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心得体会 >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8篇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8篇

时间:2022-05-08 17:45: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8篇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1

  5月2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 Www.Tz365.cN学习

  作为党员干部要通过主动学好民法典,宣传好民法典,解读好民法典,更好地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要立足于“民”,要与民法典中“人民至上”的思想同频共振。《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知民心者,为民而行。民法典的诞生,体现的是为民立法典,向民心而行。党员干部学习民法典要感悟“典”中的为民之心。只有与“典”中的为民之心产生同频共振,才能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学在其中。其实,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也是激励为民情怀的过程。民法典作为一部系统的法典,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人的权利书写,是我国目前最长的、拥有法律条文最多的法律。可以说是集民法之大成。在学习中,党员干部更要思考,在为民的实践中是否也能形成像民法典那样为民的系统做法和可借鉴、可推广的为民经验;是否也有要让为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勇气。在学中有此思考后,更加积极地去践行,在践行中更加深悟民法典。 Www.Tz365.cN 滕州生活

  要创新于“法”,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宣传、学习之法。比如在民法典诞生过程中,有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哪吒,喜得新‘新秘籍’”等宣传图画和动画视频,不仅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让人耳目一新。要想让群众学好民法典,就要大力宣传好民法典,让群众有兴趣、有热度。不仅要为民法典的学习造势,更要与时俱进,简单明了地向群众展示好民法典。让群众在工作之余、小憩之前,看一下民法典,既愉悦心情,又方便记忆;让群众在茶余饭后,乐意和家人聊一聊民法典,讨论一下身边发生的百姓事。这样既有利于普法,又能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的文明素质。当民法典正式实施后,能概全貌,能懂其意。让民法典中的为民实践,在提前经历过一番“春雨”滋润之后,进一步生根延展。

  要深耕于“典”,用好典型事,发动典型人,以“典”解“典”。民法典共有7编和附则,1260个法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民法典的诞生来之不易,需细品。其中有很多是生活中共性的民生关切,可以说非常“典型”,更要以久久为功的状态去学习。要以这些“典型事”为重点,深入解读民法典,让群众再遇这样的事情,解决起来不慌,心有底,省时高效。依靠群众,“深耕”才更有生命力。在邀请民法典相关的公益老师或律师解读辅导的同时,要加强群众中的宣传能手对民法典的学习,比如有声望的“王阿姨”“张叔叔”等在群众身边的人物,组织他们加入民法典的宣教队伍,以群众鼓舞群众。通过组织学习,在群众中形成一批民法典的宣教能手,以点带线,以线织面,持之以恒。进一步以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感染群众,更加彰显群众识法学法的主体作用,全力为全民学习民法典夯实深耕细作的良好基础。 Www.Tz365.cN学习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法典时代”终于到来了。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颁布以后,我院以多种形式组织大家开展学习,并要求中层以上的干部在“微课堂”上主讲其中一部分。我认为,学好《民法典》,要做到知行合一,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学习、深化学习。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民法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事实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已经充分阐释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颁布施行《民法典》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开展。

  二、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民法典》的法律意义

  作为一个司法工作者,特别是民商事法官,《民法典》的理解、运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公平争议的实现,因此,在《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前,一定要认真学习,学明白《民法典》的体系、法条内容,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司法工作中。

  三、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

  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升华,作为法官,通过司法实践,发现问题,修正问题,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平正义,以法治的阳光、公平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信服、尊崇与敬畏,从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3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编撰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当它真正问世被拿在手上的时候,就能感觉出它分量多重,它关系着14亿人的方方面面,承载了广大群众的关切和心声。

  《民法典》与时俱进,植入互联网基因。作为一部诞生于新世纪的法典,民法典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代烙印和浓厚的时代气息:惩治“霸座”、制裁校园欺凌、禁止高利贷、承认“虚拟货币”等,每个曾冲上网络热搜、引发众议的主题都能在民法典中获得回应。《民法典》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都纳入典中。

