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心得体会 >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12篇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12篇

时间:2022-05-06 13:15: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12篇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的关于元宵节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3篇,欢迎您的参阅。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2

  我一直以为中国是没有情人节的,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但那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秦观的《鹊桥仙》写得缠绵悱恻:“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节只是牛郎织女的情人节,因为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她们是否祈求爱情,肯定会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会的只有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不是现实中遭礼教束缚的人们,当然也不包括这些一厢情愿的纯真少女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对爱情只有朦胧的向往,并没有实际行动。所以我认为,七夕节并不能算情人节,最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人节。

  中国青年男女也有过浪漫的时节,在宋朝的元宵节,郁积的柔情在火树银花上绽放、燃烧。古人强调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绝少有亲近的机会。元宵佳节,少女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礼教严防密守下的一个疏忽,给青年男女提供一个一见钟情、约会的机会。女词人朱淑真所写的《生查子》就描写这样的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也有人说这首词是欧阳修写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让人喟叹的是词中所写的爱情悲剧。去年元宵节约会,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灯光照亮脸上的泪痕。这中间有多少曲折,发生了什么变故,不得而知。但这样的悲剧在当时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国式的浪漫总被泪水浸透,也难怪现在的青年人记不起我们中国曾经也有过情人节,纷纷过西方的情人节,给情人送红玫瑰。

  民间有在元宵节为爱情祈愿的习俗。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在广东揭阳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桥”的风俗流传年代甚久,年轻的小伙子“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愿而已,更多的人还是把婚姻交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节恋爱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戏剧舞台上翻来翻去就是那些让人羡慕的爱情佳话。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但这样的喜剧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犹如元宵节放的礼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绽放的时间很短暂,然后就凋谢,只剩下一地的炮纸。

  我们看看辛弃疾那首写元宵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朦胧的花灯灯光中,突然眼睛一亮,爱上一个笑语盈盈的女子,这爱的速度太快,也注定它会很快消失。这个被单方面爱上的女子很快淹没在看灯的人群中,男子一直在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看见了她。但看见了又能怎么样呢?走上去向她表白,还是回家之后象舞台上的文弱书生害单相思?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敢爱的勇气,爱了碰到礼教的硬墙,又不敢恨,以头撞墙的更少。也难怪,自由恋爱要等到上个世纪才得以实现。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3

  吃过才知道,那些白白胖胖的东西,圆圆满满的东西,就叫元宵。而且,是元宵节时,人们必吃的。这一天,亲近的朋友之间,或者亲戚之间,如果整整一个正月都没有走动过,那么,这一天,互相走动时,不必拿别的东西,提一袋元宵就可以了。

  仅仅是白面不足以成为元宵。元宵跟北方人做饺子一样,必须有馅。北方的饺子馅是什么,元宵的馅应该也差不多吧。只是南方的风俗不同,元宵的馅也有一定的差别。

  元宵的馅可以有荤有素。可以有芝麻花生之类,香喷喷的,从里到外溢了出来;可以是鸡蛋炒点葱姜蒜之类,隔老远就能闻得到;还有南方人最喜欢吃的腊味里的腊肉,如果嫌太油腻,那就加一些包心菜,大白菜之类,不仅发出油光,而且还很香很诱人。

  “这东西不怎么好看,但好闻。”记得第一次吃元宵时,就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只是,第一次吃任何东西都是看颜值的。因为东西不怎么漂亮,不像机器做的,圆溜溜的,看上去有些粗糙,所以不是很喜欢,引诱力也不是很大。有几个小孩子还扭身走进,闹起了情绪。

  可是,我不能。因为我已经是大孩子了,而且又在老师家里。老师带我们几个去他家,是特意为我们补上元宵这一课的。

  想象中并不好吃的东西,真正吃到嘴里却软软的,像老师那颗心一样柔软,没有任何僵硬的地方,好像天生就充满着仁慈与爱意。

  尽管,那甜味有点腻腻的,但至少我不忍拒绝。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4

  一 元宵节由来

  我国的元宵节源远流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80年正月十五,周勃和陈平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邦次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以示庆祝。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的宵禁,在这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的情感得以释放。正月十五这天成为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传的习俗。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一旦官方的推广接近了民意,这种节日就飞速得到民间的认可并提升,迅速流行起来。到隋唐宋三代,元宵节盛况达到高潮。辛稼轩的名词《青玉案》,把元宵之夜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千古绝唱。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的,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宋朝古典戏《包公辞朝》里也有“正月里来正月正,人潮涌动观花灯,家家都把花灯放,各色彩灯满村庄……”《水浒传》中亦有一段黑旋风元宵节闹东京的情节,这一闹扫了皇帝老儿的节日兴致,演绎了梁山好汉的一段传奇故事。……又快到元宵节了,我从朋友圈里看到现在的城乡还一如继往地欢庆元宵佳节,虽然有疫情,但小范围的活动还在家庭、广场上进行着,抖音上也有很多表演活动,比如打狮子、舞龙、走高跷、冲旱船等等,歌迷戏迷爱好者的卡拉ok表演唱等等,城市里的各类彩灯等等,还很热闹,但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元宵节……

