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自信心得3篇历史自信心得 2022《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 化自信》学习心得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自信心得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历史自信心得
22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心得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组工干部要从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中解锁新时代的“组工密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汲取“源头活水”,以史鉴今、继往开来寻找“精神答案”、以文培元、以史育人熔铸“组工之魂”。
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在文化之“泉"中汲取成为组工“内行人”的“源头活水”。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卓越延续,提供了丰厚滋养和不竭动力。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工干部作为党员中的党员,干部中的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学习掌握传统文化精华,在传承组织系统优
良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日常工作中,嵌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精神因素,方能为推动组织工作髙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和坚强支撑。
以史鉴今、继往开来,在文化之“根”中寻找凝练党建“内核”的“精神答案”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鉴古方能知今,继往方能开来,新时代组工干部,要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寻找凝练党建“内核”的“精神答案”,涵养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用创新的思路、方法推动实践,做“业务通”“多面手”。要在“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勇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和“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中,弘扬忠诚纯粹担当,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骨气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底气,不断书写民族复兴的“组工篇章”;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答案,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并引导每个党员从党的历史中找“答案”,并将“答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在组织工作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夯实党建工作根基。
以文培元、以史育人,在文化之“魂”中熔铸助推中华民族复兴的“组工之魂”。“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只有通过学习历史,博古通今,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才能真正弄清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才能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根植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以文培元,
以文润心,凝神铸魂,新时代组工干部,要在感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愤图强的光辉历程、认识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特质,传承中国人民“家国天下”的情怀,康续近代以来“振兴中华”的探索,在“家国情”中熔铸爱国、爱党、爱民、忠诚、担当的“组工魂”;要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员干部,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党员干部,培育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2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
化自信》学习心得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姪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姓紫嫣红是文明的色彩。我们要执好“文明”之笔,绘就姪紫嫣红之“景执“文明”之笔“还原”姓紫嫣红之“全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迎难而上、逐个破解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逐步将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还原”出来,以“全景”模式向世界人民还原和展现姓紫嫣红的图景。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任重道远,尚存
许多亟待解答的历史之谜和亟需证实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尚未实现完整展现夏朝历史。不能“全景”呈现历史,也就不能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拥有最清晰的认识,不能拥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不能拥有最牢固的文化根基和最闪亮的精神标识。因此要尽全力还原全景,不惧复杂和漫长,坚实科技分析依据,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
执“文明”之笔“点亮”姓紫嫣红之“抑景”。抑景是釆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思想,把园林中最好的景致先隐藏起来,而后再展现给人们的一种园林构景手法。这种手法常能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别景象和效果,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新意,犹如点亮一盏明灯,令人眼前一亮,拨云见日,豁然开朗。这就好比理论帮我们冲破迷雾。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点亮姪紫嫣红之“抑景”。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说:“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执“文明”之笔“打造”姓紫嫣红之“借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顾名思义,是将园外之景巧妙组合于园内,增加景深,丰富层次,使人感觉空间范围明显增大,园内外景观自然融为一体,令原本有限的空间溢满无限的景色。如远借远山、邻借大树、仰借楼阁、俯借池鱼、应时而借花草等。这如同推动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其他文明广泛交流互鉴的过程。实践证明,交流、互动可使文明进步;反之,固步自封可造成文
明落后甚至衰退。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姪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执文明之笔“打造”姪紫嫣红之“借景”,需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研读《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近期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上下五千年,只有中华文明巍然屹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中华文明“接班人”的青年干部更应该了解历史、见证历史、创造历史,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时间长河"中逆流而上,溯源最初“奇点”,深入探知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著名学者章太炎也有“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的精辟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也提到“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中华文明缘何经历磨难仍绵延不绝,正是源于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的众多磨难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所以作为青年干部应该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锤炼成长的“奇点”,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参考系”,建立好自身的“坐标系”,通过“去伪存真”,
不断丰富和弥补自身阅历的不足,牢固树立“初心和使命”,在“时间长河”中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相遇,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相遇,与“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的自省精神相遇,真正担当起中华文明的“接班人”。
在“时间长河”中精准定位,聚焦当前“时空”,助力见证历史。
学习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当下,从“小米加步枪”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爆炸,从空壳“瓦良格号”到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成功下水,从“103 机”到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跨越百年迎来新时代的“中国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时间长河”中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而广大青年干部就要在历史的见证中扎实做好“国家引擎”中的“零部件”,为见证新的历史“铺路架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不掉链子,就要练就一身在当前“时空"下符合要求的干事本领,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做到“在岗一分钟,奋斗六十秒”,将踏实作为工作的主色调,不仅体现在“一心跟党走”的政治定力上,还体现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初心不改上,更体现在把目光聚拢在高标准完成本职工作的工作态度上,不做那“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气球干部”,真正做行动的“实力派”。
在“时间长河”中顺势而下,着眼历史“延长线”,努力创造历史。“将心比心为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历史所铭记
的革命先烈们用毕生追求“人民至上”的“殷殷之情”,而作为年轻干部的新址代“后浪",更应充分发挥“后浪"的磅礴力量,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众多“90 后”“95 后”甚至“00 后”青年干部挺身在前,充分发挥革命先烈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精神,冲锋在一线,用自己的方式在“急难险重”的局势中演奏出充满“青春活力”的华彩乐章,在众多一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当前疫情防控新增病例低位运行的向好态势。青年干部要拿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品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才能基于历史看到历史的“延长线”,才能创造出属于“后浪”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书写历史的“执笔人”。
曾经的风雨如晦,如今的继往开来,2022 年新中国成立 73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1 周年,青年干部与“时间长河”的相遇定能从中汲取“中国智慧”,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篇二:历史自信心得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心得体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大历史观出发,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 100 年能够成功的秘诀,又对开启新的百年、未来继续成功提出了根本要求。这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大气磅礴,催人奋进,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历史思维、历史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是我们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在重要历史关头回望历史,就是要让全党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明确方向 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历史决议,分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历史关口作出的。第一个是 45 年 4 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 24 年来中国革命和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了各种右倾和“左”倾错误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前的“左”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经过延安整风后,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党的七大召开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解放全中国统一了意志、凝聚了力量。第二个历史决议是 1981 年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各种极左的错误,真正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恢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准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迈进。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前进的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我们党吹响集结号、迈向新征程之时,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召开的。《决
