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5篇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全国师德标兵张桂梅先进事迹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师德标兵张桂梅先进事迹她, 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 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 母爱, 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她, 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用真爱点亮了 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谱写了 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
传递真爱的使者
2 0 0 7 年1 月, 一场以向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丽江市迅速掀起, 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 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 记者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 9 5 7 年的张桂梅, 年轻时不仅长得非常漂亮, 而且性格开朗, 能歌善舞,对生活充满憧憬。
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夫妻双双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学教书。但正当夫妻俩沉浸在甜蜜、 美好的生活中时, 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症。
为了给丈夫治病, 她东奔西走到处借钱, 能够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 该花的钱都花了, 但丈夫的病还是不见好转。
1995 年, 身患癌症的丈夫离她而去, 张桂梅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后来, 在同事的帮助下, 她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为了摆脱令她触景生情、 伤感悲痛的环境, 1996 年8 月, 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 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环境赋予了张桂梅新的生机。
来到华坪民族中学后, 她承担起4 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
她所教的班级有的在前院, 有的在后院, 相隔1 0 0 多米, 早上、 晚上、前院、 后院, 她来回奔走, 天天如此, 好像忘记了疲倦, 享受着工作的快乐。
可就在这时, 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
1 9 9 7 年4 月, 张桂梅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 脸也变得特别黑, 但肚子却越来越大, 硬硬的摸上去像块石头, 疼痛难忍。
到医院检查, 结果吓了她一跳, 原来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
医生要她马上住院治疗, 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
但是, 想到承担的4 个毕业班的学生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 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扔下他们不管呢!
一边是学生的前途, 9 年的期盼; 一边是自己的生命, 怎么办?
张桂梅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但这些磨难更加激励起她对生活的爱和希望。
想想那些学生期盼的目光, 她咬紧牙关, 回到学校把检查结果锁进抽屉。
这一切,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 一直坚持到把学生送进考场才住进了医院。
1 9 9 7 年7 月, 张桂梅做了肿瘤切除
手术。
手术后, 医生要求她必须注意休息, 最少要调养半年。
可是为了学生, 她在手术后的第2 4 天, 又走上了讲台。
张桂梅的事迹迅速传遍华坪大地。
县政协委员来学校视察, 校长在汇报时, 介绍了她的情况。
听了介绍以后, 所有委员马上起立向她三鞠躬, 并当场为她捐款6 2 3 0 元。县里召开第八次妇代会, 全体代表和县领导都为她捐款。
希望她好好治病。
对此, 张桂梅眼泪夺眶而出:
“病无情, 人有情, 这是一些多好的人啊!
”
发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两次磨难, 使她想到, 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理解、 帮助和支持呀!
如果没有华坪人民, 她的生命将无法延续。
她说, 她的生命属于华坪, 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华坪人民。
正是由于这种感恩的心态和情怀, 张桂梅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他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校园妈妈的情怀
1997 年 12 月的一天深夜, 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 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 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 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 替他付了2 0 0 元的住院费。
第二天, 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 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 0 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 神情憔悴, 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还有一个男生, 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几次提出退学。
可只有4 个月就毕业了, 眼看孩子中途辍学,张桂梅心痛不已, 每周拿出3 0 元, 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有一段时间, 班里的许多男生夜不归宿, 沉迷网络游戏。
张桂梅得知后心急如焚, 直接将行李搬到了男生宿舍, 与他们同吃、 同住、 同学习。
通过言传身教, 终于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
此那以后, 不少学生有趣地称她为“校园妈妈”。
2001 年, 张桂梅远在东北年近古稀的姐姐病危, 很想见一见她这位已经2 0 多年没见过面的妹妹, 并给她寄来了路费。
可这时, 正赶上一个学生住院交不起住院费, 她又把姐姐寄来的路费给学生交了住院费, 并打电话请求姐姐谅解。
有一次, 张桂梅在乡 下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农村妇女心事重重。
一问之下, 才知道因为山体滑坡, 原来的房子被冲走, 各级政府凑钱给她盖了新房, 但自己也借了些钱。
眼看孩子就要上学, 自己又身带残疾, 正为孩子上学的费用发愁。
张桂梅听后没有多想,对那位妇女说:
“孩子我背走, 你自己找点活干, 什么时候有能力抚养孩子, 就什么时候去接回来。
”就这样, 她将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孩子背出大山, 供他吃住和上学读书。
2001 年3 月, 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 张桂梅义务担任院长。
从那时起, 她又把母爱给了失去父母的孩子们。
2007 年8 月, 党中央、 国务院邀请6 0 位全国部分教师和教育专家到北戴河休假, 并允许每人带一位亲人陪同。
张桂梅作为云南省唯一被邀请的教师, 她的第一个念头是要带多年没有见面的姐姐同去, 但这个念头一闪过后, 她又想到了自己收养的孩子们。
于是, 张桂梅带上了“儿童之家”年纪最小的“小萝卜头”。
现在, “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已经有2 0 多人走向社会, 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1 7 人分布在全省各地读书。
另有5 0 人还在“儿童之家”, 在张桂梅妈妈的呵护下幸福成长。
张桂梅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但她却把自己的工资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都用在了别人身上。
2 0 0 0 年, 国务院给她颁发了5 0 0 0 元奖金, 她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2 0 0 3 年, “三八”妇女节, 昆明市总工会捐给她2 万元用于治病。
2 0 0 5 年,华坪县委、 县政府奖给她1 万元奖金。
这些钱经过她的手以后, 她又转手用到了学生和贫困群众身上。
2 0 0 6 年, 张桂梅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
刚刚从昆明领奖归来, 她就把3 0 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民族小学, 用于新建教学楼。
同时, 把“儿童之家”的一辆微型车和别人捐献的一车衣服也捐给了这个学校。
几年间, 张桂梅累计用于资助学生、 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接近5 0 万元, 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一分存款。
贫困女童的圆梦人
张桂梅在她收养的孩子们身上, 看到了太多的不幸。
不少孩子由于父母缺乏文化, 从小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 家庭也无法摆脱贫困。
这使张桂梅悟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 要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
