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5篇
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篇1
近日, 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强调,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只要我们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目标。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次西藏之行正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是 总书记时隔10年再次去到西藏,也是党的百年庆典之后 总书记的首次地方考察。从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之中,我们要读懂 总书记西藏之行的深意,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
坚定不移跟党走,用绝对忠诚书写政治本色。对党绝对忠诚,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政治本色,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对党绝对忠诚关键在“绝对”两个字,意思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党绝对忠诚,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面对风雨稳如泰山,面对挑战无所畏惧,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对党绝对忠诚,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政治上行得正、坐得端、站得稳、靠得住。对党绝对忠诚,要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听党指挥、为党尽责,不当“两面派”,不做“双面人”。党员干部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浇筑“铜墙铁壁之躯”,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自觉做到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
全心全意为人民,用念兹在兹诠释初心底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于民,植根于民,人民就是我们党的“根与源”,是我们党得以植根的肥沃“土壤”。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党员干部应时刻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念兹在兹,枝叶关情,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第一位置,在不断地为民服务中厚植自己的爱民之心,提升自己的忧民之情,付诸自己的为民之行,要耐心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记录群众的建议、用心解决群众的难题,在细枝末节中将为民之事一件件办细、办实、办好。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时刻与人民群众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态续写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同舟共济谱新篇,用实干担当提升使命成色。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一百年沧桑巨变,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奋斗目标而战天斗地的拼搏史。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永远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旺盛的斗志,不骄不躁、不气不馁;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不怕艰苦、攻坚克难,不畏险阻、一往无前。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要不断涵养“工匠”精神,始终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肩负之事做到尽善尽美。独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要拥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队意识,不低估别人,不高看自己,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凝聚每一个人的“星星之火”,汇聚成震撼世界的“燎原之势”,从而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使命成色!
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篇2
发扬“老西藏精神”建设美丽新西藏
深刻把握和认识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这是做好西藏工作的关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老西藏精神”是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 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老西藏精神”永远不过时。面对新发展时期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建设新西藏,更要发扬“老西藏精神”。
发扬“老西藏精神”要突出责任使命。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如今的西藏发展日新月异,不仅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而且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西藏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既与党中央正确实施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有关,也与“老西藏精神”密不可分。“老西藏精神”最核心的基座就是责任使命。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在高海拔地区,广大干部尤其是西藏干部能够一代又一代坚守雪域高原,靠就是心中的责任使命,靠的就是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热爱。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需要广大西藏干部坚守在一线、服务在一线,始终笃定理想信念,坚守责任使命,把“老西藏精神”融入到思想意识深处,融入到具体的工作细节,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才能做到无惧无畏,才能攻坚克难。
发扬“老西藏精神”要突出改革创新。“老西藏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与时俱进,就是一种砥砺奋进。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开动脑筋,敢于开拓创新。新时代的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发展机制、发展动力、发展活力等方面去谋划思考。要注重发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通过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要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利用好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一贯政策,统筹用好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全方位推进西藏各项建设事业。从做好西藏工作“十个必须”来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发展,是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六个必须”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的,体现了对西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一种开拓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讲话精神,弘扬“老西藏精神”就是要着力突出改革创新意识。
发扬“老西藏精神”要突出关心关爱。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做好干部的关心关爱工作。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中央,还是到西藏,都要把关心关爱西藏干部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完善好、落实好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等各方面支持政策,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重视健康保障工作,研发并推广适用高海拔地区的医疗保健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唯有把关心关爱政策落到实处,让每位在藏区工作的干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才能让他们坚定扎根雪域高原的决心,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努力工作,为建设一个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智慧力量。
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篇3
援藏干部王海缘何感动雪域高原?
4月25日14时许,尼泊尔8.1级强震严重波及我国西藏的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第15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王海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抗震一线,指挥开展医疗救治和疾控防疫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王海用行动在雪域高原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无字的“三严三实”报告。(8月20日《光明日报》)
尼泊尔那场高烈度的强震早已过去一百多天了,在那场地震中受波及的藏区重建早已在有序推进之中,但在雪域高原,在藏区群众中,大家依然还记得一个叫王海的人。他做了些啥,为啥会赢得大家的惦念和关注?通过网络及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不仅还原了王海的点滴故事,而且也还原了援藏干部们的党性情怀。
你把藏区人民装在心里,藏区人民就会把你捧在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时间、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躲避危险,如何让自己处于安全位置。但王海却不这样想,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本职与使命。震后20个小时不到,他就作为第一支外部医疗队伍一员,赶至位于中尼边境的重灾区吉隆镇。在行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下饺子”一样的落石,遭遇暴雪、余震、滚石、塌方,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为啥他的脚步如此匆匆,为啥他会如此心急如焚?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灾区群众,要不然他也不会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
赶到重灾区之后,王海完全可以坐镇指挥,不用亲自冒险再次奔赴最危险的地震“孤岛”。但他来不及害怕,与大家一道连滚带爬地穿过碎石区,当樟木镇的群众见到王海带领的医疗队后,很多人手握王海的双手,眼泪扑簌簌往下掉。灾区群众为啥如此感动感激?因为在这个危难时刻,能够前来救援的,本身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这能不掉泪吗?!