  二 元宵节活动

  (一)民间娱乐活动打狮子、舞大龙、走高跷

  打狮子一般需要五六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起表演。两个演员一个接一个。前面叫狮头,后面叫狮尾。后面的人应该比前面的人高一点,这样才能支撑狮子的皮肤。狮头演员表演时双手捧着头上的“狮子头”,身体微微前倾,从狮子的嘴巴和眼睛中辨别方向,寻找目标,后面的队伍穿上狮子皮肤之后,双手抓住前选手腰部的腰带,双肩下压,胸部和腰部向下弯曲成约90度角,双腿半蹲。走路时,左右脚轮流进行。跳、滚、打球、舔毛、喘气,最后阶段要求狮子头和狮子尾配合,动作协调,一举一动都要保持狮子的习惯。 邻村张大龙的狮子打的最好,每年春节他都要组织舞狮子,从年二十八打到二月二,有人家请去打狮子镇新宅的,有图吉庆请他打狮子的,有寺庙图香火盛旺请他舞狮子的,张大龙的狮子队收费低又功夫好,很受人们的欢迎,春节一个多月的表演几乎没有空闲的。舞龙主要用到四种道具,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其中,龙珠由一人操控,用来控制整条龙的行进线路。龙头、龙身、龙尾则融为一体,一般需要四至八人共同舞动,协力摆出各种造型。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最好的舞龙队是桐寨铺的郑老二,他们舞的龙做得好看,队员舞技好,在当时很叫好。最好的踩高跷的是金华的尹三里,他组织的高跷队人人身怀绝技。他们也在春节前就联系大队干部在大队部舞龙踩高跷,围观者如潮。那时过年过节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仍然兴致勃勃,精神上很满足!

  (二)观灯、猜灯谜、揉(音rou)刷子疙瘩在城市里,每当元宵节来临时,不少地方的文化部门或俱乐部,都会举办猜谜活动。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灯谜一般挂在灯笼下面,方便猜谜的人看谜面,猜出来把灯笼取下来,带着灯笼去写答案,领奖品。但农村很多人是不去城里看灯的,一是坐车吃饭要花钱,并且人多拥挤,晚上看完花灯后没有夜车,没法回家。城里有亲戚的人家,元宵节也是“人满为患”,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所以即使城里有亲戚的人家,也不想去给亲戚增加负担。我的家在豫西的宛东平原,这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地级城市,有电的历史却是很短的,平时灯笼也极为少见。但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很多家会把“马灯”放在用红纸糊成的灯笼里,或把煤油灯放在罐头瓶里,再放在红灯笼里,把灯笼挂在高树上,这就称为“高照”,并且大方地亮一夜,传说这样做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心想事成,平安健康!每年临近正月十五时,我母亲都会用粗粮杂面蒸成面灯,用棉花捻一根灯芯,用棉油或猪油做燃料,这样,一盛“花灯”就做成了。等到正月十五晚上刚吃过晚饭,就端着点燃的面灯去呼唤小朋友们一块儿去村南大水沟边玩。冬天的大水沟早干了,一群孩子们早用木棍子挖出一个小坑来放面灯,这样避免面灯被风吹灭。小伙伴们跑着彼此看看别人的面灯,看谁的面灯做得大又亮,谁的面灯好谁就有大哥一样的自豪……面灯里的猪油燃完了,小伙伴们因急着玩灯看灯多数晚饭也没吃饱,这会儿已饿了,就用面灯壳充饥起来!……玩兴未尽的小伙伴们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刷子疙瘩(就是厨房用旧的水刷子或废弃的扫地条帚),用绳子系起来,用手拉住绳子绕圈旋转,大家都称之为“火流星”,直到刷子疙瘩燃尽散落,看谁的刷子疙瘩燃得旺盛又时间长,欢呼声此起彼伏,又意犹未尽,直到母亲喊让回家还不想回去……正是:风轻月满面灯香,寨南边,聚稚郎。油完灯灭盏壳尝,餐没用,缓饥肠。笤杆油蘸火舌扬,做流焰,耀玩场。薯饭萝卜兴致涨,童酣醉,梦悠长。