”因此, 她一直十分关注偏远贫困山区女童教育问题。
她认为, 偏远贫困地区的落后, 主要是教育的落后, 而教育的落后又集中体现在女童受教育程度低。
女童教育成为提高偏远贫困山区人口素质, 改变贫困面貌的关键。
基于这样想法, 几年来, 她致力于兴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 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出席党的十七大期间, 张桂梅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在中央人民广播网演播室, 她接受了9 岁小记者吴梓曼采访。
小记者向她提了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个魔法瓶,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 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张桂梅饱含深情地说:
“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让山里的孩子都有书读, 梦想山里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
”看到十七大报告提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句话, 张桂梅激动不已。
她说:
“国家提
出这样的教育发展目标, 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现在面临的困难还很大, 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 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让山里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高中阶段的教育。
”
作为党代表出席党的十七大归来以后, 张桂梅一边忙着深入机关、 学校、 企业宣讲十七大精神, 一边为兴办贫困女子高中、 新建“儿童之家”奔波。
1 1 月7 日上午, 在给全县的企业老总宣讲十七大精神时, 张桂梅用自己亲历十七大的感受和一桩桩具体的事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总们。
一位煤矿老板激动地说:
“面对奉献两个字, 我自愧不如。
什么是奉献? 在张老师身上就可以找到最好的答案。
”不少老板表示, 一定全力支持张桂梅,帮助她把爱的奉献延伸下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张桂梅一直为之呼吁的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在十七大上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
她苦苦追求的兴办贫困女子高中, 也引起了省、 市、 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1 0 月3 1 日, 丽江市已经安排1 0 0 万元专项资金, 正式决定启动贫困女子高中建设项目。
现在, 张桂梅的计划是面向丽江市的华坪、 永胜、 宁蒗、 玉龙4 个县的偏远山区招收4 个班2 0 0 名贫困女生, 并于2 0 0 8 年3 月, 先招初三预备班,9 月正式就读高中。
与此同时, 长期借用华坪县福利院房子生活的“儿童之家”的孩子们, 也即将拥有他们自己的新家。
华坪县已落实3 亩土地, 并由县政府安排1 0 0 万元, 中海房地产开发公司出资1 0 0 万元新建“儿童之家”。
目前, 这个项目已经正式开工建设。
据悉, 新的“儿童之家”建成投入使用以后, 张桂梅收养儿童的规模可以扩大到1 0 0 人。
到那时, 可以有更多的儿童分享到她的母爱。
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 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先进事迹 于漪, 1929 年 2 月 7 日 出生, 196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 年被首批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自 1951 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 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 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 、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 、 “五讲四美为人师表” 优秀教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 红旗手称号, 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等。
历任第七、八、 九届上海市人大常委, 教科文卫委员 会委员 、 副主任委员 。
2010 年 9 月 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荣誉称号, 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
教育部号召全国教师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学习。
一位师者6 0 年的坚守与追求 ——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参与 20 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评审、 领衔名师基地定期培训、 指导制定上海 “十二五”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82 岁高龄的她, 依然铿锵行走、 奋笔疾书、 呼吁呐喊。
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 她不遗余力。
她, 就是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 60 年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在于漪心目中, 教师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淡泊名利, 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攀登。
她就这样努力攀登着, 走到峰顶时, 自己化作了山峰。
于漪说过三句话, 平白朴实却又内涵丰厚, 道出了一位师者的坚守与追求。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 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于漪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她认为上课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 它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培养, 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后代、 民族的后代。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面对孩子, 于漪的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她为母语的边缘化而痛心疾首, 为功利化的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伤感。在一次研讨活动中, 于漪忧心忡忡地说, 新世纪中学生的心灵如同干涸的盐碱地, 缺少
精神养料。
她大声疾呼: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
老师们要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 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 生命教育无缝对接, 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 对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 于漪高度认同。
她说, 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 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
对于一些新教材中传统篇目保留过少、 新增篇目太多的状况, 于漪隐隐担忧:
“教材固然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打开学生的视野, 但更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文化。
我们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 应该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 怀有一颗中国心。
这是教育的使命, 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 于漪坚定地认为, 在义务教育阶段,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不能动摇。
一肩挑着学生的今天, 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
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 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
她说:
“我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结伴同行。
” 站在为学生成长、 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 她铸起伟大的师魂, 自身也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力量。
“我做了 一辈子教师, 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于漪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修身养性为人师表。
她说: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 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 , 于...
