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心得体会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2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2篇

时间:2022-08-26 11:05:06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2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 学习《求是》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2篇,供大家参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2篇

篇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

《求是》重要 文章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 体会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怎么看、怎么干?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发展阶段、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目标,深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挑战,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要求,部署了重点任务。

  关于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刻论述:

  ——从国内看,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国际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

  关于原则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关于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并提出具体要求: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总书记鲜明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并提出六方面要求:一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是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三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四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五是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六是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四是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五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六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二是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三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项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篇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

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出版的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迈向新的赶考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急先锋,以“三色笔”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

 绿色“打底”映初心,绘一幅“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生态图”。“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得出的历史规律,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国上下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污染防止攻坚战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六十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几代建设者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境界,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种奇迹背后,就是对绿色初心的执着坚守。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发展初心,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让生态“绿苗”破土而出。

 红色“勾边”守底线,绘一幅“湖光秋色两相和”的“生态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当地通过刮骨疗毒,放弃了乱开滥采的老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告别了“光灰年代”,走出了一条“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幸福路。事实证明,人与自然是相谐相生的命

 运共同体。作为地方党员干部,就是要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坚决铲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杂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权衡好发展与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趋利避害,求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蓝色“点缀”逐梦去,绘一幅“星辰大海壮辽阔”的“生态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追求的是量与质的“双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实现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逐梦未来、创新求变、不断突围,勇于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出发展“怪圈”,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以山清水秀天蓝的“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色添彩。

 读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体会

 6 月 1 日,第 11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练好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内家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还能让青山绿水更加美丽,永葆祖国河山的“好风光”。

 坚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绿色理念,牵好低碳发展“牛鼻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实现绿色转型,势必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时就迫切需要一个绿色转型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思路。正如总书记所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如果没有绷紧“绿色理念”这根弦,盲目地迎合组织各项部署安排,甚至对一些西方国家打的“环境牌”讳莫如深,就会陷入他人的节奏,被牵着鼻子走。广大党员

 干部要主动认识到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化“要我做”为“我要做”,牢牢抓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严格落实组织的基本思路,结合地方实际,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牛鼻子,推动劳动、能源、技术等生产要素趋向绿色生态平衡,谱写一张可行的绿色发展“施工图”。

  确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行动方向,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如果绿色发展理念光“入脑”,不“见行”,那么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生态环境期望值,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雾霾、污水、荒漠化、白色污染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问题,要及时做好对接工作。同时坚持工作效益和战略定力,小毛病“马上就干”迅速落实,大问题则从长计议稳步前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时间表”从而“对症下药”,并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方是广大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体现。

 构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价值体系,提升生态经济“含金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十根手指弹钢琴”,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没有立场的“骑墙派”,更不是无所作

 为的“和稀泥”,而是有所主张地“两条腿走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组织领导下推动构建政府、企业、群众等多个主体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水、地、林等生态资源定价,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下构建统一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为传统生产方式画下环境的红线,另一方面挖掘出新型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双管齐下走上“经济与生态齐飞”的美好发展道路。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修炼绿色协调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内家功”,永葆山水“风光”,让万里河山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珍贵财富。

推荐访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努力 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