你把党性放在心里,党和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作为援藏干部,不惧怕危险,不惧困难,把个人生死看得很轻,把党性原则看得很重。“尼泊尔地震,西藏边境几个县影响很大,爸爸要赶去看情况,万一有事,你要把妈妈照顾好,也照顾好自己!”从王海发给女儿短信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种党性担当。既然来援藏,就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时刻不忘援藏的责任使命。“在危急时刻,王海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西藏自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话是对王海及援藏干部们最客观的评价。
为啥时间过去三个多月了,主流媒体依然还如此深刻而精细的挖掘王海在救援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因为王海身上闪现着一种难得的党性光辉。无论是在曾经的抢险救灾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藏区扶贫攻坚上,我们都需要更多像王海这样的援藏干部。不管在任何时刻,都要牢记党的宗旨意识,把藏区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藏区人民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这就是党的好干部,就是人民的好公仆。
“共产党派来的医生这么好”这是藏区人民对王海发自内心的感叹,也是对援藏干部的一种肯定和勉励。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彰显党性本色,越是危难时刻,越能彰显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王海没有啥豪言壮语,也没有啥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他只是在自己本职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三严三实”的品质和品格,这或许就是王海感动雪域高原的原因所在。
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篇4
以教育发展振兴助推藏区跨越发展
24岁的肖芳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她曾充满迷惘。2009年,四川藏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让藏区初中毕业生到内地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对家境贫寒的肖芳来说,政策春风让她重新走入校园,进入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肖芳考入成都地铁运营公司。
教育是民生之基、公平之要。一直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教育发展,在2009年,四川藏区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让一大批藏区学生走出大山,融入现代生活,到目前为至,很多同学通过在实习岗位的辛勤劳动获得了相应的报酬,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了藏区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了用知识和技能改变人生的梦想。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的肖芳就是“9+3”免费教育计划的一个缩影,更是四川省实施教育发展振兴计划,落实藏区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2011年7月,肖芳作为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成都地铁工作,从此,她的工作就与“几十公里固定隧道的辗转”、“不规律倒班”、“机械的标准化操作”这样一些“字眼”结合起来。工作时,清晨4点半即开始一天的工作,每个班需在黑暗的隧道中运行超过8小时,每日开关门超过416次,这些旁人视作“枯燥无味”的工作,她却已坚持了整整四年。今年,肖芳获得了第七届四川省劳动模范殊荣,是全国首个90后藏族地铁女司机。
从肖芳身上,我们看到实施藏区教育发展振兴计划及时回应广大藏区群众的期盼,解决了一大批藏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有力地促进教育公平为藏区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都知道,实施教育发展振兴计划是四川藏区持续推进的“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之一。笔者认为,要实现富民兴藏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大力实施藏区教育发展振兴计划,把教育发展振兴计划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在认真总结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基础上,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定点、定向、精准扶贫,提升教育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释放教育红利,加快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藏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当前,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这个决定性阶段,西藏和四省要主动适应藏区发展新形势,顺应藏区群众新期待,以更加坚定的态度谋划发展,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夯实基础,以更加扎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努力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的四川,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与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本着“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原则,大力实施教育发展振兴计划,推进藏区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让藏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解放西藏七十大庆心得体会篇5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回头再看,从“百万农奴翻身把歌唱”到“千年冻土天堑变通途”再到“七十载写就高原辉煌画卷”,70年来,“老西藏精神”在高原上熠熠生辉,广大党员干部当充分发扬“老藏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中彰本色、显担当。
不畏艰险、不惧艰辛,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守土尽责”。
破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自卫反击战,“老西藏”们在艰苦环境和落后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毫无怨言扎根边疆;奇迹来自于埋头苦干、胜利来自于艰苦奋斗,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驻藏部队、地方援藏干部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身处恶劣环境不言苦,挑战生理极限不畏难,直面生命威胁不怕死,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面对人数众多的外军公然越线挑衅,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不畏牺牲,同外军对峙边境一线,寸土不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见证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使命所系、义不容辞,职责所在、当仁不让。******人最不缺的就是意志、最饱满的就是热情,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拳拳之心,
爱党、爱民,守土有责、守土知责、守土尽责,情系于土、情系于民,在新时代不懈奋斗、克服困难、勇攀高峰,走好新的长征路。
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在伟大新征程中“甘当路石”。