篇二: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5 5 篇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1 1 2009 年,女高创办一学期后,首批招来的 17 名老师走了 9 个。张红琼是留下的老师之一,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走的人大多是因为吃不了苦。” 张桂梅一开始就很明确,山里的孩子基础差,要想出成绩,学生必须要“苦学”,老师更要“苦教”。她面试张红琼时,反复对她强调,去女高一定要能吃苦。和张红琼同去的还有另外两个女生,也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张桂梅看她们瘦弱,摇摇头。
女高老师流失超过一半,学校面临崩溃。最艰难的时候,张桂梅发现,剩下的 8 名老师中有 6 名都是党员,于是把他们召集到一起说:“如果是在抗战年代,这个阵地上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我们剩 6 个党员,我们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给党丢掉?”会后,老师们在教学楼二层墙上画了一面很大的党旗,然后面向党旗,宣誓。所有党员都哭了。
在张桂梅事后的多次叙述中,这件事被视为女高办学的转折点。从这一刻起,红色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前,她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红色教育,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老师的流失让她意识到,面对女高的艰苦办学条件和诸多客观局限,要想留住老师,就必须激发她们内心的理想信念,培育奉献精神。与其说这是女高办学的转折点,毋宁说,这是张桂梅在办学逆境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锚点。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张桂梅:“在女高采取红色教育的模式,是和个人的坚定信仰有关,还是这是最适合女高的一种培养模式?” 她说:“两者都有。” 从效果看,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在张红琼的回忆中,这次会议之后,张桂梅开始带领老师们唱红歌。每天下午五点半,学生们在吃饭,老师们在党旗下集体唱《红梅赞》,这是张桂梅最喜欢的歌剧《江姐》的主题曲。她一句一句教给老师,“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最初,张红琼觉得
很尴尬,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唱这么老掉牙的歌曲,后来慢慢进入到角色中,大家都在唱,也不觉得奇怪了。“学生一开始都在围观,后来甚至会跟着唱。我们老师学生随口哼出来的都是红歌。”她说。
张桂梅在日常的每个环节渗透红色元素,力图在女高构建出一片红色净土。她不允许老师学生听流行歌曲,学生去食堂吃饭时,她把手机放在小喇叭旁放红歌。音乐课上大部分时间也在教唱红歌,课间操时间则是红歌会。
2020 年 11 月 4 日上午九点半,记者在现场看到,女高学生列队集合后,先集体朗诵《卜算子·咏梅》,然后大声喊出口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学习、学习、再学习”“奋斗、奋斗、再奋斗”。热身环节结束后开始跳操,第一首是《英雄赞歌》,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第二首是《红色娘子军》。此前还曾跳过《南泥湾》和《红梅赞》。这些歌曲都由张桂梅精心挑选,旋律由专人改编后节奏感很强,既有年代感也有时代感,再请专人以此设计出系列动作。今年,为了让学生和大山外的世界有更多接轨,在跳第三套操时,张桂梅特意选择了抖音上很火的鬼步舞,配乐是近几年的广场舞金曲《山里红》。这种舞蹈节奏感很强,整个场景看起来大型蹦迪秀,有一种穿越回到 1980 年代的魔幻感。
从 2010 年开始,每周一的课间操新增了宣誓环节。党员老师要宣读入党誓词,学生们则重温入团誓词,然后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学期开学时,全体师生要抄党章。每周六上午有一节思政课,由张桂梅亲自执教,最长时可能持续 2~3 小时。课上,她会讲自己最爱的江姐、赵一蔓和红军长征故事,不断强调要学习红军的吃苦耐劳精神。每周日晚上七点半,高一学生要去阶梯教室看红色电影,既有经典老片《孔繁森》《焦裕禄》,也有新片如《我和我的祖国》。除电影外,还会每周追剧,让 2009 级女高学生陈法羽印象最深的是《雪豹突击队》,“当时每周看一集,我们都边看边哭。” 红色信仰还以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体现于整个校园。最初,教学楼里有一面手绘党旗,后来在新建的足球场上新增了一面“巨无霸”党旗,旁边立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红色大字。“非常壮观,站在这里你会很震撼,这么大一面党旗,你站在下面,想说句脏话都不可能了。”张红琼这样感慨。
和学生的作息接近,女高老师的一天也从早晨五点半开始。地理老师张红琼是班主任,如果有早自习,她要五点多起床,脸来不及洗就骑车赶往学校,中午 11 点下班后,吃个饭,12 点就要回来,下午课从 2 点开始,五点半结束,老师可以吃饭半小时,6 点继续上晚自习,直到 11 点半,天天如此。张桂梅要求,无论有课没课,老师都得全天在女高,这样学生有问题就可以及时找老师解答。
在女高,老师结婚、怀孕都不是偷懒“摸鱼”的理由,想请长假很难,建校至今,没有一个老师成功请过长假。2014 年,张红琼怀孕了,但还要管全校卫生,早晚和学生一起扫地。为躲避扫地,她故意在宿舍不出门,张桂梅就批评了她。对此她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关系就有点冷淡了。后来孩子一岁多,我就主动和张老师申请当班主任,她说,你是一个老师,不能为了家庭就这样松懈,还是要把自己的价值能力体现出来。” 有人问张桂梅,为何女高学生基础差,老师年轻,高考成绩还那么好?她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们能吃苦,因为我们有理想信念教育。” 2011 年,女高第一届学生高考成绩出来后,震惊了整个县城,县委和县教育局在华坪县各中学组织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女高精神”,在全县推广女高党建工作的经验,要求其他学校校长每学期都去女高听张桂梅讲思政课,向女高学习教学管理经验。
但胥国华也坦言,女高的模式复制不了,能学的只有女高精神。“像女高老师一样奉献得那么彻底,其他学校老师很难做到。” 现任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乡长的潘兴陈曾在华坪一中任教,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华坪一中学习女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前、后一小时内都不得离校,要给学生义务答疑。虽然不算作课时工作量,但和上课一样严格考勤,不出席就算旷课,进行处罚,“结果收效很明显,老师对学生的成绩、心理状况都能更准确地掌握,便于采取更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他说。但这只是复制了女高的一个具体措施。更多学校只是短暂地尝试过女高做法,便很快放弃。
在 9 名老师陆续走后,张红琼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一天晚上,她准备向张桂梅辞职。走到她的办公室门口,看到她的桌上堆满了药瓶,她正费力地往身上贴药膏,很受触动,也很羞愧。“张老师自己身患那么多种疾病,仍在为大山里的孩子坚持,我们年轻人怎么还不如她,我于是想跟着张老师再坚持一下。”她这样说道。
实际上,女高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她们的校长。张桂梅丈夫早逝、没有子女、没有房和车,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每个月的 5423 元退休金,也被全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或给老师发奖金。她事必躬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亲身实践自己的理想。
张桂梅只有一个,从这个角度而言,女高模式是不可能复制的。作为旁观者,华坪一中的老师对此看得很清醒。多位一中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女高成功的核心并不是军事化管理,而是找到了一条红色教育的模式来统领全校,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贯穿高中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能够将这套教育模式有效推行下去的灵魂人物,就是张桂梅。