  (三)烤火驱病,纳财接福在我们那一带都有一个沿袭千年的风俗,那就是"烤霉气,纳新福”,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很多人家的门前都会堆起不同的柴火,邻居们围在一起,忘记了天气的寒冷,这一晚上乡村里都充满了笑声,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在大人的鼓动下,东一家西一家地“偷”来柴火,有的时候还要被柴火的主人追赶,但带来的却是大家的笑声,传说是偷足七家的柴火烤火,驱病效果更好,纳财接福最多。大人小孩边烤火边念叨:“ 烤烤手,啥都有,烤烤腚,不生病……前烤烤,后烤烤,出门捡个大元宝”。家里有孩子的还要将孩子的棉衣拿出来,在火上烤一烤,说能去除疾病,好运连连。

  (四)文化部门组织的元宵文艺汇演

  每年春节到元宵节这段时间,乡里都要组织各个村每村准备一个文艺节目,参加乡里的汇演比赛。每个村干部都很重视,积极找到本村具有绝活儿或有文艺才能的村民,组织他们出好节目参赛,哪个村委也想往自己脸上贴点金。汉冢乡乡大村多,各种人才也真不少。到正月十五那天上午,从早上八点一直表演到下午五点,各村节目异彩纷呈,精彩高潮不断!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观看演出的人们丝毫感觉不到寒意,个个精神抖擞,欢呼喝彩声不断!其中,周营村的跑旱船的精彩表演最让人至今难以忘怀!“旱船”,顾名思义就是陆地上的船,早在唐代时旱船表演就已在中国流行。人们依照船的外形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一个木架,在这种船形木架四周,用绘有水波纹的布幔或海蓝色的绸缎围合。在船形木架的上面,用木条、绸缎搭出船篷,饰以红绸、纸花,有的还配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演员中的一人扮演乘船的千金小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装盘坐“船”中。表演乘船在江面航行的情景。演员中的另一人扮演划桨引船的艄公,在前面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旱船两侧左边是一个丑旦艄公婆,手拿蒲扇,穿戴滑稽可笑,右边是丫环。扮演乘船女子的演员,是邻村杨二妞,嫁到周营了,她不仅人漂亮水灵,表演的口技还是一绝,在表演中快速走动碎步,与“艄公”默契配合,艄公婆、丫环也与艄公和千金小姐相谐调,随着“波浪”时起时伏,或左右旋转,或上下颠簸,真实地再现了一幅水上跑船、搏击风浪的生动画卷。在表演中,艄公由一老翁扮演,他会的旱船曲子多而且唱腔悠扬婉转,划浆动作多变灵活,这个旱船组合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表演中还有鼓、锣和唢呐伴奏,表演的是《许仙游湖》、《秋江》等和划船有关的折子戏。船上装有花灯,若点燃蜡烛在夜晚表演则更是灯火辉煌,美妙华丽……

  有个村表演的是曲剧二进宫,常言说“行不行,二进宫”,饰定国公徐延昭的黑头演员唱腔铿锵有力,高亢激昂;扮杨侍郎的红脸演员唱腔穿透力很强,时而雄浑洪亮,时而悠扬感人;而唱李妃的青衣演员,则声腔婉约清新,扮相秀美,唱念做打均很到位,三大角色都很棒,赢得观众如潮的掌声……当时邻居三娃儿去城里亲戚家看彩灯,回来听我们说了家里元宵节的热闹劲儿,他直说“后悔去城里看灯了”,他说城里人多,太挤了,还不如在家里玩更“美气儿”(方言:好的意思)……

  三: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近几年感觉元宵节的气氛不如以前热闹,感觉没什么团圆的气氛了。仔细分析原因,首先是传统节日影响力逐渐在年轻人们当中消失。其次,年轻人受西方的节日冲击,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的袭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再者中国年轻一代人的观念发生改变,让传统节日最大的群体变少!另外,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在元宵节之时,多数人已经离开家乡,让元宵节不再圆满!正因为这样,国家对传统节日都放有假期,人们不管在哪里都有时间过好每个节日,国家号召各地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单位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正能量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丰富了我国整体 文化的内涵。文化部门提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我国诸多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且一直影响着活跃着人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传统文化吧!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5