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新的历史定位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决议》还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性、真理性最好的检验和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达到全党的空前团结,使全党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2、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决议》首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的主题主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的提法,《决议》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理论创新成果、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做了全面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决议》在论述这四个历史时期伟大成就的过程中,特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有专门的论述,总结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决议》还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通过总结党的重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百年党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历史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四个重要里程
碑。
通过总结党的重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通过总结党的重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要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3、向历史学习,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 《决议》总结出“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历史经验是在百年奋斗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而得到的,是用成功和失败、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它们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
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顺应历史大势、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性。这些经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历史规律的昭示。我们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总是通过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样做,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自我革命”是一百年来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全面
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做到未雨绸缪。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在新的征程上,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以史为鉴,以史自省,以史明志。向历史学习,这是我们党
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邓小平说过,“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我们既要向成功的历史经验学习,也要牢记历史教训,让成功的经验成为最好的营养剂,让深刻的教训成为最好的清醒剂。《决议》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历史自觉才能无往而不胜。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有着厚重的历史底气,有着坚定的历史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篇三:历史自信心得
《求是》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广大党员干部当在中华文明的“宝藏富矿”中“用心探源”,不断找寻精神密码、汲取思想养分、弘扬光荣传统,真正用文化“润心、启智、伴行”。
用“尊崇心”探寻“传统文化”之源。“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五千多年的时光沉淀,孕育出了灿烂无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核心思想理念到传统高尚美德、从厚重人文精神到非凡卓绝智慧,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丰沛的滋养,更塑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气质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广大党员干部当用一颗“尊崇心”探寻“传统文化”之源,在尽情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当中,激发学习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兴趣,从壮阔无比的“华夏农耕文明”“古代治理智慧”“红色文化底蕴”“礼乐射御书数”中提炼文化精髓,让壮丽的“文化瑰宝”真正点燃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自觉主动成为弘扬、守护传统文化的“一心人”。
用“敬畏心”探寻“文物价值”之源。“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化文物工作,多次就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保护现有文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流逝的岁
月里,珍贵的文物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动人的往事,无论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寻回之路,还是敦煌莫高窟“大美飞天画像”的修复过程,许多文物工作者都将毕生心血和精力倾注了进去,那些精美文物,一次次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伟大与震撼。广大党员干部当用“敬畏心”探寻“文物价值”之源,将当地的文化资源“家底”逐步摸清、将文物保护工作一一落实,同时更要推开“宣传窗户”让文物和历史“说话”引导群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真正激发保护文物的主动性、携起手来守护宝藏富矿。
用“传承心”探寻“民族精神”之源。“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从山东曲阜孔府研究“儒家思想”到北京河堤遗址查看“四合院复建”,从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了解“青铜器发展史”到广州文化街区永庆坊感受“岭南文化气息”,从武夷山朱熹园体悟“朱子文化”到四川眉山三苏祠解读“家训家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考察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向世界热忱推介着中国的“文化名片”。心怀敬仰、善于汲取、广泛借鉴,广大党员干部当用“传承心”探寻“民族精神”之源,学会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中,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读懂海纳百川的胸襟、领略大江东去的气概、坚持守正创新的传统,真正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获得启发,努力成为传承伟大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仅供参考 在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增强历史自觉
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是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
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一系列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于中华民族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世界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集中凸显了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中华文明的漫长演进历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与现代形态、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传统形态与创新形态,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定力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自觉。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增强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民族变迁,见证了多样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人类贡献。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其时代转换和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全面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演进逻辑、揭示中华民族发展规律、展现中国人民精神创造图景的基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世情、社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这个充满挑战和
希望的时代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要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审视和研究中华文明。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树立正确文明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全面认清历史方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推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在继承创新中接续发展、在顺应潮流中赋予新质、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和显著优势,也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和内生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立足时代发展需要、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和历史主动精神,接续开拓文明发展境界,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丰富资源,充分挖掘和展现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生动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焕发中华文明时代活力。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充分吸收借鉴不同文明的精华。为此,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中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价值支撑,从而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彼此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在求同存异中推进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