一个因此产生的问题是,张桂梅之后,谁来执掌女高?63 岁的张桂梅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身体状况也不佳,身患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 23 种疾病,2019 年初,就被下过一次病危通知书。今年春节,她再次病危入院。但记者在询问华坪县教育局、县政府领导后发现,对于女高接班人,大家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2 2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老师,我们要去西藏当兵了。” 今年 9 月,张桂梅接到两名学生的电话。原来,在大连读书的冉梦茹和在桂林读书的刘敏相约好了,要去西藏当兵。
“海拔那么高,你们怎么受得了?”张桂梅问。
“不是您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学生笑嘻嘻地回答,“放心吧,我们不会当逃兵,不给您丢脸。”
几个月过去了,两名学生已经正式入伍参加集训,张桂梅还时常念叨着她们。“我一直教育姑娘们要报效祖国,可真去这么艰苦的地方,我又心疼得不得了。”她说。
“张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学生坚韧、感恩、奉献。”杨文华说,华坪女高的学生出去后都像张桂梅一样,能吃苦、肯奉献,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去了艰苦地区。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周云丽说,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靠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种地卖粮,供她和姐姐读书。“当我听说有位好心的老师建了一所免费高中时,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华坪女高每周有一堂全校的思政课,学生们坐在院子里,由张桂梅统一组织理论学习。“张老师会给我们讲革命先烈的事迹,带着我们读党章,还会讲她创办女高的艰辛经历。”周云丽说。
2015 年 7 月,周云丽大学毕业。当时,她已经考上了相邻县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但听说华坪女高缺老师,她毫不犹豫就放弃了正式编制,回到母校担任代课老师,直到一年后才考试转正。
“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周云丽笑着说。
每年的毕业季,是张桂梅最高兴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打电话、发短信给她报喜。“她经常向我炫耀,哪个学生去搞研究了,哪个学生去新疆支教了,然后露出老母亲般的欣慰笑容。”王秀丽说。
平日里,张桂梅喜欢看学生在课间操时排成方阵唱红歌、跳红舞。嘴里还经常念叨:“姑娘们长得多好啊,一个个吃得白白胖胖的。哼,等她们考上大学就得减肥了。” 每天上午课间,歌剧《江姐》的经典选段《红梅赞》都会在校园里准时响起,这是她最爱的歌曲。学生们齐声高唱,她偶尔也会哼上几句。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向阳开…… 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一生。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3 3 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 5 点 30 分起床晨读,晚上 12 点 20 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 15 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 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 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 3 个年级共有 9 个班,在校生达 464 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 11 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 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 10 届毕业生,1804 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 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平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今年 2 月,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火燎的张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 130 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丽说。
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 4 4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 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 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01 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 3 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
篇三: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素材【五篇】云南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素材【1】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 月 5 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 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 16 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
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 5 点半起床,课间出操 1 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 100 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 4 张床铺,1 张自己睡,3 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 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 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 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 11 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 1000 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 50 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
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 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 500 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短评
师者如灯