  元宵节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的过法稍有不同的是,过元宵节被称作“闹元宵”。一个“闹”字把元宵节的狂欢气氛表达得极为生动。如果说春节是团圆节,那元宵节则是全民“狂欢节”,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然而,元宵节并非仅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碗汤圆那么简单,更多在于强调共同享受、传承的文化氛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式怎么变化,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不会变,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明月高悬的元宵节夜晚,表面上是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阖家欢乐,其乐融融,而实质上,却是中国民间世代相传的民俗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全民共乐闹元宵,细品元宵节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过一个富有文化气息、彰显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才能使元宵文化更富活力和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元宵节的理解,多局限于“吃元宵”的节日。公众对元宵节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甚至有偏颇。这表明,元宵节的文化传承还存在不足。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利用好元宵这个难得的节日,多组织和引导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元宵节闹出更多传统文化味。其实,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民间很在意过传统节日,这是因为传统节日里的各种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演绎了举国同庆的欢乐祥和,元宵节则承载了新年新希望。只要元宵节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就一定能为民众带来节日的精神福祉,也必将催生新的文化年俗和风尚。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或“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往今来,众多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歌赋,为重温和细品元宵文化的绵绵远香,提供了参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进而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每一个人都需要足够的文化自觉,在元宵节让传统文化热起来,如此才能在欢乐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深层次上向传统文化致敬。

  而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节庆文化,让人们知晓怎么过节,发自内心地过节,把节日过出文化的味道,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尽管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文化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但延续民族文化根脉,激发爱国热情,无论如何都应成为传统节日的主题。元宵节里张灯结彩闹元宵,体现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历史氛围,也在传承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今天,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使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以此提升精神境界和民族自信,当是文化传承所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让元宵节飘出更多传统文化的浓香,把元宵节过得更意义。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6

  每到元宵节,人们总是期盼元宵节能够放假。其实,这是人们认为过节就要放假的传统思维在作怪。仔细想想,元宵节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刚刚经过春节长假,元宵节再放假当然不适当。而且,无论是过节也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好,这都与放假无关,只要我们能够品味出节日的真味道,照样能够把元宵节过得美美满满,过得传统文化厚厚重重。“元宵节”贵在过出“真味道”。

  过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节的美食,虽然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节这天才能吃出独特的味道。这独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怀与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节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丽生活,美丽情怀,美丽营养。品味到美食的这个真味道,是过好元宵节的基础。

  过出“团圆”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圆的,地下灯笼多是圆的,桌上元宵是圆的,人们团聚是圆的,团圆是元宵节的真味道。而且,这个真味道与春节的团圆味道不同,春节的团圆味道是亲朋好友的团聚;与中秋的团圆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亲人的团聚;元宵节的团圆则是天下的团圆,是家人与陌生人的团圆,元宵节是走出家门与天下人团圆的节日。这个团圆的的真味道让我们感悟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在这里得到了的体现。天下一家,其乐融融,在元宵节得到了最精彩的诠释,品味到团圆的这个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节的真谛。

  过出“文化”真味道。元宵节,猜灯谜是固定节目,从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弥新。虽然元宵节的习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灯谜却始终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在猜灯谜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来。猜灯谜是元宵节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雅俗共赏的文化之路上行稳致远。品味到文化这个真味道,就能在元宵节的日子里思想升华,生机勃勃,充满憧憬。

  “元宵节”贵在过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让我们的嘴巴香甜,团圆的真味道让我们的情怀圆满,文化的真味道让我们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过元宵节,不放假又何妨?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7

  “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在炮竹声中,我们激动地迎来这个振奋人心的节日。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的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通用范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8

  爆竹声,噼噼啪啪,传入我的耳际,仿佛是在提醒我:“懒虫,还不起床,今天是元宵节!”对啊,我差点忘记了,便穿好衣服,来到门外,观赏烟花。

  只见它们像一颗颗导弹一样,窜入广阔的天际,几秒钟的时间,天空中展现出一朵朵的绚丽的花儿,像枪弹雨林,更像天女散花。

  “张洁节,吃汤圆了!”妈妈叫我进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了屋子里,妈妈已为我盛好了热气腾腾的汤圆,狼吞虎咽的我,仿佛又感觉到了过年的气氛。

  吃过汤圆,我们全家了祭拜祖坟,回到家里,我听到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元宵夜将上演虎年里直径最大的月亮。”我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温暖的月光,撒在江面上,星星点点,美丽极了!

