在做计算、搞编程。“每次我们找他讨论某个具体问题,他一定会先亲手算一遍,才会跟你谈。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督促,如果自己没想清楚就去找他讨论,他肯定会给你指出一大堆漏洞。”余梦伦班组现任组长马英说。
组员朱冬阁也觉得特别受益于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他不是那种事无巨细一步一步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的,他会给你指引一个方向,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去推导去理解,做完之后再根据你的体会去跟他探讨。”
更让朱冬阁钦佩的,是余老师直到今天还特别关注火箭前沿技术的发展。“国外同行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他有时了解得比我们还多。他反过来会问我们,某个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你们有没有做,有没有新的见解。”
余老师的无私传承令班组的每一个人都受益良多。“弹道设计专业从无到有最难的那一段,很多开拓型的工作都是余老师做的。做完以后,他把相关的成果全都交给后面的人。而且,他不是简单把资料打包给你,而是手把手地教你。”马英由衷地说,班组今天取得的各种各样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都是余老师那一辈人奠定的基础。比如,余梦伦40年前在高空风修正方面获得过突破性的研究,如今以此为基础,班组的年轻人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了更精细化的研究。
作为一个团队,班组不是一两个人特别强就可以了,得每个强,才能整体强。“我们是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一个班组。”84岁的余梦伦院士说,在工作分配上,彼此谦让是班组的一个传统。他最难忘的是,1960年刚大学毕业分到班组,就被派去执行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1059的发射任务。“当时两个组长自己没去,把我这个新人推到前面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
“尊重”也是朱冬阁21年前初到班组时最深切的感受。那时候大家会围着块小黑板,进行特别激烈的讨论。因为火箭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事先把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量考虑到。“即便你是新人,即便你的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他们仍然会很重视。”她说,那种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那种充满热情和干劲的氛围,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觉得“热血沸腾”。
科研型班组和生产型班组不一样,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班组目标的重要一环。余梦伦班组有书库,有考核员工用的题库,还有帮助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培训资料库,大家的研究成果在组内都是开放的,因此平台本身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大家分头各自做研究,然后比比谁的更好,最后优选的结果让大家共享,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都有提高。”余梦伦说。
“一门心思”设计弹道的余梦伦在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也在班组薪火相传。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篇4
走进**市第四医院心内一科病房,我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衣,手拿听诊器,忙碌于病床前中年女性的身影,她就是我市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主任医师,省“五一”巾帼奖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先进女职工,省、市“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市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知识型职工,**市第四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同志。
倾心追求医学 医术呵护生命
**,女, 45岁,中共党员,现任**市第四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市医学会理事,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市心血管疾病学会理事,**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专家,**医学院及佳木斯医学院兼职教授。1984年7月,刚满20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医大临床医学系,扎根于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25年。她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对待业务精益求精,具备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她心系患者,待患者胜亲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德艺双馨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用智慧和爱心救治了无数濒危死亡边缘的生命,她让许多家庭延续团圆充满笑声,赢得了患者家属及组织的尊重和信赖。
**医术高超,医技精湛。参加工作25年来,医治过近万名病人。她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心血管方面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于治疗大面积心梗、重症心力衰竭有独到之处。成功抢救近千例心脏骤停病人,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抢救方案,非常有参考和科研价值。她全心钻研业务知识,阅读了数百种中外医学资料,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撰写了《β受体阻断剂对心衰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30多篇优秀论文,分别在国际、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著书《心内科诊断及鉴别》等专著多部,与专家配合开展新技术,成功为多例心脏病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收到满意疗效,填补了医院该项技术的空白。开展科研项目《降纤酶对成人代谢综合症病人血脂的影响》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提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入住她们科的患者60%都是“回头客”,带亲唤朋都是慕名而来,患者们之所以选择入住她们科,是因为在她们科住院放心,花钱少,治大病。说她是好医生,不仅因为她对医学技术有着很深的造诣,更因为她对患者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执着。她对每一个垂危的患者从不轻言放弃,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队训同样是**的工作格言。
20xx年3月的一天,心内一科突然抬来一位92岁高龄的心脏病人,名叫王凤珍,老人此时已心律严重失常、心源性休克、频发室早、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生命岌岌可危。病人家属看到病人病情危及,又是高龄老人,以为没有希望了,哭着为老人准备后事。**快速为病人查体,并组织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老人,吸氧、除颤、输液、溶栓、心脏胸外按压等等,一套套方案有效采用,1个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3个小时过去了,监护仪上逐步显示了正常的qrs 波群,老人奇迹般恢复了正常心律,病人家属还挂着泪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人的已年愈60多岁的儿子,握着**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襟怀坦荡冰清 玉洁行医廉洁