教师马海至今念念不忘一个场景:2009 年秋,他陪张桂梅老师去家访。走访完大多数学生后,还剩一名家住大山深处的学生。当时天色已晚,要坐拖拉机进山里,考虑到张老师身体不好,马海就让张老师先回去,自己和其他人进峡谷去家访。等马海他们一路颠簸返回,已是后半夜。一出峡谷口,只见张老师提着电瓶灯,站在原处等着马海他们,一问,她已站了五六个小时。马海说,当时感觉那盏灯格外明亮,无论多久都会亮在他的心里。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张桂梅靠的是全身心去“立德树人”。在张桂梅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人格形象。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之路上,我们期待更多像张桂梅一样的名师涌现。
云南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素材【2】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 年,18 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 36 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 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 年 12 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 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 4 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 年 4 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 2001 年 3 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
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 36 个孤儿,从 2 岁一直到 12 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 118 个孤儿,已有 50 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 70 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08 年 1 月 7 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 年 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 100 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 16 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
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 200 名学生家庭,行程 6000 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 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
云南张桂梅老师先进事迹素材【3】
“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张桂梅 18 岁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0 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孰料,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于 1996 年去世。她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逃避过去的生活”。1997 年,她查出患子宫肌瘤,但为带好毕业班,仍然坚持上课,直到把学生送进考场她才住院,
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现在,她患有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每天离不开止痛片。
不幸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烧自我的柴火,转机就在于华坪这方热土和这里的好心人。
1998 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民族中学里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帮助孩子们,张桂梅节衣缩食。
1998 年入党后,她对工作更加投入。她为每堂课设计开场白,有时朗诵小诗,有时唱支歌谣,有时讲个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班级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1 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张桂梅任院长。第一天就收了 36 个孤儿,最小的两岁,最...
篇四: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p>录
“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支撑着我” ——记“燃灯校长”张桂梅
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张桂梅先进事迹报道
2021 致敬张桂梅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材料
张桂梅先进典型事迹介绍
“我没倒下,有种精神支撑着我” — — 记 “ 燃 灯 校 长 ” 张 桂 梅
为 了 燃 起 希 望 , 她 听从 党 的号 召 ,扎 根 边疆 、 巾帼 建 功 , 把 40 多 年 美 好 人 生 奉 献 给 党 的 教 育 事 业 ;
为 了 燃 起 希 望 , 她 践行 教 育使 命 ,与 时 代同 行 、与疾病抗争,推动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0 多年来,先后让 1800 多 名 贫 困 山 区 女 孩 梦 圆 大 学 ;
为 了 燃 起 希 望 , 她 愿做 幸 福使 者 ,不 是 妈妈 、 胜似 妈 妈 , 为 136 个 儿 童 福 利 院 的 孩 子 撑 起 爱 的 蓝 天 。
她 , 就 是 践 行 “ 四 有 ” 好 老 师 要 求 的 优 秀 榜 样 ,是 脱 贫 攻 坚 中 涌 现 出 的 教 育 扶 贫 先 进 典 型 , 是 新 时 代妇 女 投 身 脱 贫 攻 坚 巾 帼 建 功 的 杰 出 代 表 , 是 点 亮 乡 村女 孩 人 生 梦 想 的 优 秀 人 民 教 师 , 云 南 省 丽 江 市 华 坪 女子 高 级 中 学 党 支 部 书 记 、校 长 和 华 坪 县 儿 童 福 利 院( 华坪 儿 童 之 家 )
院 长 张 桂 梅 。
信 仰 如 炬
一 盏 星 火 照 远 方
心 有 所 信 , 方 能 行 远 。
共 产 党 员 为 党 的 事 业 而 奋
斗 , 不 惜 流 血 牺 牲 , 靠 的 就 是 一 种 信 念 , 为 的 就 是 一种 理 想 。
“ 燃 灯 校 长 ” 张 桂 梅 , 就 是 这 样 的 人 , 让 华坪 女 子 高 中 的 师 生 们 远 方 有 灯 、脚 下 有 路 、眼 里 有 光 ,让 理 想 信 念 迸 发 出 改 天 换 地 的 强 大 力 量 , 为 山 区 女 孩追 梦 人 生 铺 起 了 一 条 光 明 大 道 。
这 是 拔 掉 穷 根 的 坚 定 信 念 。
华坪县 地处金 沙江腹地 , 山 区 面 积 占 97%, 2/3 以 上 的 大 山 在 海 拔 1500 米以 上 , 散 居 着 傈 僳 族 、 纳 西 族 、 彝 族 等 民 族 。
走 出 大山 、 改 变 命 运 、 过 上 好 日 子 , 是 山 里 人 世 世 代 代 的 梦想 、 心 心 念 念 的 追 求 。
山 里 人 穷 , 穷 在 意 识 落 后 、 文 化 落 后 。
与 教 育 和贫 困 打 了 半 辈 子 交 道 , 张 桂 梅 最 懂 山 里 孩 子 的 渴 望 ,最 懂 这 片 山 。1996 年 8 月,张桂梅到华坪县中心学校任 教 , “ 女 生 比 例 很 低 ” 、 “ 很 多 女 孩 读 着 读 着 不 见了 ” 的 现 象 , 引 起 她 的 极 大 不 安 。
通 过 不 断 的 家 访 她发 现 , 在 家 务 农 、 外 出 打 工 或 早 早 嫁 人 , 是 大 多 数 当地 女 孩 的 共 同 命 运 。
面 对 山 区 教 育 的 “ 锥 心 之 痛 ” ,张 桂 梅 认 为 , “ 女 孩 的 教 育 问 题 解 决 不 好 , 就 会 陷 入贫 困 女 孩 — 贫 困 母 亲 — 贫 困 下 一 代 的 恶 性 循 环 , 所 以救 一 个 就 是 救 三 代 !”水 激 则 石 鸣 ,人 激 则 志 宏 。“ 我把 那 些 姑 娘 一 个 个 往 回 捞 , 哪 怕 我 自 己 出 钱 , 也 一 定让 她 们 读 书 !