  一下午的时光,就这么分分秒秒的过去了,外面的店面都关门了,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中,吃着香甜的团圆饭,我们家也如此。

  我想了想,每年的元宵节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这样过的太单调了。这次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南湖公园去赏灯,我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同意我的意见。

  来到南湖公园,我便想到了“千门灯火夜似昼”这句诗。我的眼睛立刻被那盏花形的灯吸引了,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几百盏几千盏灯连接成一条条笔直的长线,顺着他们走下去,点亮了我的心灯。

  又是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赞叹,夜色中,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呀!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9

  吃过才知道,那些白白胖胖的东西,圆圆满满的东西,就叫元宵。而且,是元宵节时,人们必吃的。这一天,亲近的朋友之间,或者亲戚之间,如果整整一个正月都没有走动过,那么,这一天,互相走动时,不必拿别的东西,提一袋元宵就可以了。

  仅仅是白面不足以成为元宵。元宵跟北方人做饺子一样,必须有馅。北方的饺子馅是什么,元宵的馅应该也差不多吧。只是南方的风俗不同,元宵的馅也有一定的差别。

  元宵的馅可以有荤有素。可以有芝麻花生之类,香喷喷的,从里到外溢了出来;可以是鸡蛋炒点葱姜蒜之类,隔老远就能闻得到;还有南方人最喜欢吃的腊味里的腊肉,如果嫌太油腻,那就加一些包心菜,大白菜之类,不仅发出油光,而且还很香很诱人。

  “这东西不怎么好看,但好闻。”记得第一次吃元宵时,就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只是,第一次吃任何东西都是看颜值的。因为东西不怎么漂亮,不像机器做的,圆溜溜的,看上去有些粗糙,所以不是很喜欢,引诱力也不是很大。有几个小孩子还扭身走进,闹起了情绪。

  可是,我不能。因为我已经是大孩子了,而且又在老师家里。老师带我们几个去他家,是特意为我们补上元宵这一课的。

  想象中并不好吃的东西,真正吃到嘴里却软软的,像老师那颗心一样柔软,没有任何僵硬的地方,好像天生就充满着仁慈与爱意。

  尽管,那甜味有点腻腻的,但至少我不忍拒绝。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0

  吃过才知道,那些白白胖胖的东西,圆圆满满的东西,就叫元宵。而且,是元宵节时,人们必吃的。这一天,亲近的朋友之间,或者亲戚之间,如果整整一个正月都没有走动过,那么,这一天,互相走动时,不必拿别的东西,提一袋元宵就可以了。

  仅仅是白面不足以成为元宵。元宵跟北方人做饺子一样,必须有馅。北方的饺子馅是什么,元宵的馅应该也差不多吧。只是南方的风俗不同,元宵的馅也有一定的差别。

  元宵的馅可以有荤有素。可以有芝麻花生之类,香喷喷的,从里到外溢了出来;可以是鸡蛋炒点葱姜蒜之类,隔老远就能闻得到;还有南方人最喜欢吃的腊味里的腊肉,如果嫌太油腻,那就加一些包心菜,大白菜之类,不仅发出油光,而且还很香很诱人。

  “这东西不怎么好看,但好闻。”记得第一次吃元宵时,就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只是,第一次吃任何东西都是看颜值的。因为东西不怎么漂亮,不像机器做的,圆溜溜的,看上去有些粗糙,所以不是很喜欢,引诱力也不是很大。有几个小孩子还扭身走进,闹起了情绪。

  可是,我不能。因为我已经是大孩子了,而且又在老师家里。老师带我们几个去他家,是特意为我们补上元宵这一课的。

  想象中并不好吃的东西,真正吃到嘴里却软软的,像老师那颗心一样柔软,没有任何僵硬的地方,好像天生就充满着仁慈与爱意。

  尽管,那甜味有点腻腻的,但至少我不忍拒绝。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1

  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节又称“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亚细亚超市的门口有两条龙,龙头上戴一颗珠子,两边顶着白色的龙角,黑亮的大眼睛,锋利的牙齿,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今年是鼠年,龙身上站着几只神气十足的老鼠,大大的耳朵,在向我们招手呢……

  元宵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有趣!

关于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2

  又是一年中国的传统元宵佳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元宵节的欢乐,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机关幼儿园于2月__日开展了“元宵乐”活动。活动分别以“说元宵节”、“制作元宵”、“品尝元宵”、三个环节开展。

  活动开始,老师们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元宵节有关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民俗等。“说”完元宵就到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做”元宵。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和面、揣面、搓元宵,并亲自动手制做大小不一的元宵。汤圆在孩子们期待的心情中煮熟了,当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品尝着自己做的美味元宵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尽管元宵有大有小,有圆有方,但孩子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大家都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快乐。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在实践中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认识,激发了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也让我们的孩子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着的浓郁的民族文化。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心得体会 对于元宵节的感悟 元宵节的体会和收获 元宵节感受和启示 元宵节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0字 关于元旦节的心得体会 关于元旦节的感想 关于元宵节的美文 关于过元宵节的过程 对元宵节的看法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