  《民法典》尊崇道德,弘扬社会真善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法典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融入其中:被监护人无人看管可由村(居)委会、民政兜底,父母抚养义务、子女赡养责任有法可依。古人曾期待的“大同”社会,正以全新的含义和解读重回大众视野。

  《民法典》以人为本,讲道理也讲感情。民法典集中表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在教导人们做一个“理性人”的同时,也传递着“法不外乎人情”的信号:胎儿亦有权力、遗嘱的形式和效力更加灵活多样等,每条规定都传递着法治的温度。

  《民法典》,一部有灵魂的法典。如果说1804年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工业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我国的民法典则应当成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民法典的代表。这部集中国现代和传统智慧之大成的法典,将为全社会保驾护航。

  民法典时代的到来,让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4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知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要深入学习宣传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锋队,要立标杆、做表率,带头学习、积极宣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法典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增强人民群众认同感、获得感,释放出民法典的澎湃力量。

  领悟上增点“正气儿”。“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便利人民、有令必行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民法典的落地生根历经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5年艰苦细致编纂,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广泛多样的关切。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强化思想站位,坚决做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维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将这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推动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社会生活风清气正。

  学习上冒点“热气儿”。常言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泛搭建“学习平台”,将民法典的学习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班、党员座谈会、主题党日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确保民法典的学习入脑入心、学深悟透。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个人自学、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领学促学,立标杆、做表率,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在学思践悟中精准把握重要内涵,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重点加强对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等和基层一线密切关联领域的深入学习,充分运用党建引领这个重要抓手,最终在群众中形成“榜样”示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宣传上添点“活气儿”。知法是用法的前提。群众在哪里,宣传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基层是民法典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力、及时、广泛宣传好民法典。讲好“大白话”,宣传过程要注重对专业术语的解读,多举群众身边鲜活事例,用“小故事”传递“大内涵”,用人民群众能理解、易记忆、用得上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用好“新媒介”,不仅要广泛利用“手册、海报、喇叭、宣传栏、制度牌”等传统媒介,还要紧跟潮流,创新宣传形式,充分运用“微博、微信、Vlog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突出显示民法典姓“民”的根本要义,针对性开展互动化宣传教育。要激发“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宣传氛围“活起来”,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必须遵循的规范。多措并举,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真正让民法典入脑入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惟邦本、法系根基。”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的期待,厚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严格遵循,让民法典之光更加耀眼,民法典之力更加澎湃。 WwW.Tz365.cN生活百科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5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 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要求深刻表明,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成效的重要方面。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 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 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 懈奋进。

  充分熟悉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才干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从实践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 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 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 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 稳预期 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 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 实践特色 时代特色,才干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 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 懈。履行职责 行使职权 开展工作,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不 仅要考虑民法典规定,还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 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维护好民法典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 之义。善以保证民法典有 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干让老百姓更有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 走进群众心里。不 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惟独 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干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晰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大国管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要害词。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6

  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萨维尼说:“法典是对全部现有法律系统性的整理与编纂,并且具有由国家赋予的排他性的唯一的法律效力。”培根说:“应当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其立法能力必定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7

  典,意味着规范,系统。法典,是对法律的提炼与整合。萨维尼说:“法典是对全部现有法律系统性的整理与编纂,并且具有由国家赋予的排他性的唯一的法律效力。”培根说:“应当制定一部法典的时代,必当在智慧上超越此前的一切时代,因此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其立法能力必定为其他时代所不及。”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的问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得以实现。例如,民法典规范了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到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让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法律,民法典的实施,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先后经过4次修改,历时五年,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他的出台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它标志着我国私权治理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对于民事权利的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我们相信,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民法典必将成为新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坚持问题导向,适应技术发展进步新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学习民法典感悟心得篇8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20xx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度过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份圆满的答卷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还不能有效应对,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人格权进行了明确规范,这意味着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抵挡伤害的盔甲,更是奋起反抗的武器。让以人为本真真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荐访问:民法典 感悟 心得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