” 在 那 片 贫 瘠 的 土 地 上 , 张 桂 梅 孜 孜 不
倦 地 播 种 教 育 脱 贫 、 创 造 美 好 新 生 活 的 希 望 , 并 将 这一 希 望 撒 向 云 岭 山 乡 。
这 是 拿 命 来 拼 的 坚 定 信 念 。
越是在 艰苦的 地方,信 仰 越 容 易 生 长 ; 越 是 经 风 雨 的 考 验 , 信 仰 越 历 久 弥坚 。
幼 年 丧 母 , 青 年 丧 父 , 中 年 丧 夫 , 还 身 患 骨 瘤 、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 20 多种疾病,经历了数次病危抢 救 。
张 桂 梅 忘 我 工 作 的 同 时 , 忍 受 着 常 人 无 法 承 受的 心 灵 伤 痛 和 身 体 病 痛 。
连 续 的 命 运 重 击 , 怎 么 挺 过来 ? 靠 坚 定 的 信 念 !
困 难 没 有 将 张 桂 梅 打 倒 , 反 而 成了 她 燃 烧 自 己 的 柴 火 。
理 想 就 在 岗 位 上 ,信 仰 就 在 行 动 中 。1997 年 4 月 ,张 桂 梅 被 查 出 身 患 肿 瘤 。
没 钱 治 病 , 举 目 无 亲 。
她 决定 瞒 着 病 情 , 把 初 三 毕 业 班 带 到 毕 业 , 这 一 拖 就 是 3个 多 月 。
后 来 , 学 校 了 解 到 她 带 病 教 学 , 送 她 去 医 院做 手 术 , 当 时 取 出 来 的 肿 瘤 重 达 2 公 斤 , 非 常 危 险 。“ 我 是 老 师 , 讲 台 就 是 我 的 生 命 , 只 要 还 有 一 口 气 ,就 要 站 在 讲 台 上 !
” 她 的 事 迹 传 开 后 , 华 坪 县 各 级 干部 、 老 百 姓 主 动 给 她 捐 款 , 一 位 到 县 城 开 第 七 次 妇 代会 的 代 表 也 捐 出 仅 有 的 5 元 回 家 路 费 , 这 样 的 善 举 ,极 大 地 温 暖 了 她 的 心 , 给 她 以 新 的 生 命 力 。
人 在 难 处最 知 暖 。
“ 华 坪 给 了 我 第 二 次 生 命 , 我 想 为 华 坪 做 些事 。
” 从 此 , 张 桂 梅 的 人 生 就 与 山 区 教 育 事 业 深 深 融
合 一 起 , 燃 烧 自 己 、 照 亮 学 生 , 她 用 拼 命 精 神 , 换 来了 贫 困 山 区 女 孩 人 生 命 运 的 转 折 。
。
这 是 教 育 报 国 的 坚 定 信 念 。贫 困 山 区 教 育 起 步 晚 、资 源 少 、 底 子 薄 。
有 好 心 人 劝 导 她 :
“ 张 老 师 , 女 孩辍 学 问 题 在 贫 困 山 区 具 有 普 遍 性 , 各 级 党 委 政 府 会 逐步 解 决 的 。
” 张 桂 梅 却 回 应 说 :
“ 我 们 等 得 起 , 可 孩子 们 的 成 长 等 不 起 , 她 们 可 都 是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未 来 、山 区 的 希 望 , 女 高 早 办 一 天 , 就 能 少 让 一 批 山 区 女 孩辍 学 , 就 能 多 为 山 区 发 展 点 燃 一 分 希 望 啊 !