**为医清廉,医德高尚。几十面锦旗记录了以**为首的集体以真心、爱心、细心和耐心,换来了患者和家属的信心、舒心、顺心和放心;上百封饱含了患者真挚谢意的感谢信,见证了她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不辞劳苦、始终如一、永不言辞的优秀品质,浇铸了**平凡之中更见伟大的良好形象。她始终牢记职业道德准则,对任何一个表达感激的谢金都婉言谢绝。她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胜似亲人,无论官宦显贵,还是褴褛贫民,无论相识还是陌生,她都心态如一地认真诊治,她看重的只有生命。
20xx年5月的一天,一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刚抬进病房,突然出现心脏骤停,她立即抢救,为病人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压,电除颤……,一遍、两遍、三遍……在大家的全力配合下,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可**早已是汗流浃背,腰酸得直不起来了,她的嘴上还粘着病人黏糊糊的口腔分泌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为她竖起了大拇指,“真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呀!”病人的儿子感动得掏出一沓子钱塞进**的兜里,感谢李主任的救命之恩,而她郑重地说:“这是我们医生的本职,这钱留着给病人买营养品吧,我不会收的。”简短的话语,超常的行动,见证了医生崇高的誓言,患者出院时为**送来了绣有“精湛医术转乾坤,崇高精神献病人”的大红锦旗。**以实际行动回答了白衣天使的称谓,以保护生命恪守职责回答了患者以生命相托的重负。
患者梁玉芹的六位儿女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年迈的母亲在半年的时间内5次入院6次抢救,是**主任和所有的医护人员给了她第七次生命,医院之大,不是楼宇面积之大,而是医院精神之博大,医术之精湛,医德之伟大。贵院心内一科的专家和骨干,严谨敬业的精神,廉洁高效的作风,热情坦诚的品德,给我们以天使般的关怀和温暖”。
管理彰显谋略 心系医患真情
**恪尽职守,管理有方。工作中,她更像一架拧紧发条的机器,不停地忙碌着,查房、检查病案,出门诊,备课,搞科研。而休息时间,无论是睡梦中的深夜,还是寒风刺骨的凌晨,她从来都是随叫随到,抢救就是命令,她的生活里只有病人。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医生是一种病人以生命相托的职业,是值得我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的事业。我之所以选择这项事业,是因为我想用我全部的技术和爱心去帮助那些热爱生命的人们。” “真诚、敬业”!这就是**。
作为学科带头人,她更注重知识的更新,她先后到上海、哈医大等地进修学习,引技术、带项目,大胆应用于临床实践,效果斐然。她不但注重自身技术的提高,而且还非常重视科室医护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医护人员轮流外出到**、上海等名院进修,并用自己的钱为科室订阅专业期刊,鼓励医生自学。每周四下午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更是雷达不动,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为大家轮流讲课,大大提高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使科室朝着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方向健康科学发展,确保了心内科在**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的地位。
作为科主任,她始终本着创新管理,发展科室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不等不靠,针对内科老年病人多的特点,她率先开展人性化管理,引导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病人入院时一句温暖的问候,住院时发放一张全程监督卡,出院前征求一次满意度,离院时送一张回访卡的“四一个”模式,有效拉进了医患距离。让病人在诊治中体会到亲人般的厚爱。她严格规范服务流程,要求医生接待病人要主动介绍自己,拉进医患距离,同时,还在病房张贴“致患者的一封信”,让患者监督医护工作。坚持执行选医制、选药制,还病人主动权、自主权、知情权,真正让医疗关怀走近病人。因此心内一科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市学习型先进集体,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第十次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同志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无私的情怀为每一位来院的患者送去健康和关爱,她用爱心倾听病人的心声,用技术呵护每一个病人的心脏,用妙手挽救重危病人的生命,25年的行医生涯,点滴都是动人的乐章!
爱岗敬业个人事迹材料篇5
自踏入新闻行业已十余年了,xxxx把个人成长心路与老百姓的生活糅合在一起,开通了《xxxx》。“调查”、“观察”、“反思”着民计民生,xxxx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到事物本身。在很多时候是她是为了乐趣在做事,而不是为了成败,态度悠然。在节目制作中,xxxx深知“要观众看好你的节目,就要打动观众,要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在工作中,有时为了一组镜头,她不惜反复的捉摸,与同行切磋,多篇作品得到了上级新闻单位的采用,有好几部作品获得了省市新闻奖。但最让她高兴的是,作品反映的人物及事件也得到了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李店镇白草洼的马友寿家被评为全省、全国的五好家庭,她本人在xxxx年被授予“感动平凉人物”的荣誉称号;在新店乡拍摄的《老哥俩的绿色梦》的主人公被评为甘肃省的绿化模范。
也有人会说,一个女人家这么拼命,这么累到底图个什么呀!她图什么呢?除了作品获奖,她个人获得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奖励,连续四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县被文化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xxxx、xxxx连续两年被县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xxxx年被县委、县政府上评为“十佳文化艺术工作者”……
但最让她开心和幸福的是,她的采访对象会时常来看望她,给她讲述他们生活的变化,她图的是采访对象对她的信任,图的是这份她深爱的工作能在许多人的生命里还能留下她的足迹。现代媒体日趋发达,人们对媒体作品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的要求下,要拍摄出人们喜闻乐见的的作品,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作为一个女人,xxxx因为工作着而感到幸福和快乐,因为她知道,离开了工作,快乐、幸福也就没有了表现的底气!
推荐访问:爱岗敬业 事迹材料 爱岗敬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爱岗敬业的人物事迹材料 爱岗敬业的人物事迹范文 爱岗敬业主要事迹 爱岗敬业个人简短事迹 爱岗敬业先进个人材料 教师敬业爱岗事迹材料 敬岗爱业的先进事迹 爱岗敬业代表人物事迹 教师敬业爱岗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