” 张 桂 梅只 是 一 名 乡 村 教 师 , 但 她 在 教 育 工 作 中 关 注 时 代 、 关注 社 会 , 她 的 心 中 有 强 烈 的 家 国 情 怀 。
教 育 是 国 之 大 计 、 党 之 大 计 。
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我 国 教 育 事 业 蓬 勃 发 展 , 尤 其 贫 困 地 区 学 生 的 受 教 育水 平 全 面 提 高 , 离 不 开 无 数 个 像 张 桂 梅 一 样 的 优 秀 人民 教 师 的 努 力 奋 斗 。
从 边 疆 到 内 地 , 从 乡 村 到 城 市 ,从 高 山 到 海 岛 , 涌 现 出 张 丽 莉 、 李 保 国 、 黄 大 年 、 张桂 梅 等 一 大 批 优 秀 人 民 教 师 , 一 棒 接 一 棒 , 一 代 接 一代 , 提 高 人 民 教 育 素 质 ,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不 断 为筑 牢 民 族 振 兴 和 社 会 进 步 的 基 石 做 出 贡 献 。
担 当 如 铁
一 份 责 任 筑 梦 想
巾 帼 之 志 不 可 夺 ,弱 肩 也 能 担 道 义 。2007 年,张
桂 梅 当 选 党 的 十 七 大 代 表 赴 京 参 会 , 当 听 到 “ 促 进 社会 公 平 正 义 , 努 力 使 全 体 人 民 学 有 所 教 ” 时 , 她 眼 睛里 跳 动 着 热 切 的 火 苗 。
作 为 党 代 表 , “ 不 仅 是 荣 誉 ,更是一种责任”。为了实现办一所 不 收 费 的 女 子 高 中 、把 山 里 的 女 孩 子 都 找 来 读 书 的 梦 想 ,张 桂 梅 积 极 探 索 ,努 力 办 好 教 育 , 在 党 和 老 百 姓 之 间 架 起 了 一 座 桥 梁 。
从 无 到 有 , 办 负 责 任 的 教 育 。
负责 任是办 教育的前 提 , 哪 里 是 痛 点 , 哪 里 就 是 教 育 改 革 的 着 力 点 。
山区 女 孩 完 成 基 本 义 务 教 育 后 无 法 继 续 求 学 , 怎 么 办 ?张 桂 梅 决 定 筹 建 一 所 免 费 女 子 高 中 , 让 每 个 山 区 孩 子都 能 接 受 公 平 而 有 质 量 的 教 育 。对 于 办 学 之 初 的 艰 难 ,张 桂 梅 记 忆 犹 新 :
资 金 短 缺 、 招 生 困 难 、 条 件 简 陋 ,没 有 围 墙 、 宿 舍 、 厕 所 , 也 没 有 保 安 。
为 此 , 她 拖 着病 体 四 处 筹 集 经 费 , 有 人 怀 疑 , 认 为 她 是 “ 骗 子 ” ,想 着 自 己 的 委 屈 , 她 也 曾 放 声 大 哭 过 … … 但 为 了 山 区孩 子 , 她 都 选 择 默 默 承 受 , 继 续 奔 走 不 断 呼 吁 , 决 心毫不动摇。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 年 9 月 1 日,通过张 桂 梅 的 不 懈 努 力 , 在 各 级 党 委 政 府 以 及 社 会 各 界 爱心 人 士 的 关 心 支 持 下 , 全 国 第 一 所 全 免 费 的 女 子 高 中终 于 建 成 并 正 式 开 学 !
只 要 是 女 孩 , 只 要 还 想 上 学 ,女 高 都 向 她 们 敞 开 怀 抱 。
张 桂 梅 下 定 决 心 :
“ 家 长 们既 然 信 任 我 们 , 把 孩 子 送 到 女 子 高 中 来 , 那 我 们 一 定
教 好 孩 子 , 给 她 们 未 来 。
” 从 有 到 好 , 办 有 质 量 的 教 育 。
推进 普及高 中阶段教 育 , 从 “ 有 学 上 ” 到 “ 上 好 学 ” , 女 高 创 造 了 一 个又 一 个 的 奇 迹 。
山 里 孩 子 学 习 基 础 差 , 要 想 出 成 绩 ,不 严 、 不 狠 、 不 拼 , 怎 么 行 ? 为 此 , 张 桂 梅 制 定 了 一整 套 严 格 的 工 作 制 度 。
在 张 桂 梅 看 来 , 她 的 “ 狠 ” 能帮 助 孩 子 们 突 破 成 长 的 坚 冰 , 培 养 吃 苦 耐 劳 精 神 , 让学 生 经 得 起 风 吹 雨 打 。
她 注 重 因 材 施 教 , 探 索 民 族 山区 学 生 教 育 规 律 , 总 结 出 “ 三 点 三 路 教 学 法 ” :
钻 研教 材 时 抛 开 细 枝 末 节 , 舍 弃 贪 多 求 全 , 突 出 解 决 好 授课 的 重 点 、 难 点 和 特 点 ; 编 写 教 案 、 开 展 教 学 时 , 弄清 作 者 的 思 路 , 设 计 自 己 的 教 路 , 指 引 学 生 的 学 路 。
山里的女孩,一样能考上好大学。建校 10 多 年 来 ,在 没 有 入 校 门 槛 的 情 况 下 , 高 考 本 科 上 线 率 最 高 达 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 100%,帮助 1804 名 贫 困 山区 女 孩 圆 了 大 学 梦 。
她 们 , 曾 经 是 贫 困 生 、 辍 学 生 、落榜生,如今考入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继 续 读 研 、 读 博 , 在 各 自 的 工 作 岗 位 上 闪 闪 发 光 。
为 师 为 母 , 办 有 温 度 的 教 育 。
浇树 要浇根 ,育人要 育 心 。
张 桂 梅 是 校 长 , 是 老 师 , 也 是 母 亲 ; 不 仅 管学 习 , 还 要 管 生 活 、 管 心 理 。
她 把 “ 家 ” 安 在 学 生 宿舍,每天 5 点多起床、晚上 12 点后才休息,拿着小喇
叭 催 促 学 生 起 床 、吃 饭 、做 操 ,陪 伴 学 生 晨 读 、上 课 、自 习 。
她 的 床 旁 边 还 有 一 张 床 , 留 给 需 要 特 别 照 顾 的孩 子 。
她 是 严 厉 的 老 师 , 也 是 和 困 难 学 生 抱 头 痛 哭 的温 暖 妈 妈 , 胸 怀 最 真 挚 的 母 爱 。
女 高 没 有 专 职 的 心 理医生,老师们说:“ 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2001年 3 月 起 , 张 桂 梅 一 边 在 华 坪 县 民 族 中 学 当 老 师 , 一边 兼 任 华 坪 县 儿 童 福 利 院 的 院 长 , 给 孩 子 洗 衣 洗 澡 、收 拾 大 小 便 、 买 玩 具 , 把 孤 儿 院 变 为 儿 童 乐 园 。
爱 是 教 育 的 底 色 , 更 是 一 份 沉 甸 甸 的 责 任 。
在 女高 , 多 数 学 生 叫 张 桂 梅 “ 张 老 师 ” 、 “ 老 妈 ” 、 “ 老太 婆 ” , 真 挚 而 依 恋 。
相 对 于 传 授 知 识 , 女 高 师 生 对张 桂 梅 的 爱 和 责 任 , 感 受 更 加 真 切 。
张 桂 梅 与 孩 子 们成 为 一 家 人 , 妈 妈 能 做 到 的 、 她 做 到 了 , 妈 妈 不 能 做到的、她也做到了。在学生心里,她是最伟大的老师,是 最 优 秀 的 妈 妈 !
坚 守 如 磐
一 片 丹 心 育 新 人
择一事终一生,爱一行专一行。1998 年 4 月,张桂 梅 在 华 坪 县 民 族 中 学 光 荣 加 入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
多 年来 , 她 把 培 养 合 格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作 为 自己 的 初 心 和 使 命 , 用 常 人 吃 不 了 的 苦 创 造 了 山 区 教 育奇 迹 , 用 红 色 基 因 为 女 高 师 生 注 入 精 神 力 量 , 用 不 怕
掉 一 层 皮 的 付 出 让 山 区 孩 子 凤 凰 涅 槃 !
无 论 时 代 怎 么 变 , 优 良 传 统 没 有 变 。
“我 们党的优 良 传 统 不 能 丢 ,艰 苦 奋 斗 、自 力 更 生 的 精 神 不 能 丢 ,在 学 生 心 中 埋 下 红 色 教 育 的 种 子 很 重 要 。
” 革 命 传 统立 校 , 红 色 文 化 育 人 , 这 是 张 桂 梅 的 育 人 理 念 , 也 是女 高 的 育 人 特 色 。一 走 进 女 高 操 场 ,远 远 地 就 会 被“ 共产 党 人 顶 天 立 地 代 代 相 传 ” 12 个 巨 幅 红 字 锁 住 目 光 ,这 是 张 桂 梅 办 教 育 的“ 魂 ”和“ 锚 ”。建 校 10 多 年 来 ,学 校 坚 持 “ 五 个 一 ” 教 育 :
党 员 一 律 戴 党 徽 上 班 , 每周 重 温 一 次 入 党 誓 词 , 每 周 组 织 一 次 理 论 学 习 , 每 周合 唱 一 支 革 命 歌 曲 , 每 周 观 看 一 次 红 色 影 片 。
红 色 文化 教 育 , 早 已 渗 入 师 生 言 行 举 止 和 精 神 风 貌 , 成 为 女高 的 一 道 风 景 线 。
红 色 文 化 教 育 , 让 学 生 更 深 刻 地 感受 爱 国 主 义 和 集 体 主 义 , 激 发 起 巨 大 精 神 动 力 。
。
无 论 学 校 怎 么 变 ,教 师 天 职 没 有 变 。女 高 的 巨 变 ,是 我 国 山 区 教 育 发 展 的 一 个 缩 影 。
经 过 张 桂 梅 和 其 他老 师 的 不 断 努 力 , 女 高 在 办 学 思 想 、 教 育 质 量 、 管 理水 平 、 师 资 队 伍 、 基 础 建 设 等 方 面 都 有 了 长 足 进 步 ,在 校 学 生 一 天 比 一 天 多 , 高 考 成 绩 一 年 比 一 年 好 。
这些 年 , 尽 管 学 校 发 展 快 了 、 工 作 岗 位 变 了 ...
篇五: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梅先进事迹简介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事迹简介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 年 6 月出生,辽宁岫岩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她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忠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她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起到先锋引领作用。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办学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锻造了丽江教育史上的奇迹,展示了锐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辉形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
事迹材料
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 40 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 22 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
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 年 9 月 1 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 10 年来,3650 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 12 点 30 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 10 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
了 1527 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 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刚开始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经常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教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
这时,在张桂梅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传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 ,开创了 “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 70 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 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 2008 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 1527 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
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座爱心之桥。
推荐访问: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简介100字 事迹 老师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